走遍世界

“蟋蟀哥周游列国记”是自己写的旅游“报告”。里面是蟋蟀旅游过的二十几个国家的游记,介绍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也展示了大量的照片。
正文

瑞典

(2004-10-10 14:54:18) 下一个

瑞典

 

从丹麦乘车过跨海大桥前往瑞典,第一站是哈尔姆斯塔特(Halmstad),在这里将度过我北欧四国行的第一夜。饭店是Eurostop,饭店很高,内部打扮的象个船舱。在北欧国家中只有芬兰使用欧元,那天突然需要现金,于是到饭店前台兑换。结果怎一个“黑”字了得,本来汇率是1:11,拿到手里的却只剩下一半了。没办法,捏着手里的瑞典克朗摇晃着脑袋屁颠屁颠儿地回房间了...这就是瑞典给我的第一感觉,这里的手续费不仅贵,物价也比德国贵。

当夜无话,第二天进发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是北欧各国首都中最大,最气派,最壮观的城市。人口超过两百万的斯德哥尔摩在整个欧洲都算出类拔萃的经典城市了。下面我们就走进瑞典,一睹她的芳容。

 

瑞典皇室成员

左起:马德兰娜公主,维多利亚公主,国王卡罗16世古斯塔夫,王后西尔维亚,卡罗菲利普王子

 

进入斯德哥尔摩城市观光前,我们最好还是了解一下瑞典的简史。大约公元前8000年时,瑞典地区的冰川开始融化,从这个时期开始便有了最早的居民。到了公元前2500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里有了固定的居民。大约公元前1500年时,进入了青铜时代,出现了岩石壁画。公元后500年,现在的瑞典被北日耳曼国王统治,老阿普萨拉(Uppsala) 是瑞典的中心。公元500年到1050 年是维京时代,梅兰湖(Malar)比甬克岛(Bjorko)成为了北方商业重镇。1050年到1250年,阿普萨拉成为天主教大主教所在地,斯德哥尔摩就是在1250年时建立的。1397年,开始了北欧三国的卡尔马联盟,瑞典,挪威受丹麦帝国统治。1433年到1471年,瑞典起义,并战胜了丹麦军队。1523年到1560年,古斯塔夫.瓦萨在摆脱了丹麦统治后加冕为瑞典国王,开始了瑞典王朝。1611年到1718年是瑞典最具霸权时代,在对丹麦的战争中攻占了许多地区。在北方战争中与丹麦,波兰,俄国作战。1814年-1905年,瑞典签订了基尔和平条约,不再发动战争,并与挪威联盟。1932年,建立社会民主制度,成为了福利国家。1952年,北方理事会成立,致力于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合作。1971年,瑞典实行一院制。1975年,新宪法颁布,确定了国王的地位,国王只作为一种代表形式存在。1986年,首相Olof Palme在斯德哥尔摩遇刺。

 

北方的威尼斯

 

斯德哥尔摩有北方威尼斯之称,这在刚进入这个首都城市时就体会到了。史书上第一次提到斯德哥尔摩是1552年,当时那还只是一个设防的城堡,由地方行政长官伯格嘉尔建造。后来城堡周围不断扩建,最终形成了城市,她就是斯德哥尔摩,即“岛屿上的城市”,如今被瑞典人称为老城。Stockholm的意思就是Stock+Holm,瑞典语最接近德语,德语中的Stock的意思为“木棍”,Holm瑞典语的意思为岛屿,这与意大利威尼斯的建城如出一辙。斯德哥尔摩是由十五个岛屿组成的,美丽的梅兰湖把这些岛屿点缀的如同镜中画一般,那么宁静,那么的诗情画意。

慢慢的斯德哥尔摩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因为她的地理位置所决定。斯德哥尔摩位于梅兰湖与波罗的海的交界处。同时从陆地上来讲,只要我们看看地图就会发现,从挪威奥斯陆到俄国圣彼得堡所经过的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基本上在一条纬线上。这条线也被称为国王道,是中世纪重要的官道和商道。因此这更体现出斯德哥尔摩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

 

梅兰湖上的白帆,右边的塔楼是市政厅塔楼

 

也许公元1520年是瑞典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残暴的丹麦国王克里斯狄二世攻占了这里,并在广场上处决了所有反对他的人,这个日子不会被瑞典人忘记,他们称这一天为“喋血日”。丹麦国王的暴行激怒了瑞典人,古斯塔夫.瓦萨率领瑞典人揭竿而起,后来他成为了瑞典国王,即古斯塔夫一世。在他的领导下,斯德哥尔摩的到了大规模重建。在后来十八世纪古斯塔夫三世的治理下,斯德哥尔摩在文化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及时到了今天我们仍能从各种宏伟的纪念性建筑中体会到当时文艺的气息。

瑞典人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是世界最美丽的国家”。是不是最美丽我们暂且不评,不过斯德哥尔摩倒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意游泳和捕鱼的城市。当我在梅兰湖众岛观光时,看到湖岸的草地上躺满了人。人们甚至不需要出门度假,就在自己的家门口便可以体会宁静,碧波,森林和阳光。斯德哥尔摩的森林覆盖面积超过50%,这里的湖水没有一点污染,荡舟在梅兰湖中不能不说是一种仙境般的享受,这里几乎每3户居民就拥有自己的小艇,生活质量是世界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

 

十八世纪建造的四方形皇宫

 

记得中学时期瑞典给我的印象仅仅是诺贝尔,斯德哥尔摩和凶残的维京人。这次终于可以亲自走进这个美丽的国度去看看她的现在,了解她的过去。在本页接下来的篇幅中蟋蟀将要给大家展示的是自己拍摄的照片,并且将途中的景点和故事向大家介绍。在斯德哥尔摩我们不仅要作城市观光,还将去参观著名的瓦萨博物馆,那里可以了解到曾经震惊世界的打捞瓦萨号战舰的故事,相信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告别了丹麦,通过跨海大桥蟋蟀来到了瑞典地界。在去斯德哥尔摩的路上,到处是森林和湖泊。途中休息时,大家竞先奔进森林,到湖中畅游一会儿。同行的许多德国老太太也不例外,一个一个扑通扑通跳下水。因为瑞典到处都是湖泊,因此许多地方显得十分空旷,没有人烟。森林里,碧湖中只有和同行的德国老太太和老头们的欢笑声。森林中生长着许多野梅,于是大家在沐浴以后,将泳装挂在大巴的刮雨器上,又一头扎进森林采野梅去了。

 

瑞典不仅以IKEA的家具出名,玻璃器皿也称的上一绝。在参观一个玻璃艺术品公司时,一位从事此行业近半个世纪的老艺术家为我们做了精湛的表演。他让大家点谱,于是有的人要驯鹿,有的人要大象。老者就用他身边的几个大铁钳,三弄两弄就做好,真是匪夷所思。表演结束后,老艺术家要选一位特别出众的观众,看看他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德国人肯定是不行的,一个个呆头呆脑的,最后还是只能我来“搞一搞”。老者托腮沉思片刻,出了一道题:“就来一只猫吧。” 于是,我把老者刚才做好的猫摆在面前。将铁棍从炉子里取出熔化的玻璃,一手滚动着铁棍,一手用铁钳开始制作。因为玻璃在熔化状态下会下流,因此左手得不断地转动,来控制熔化玻璃的形状。而且所有动作必须很快完成,不然融化状态下的玻璃很快就变硬了。后来蟋蟀在怎么也拉不动玻璃的情况下,放弃了作业。大家看着蟋蟀做的猫狂笑不止,蟋蟀很严肃的告诉大家:“艺术一般都是看不懂的,我做的这只猫是原子弹后的猫,以此告诫世人要珍惜和平。”话音未落,厅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后来蟋蟀又自己吹了一个瓶子,瓶子吹起来容易多了,一看就知道是和平时代的瓶子。这个瓶子我带回了德国,里面放了花石子现在就放在书房内。

 

 

如果你在瑞典一定就能看到一种糖果,长条状,红白相间的薄荷糖。糖有大有小,大的有擀面杖那么大,我买了一根,结果吃到回德国。说来也巧,刚买了这种糖,蟋蟀就有机会参观制作这种薄荷糖的“原装”工厂。发明这种薄荷糖的是一位瑞典“婶婶”,大家叫她阿玛丽亚婶婶(左上图,她生于1825年,卒于1923年)。是阿玛丽亚婶婶发明的这种薄荷糖的配方和制作方法,深得瑞典人的喜爱。

在前往斯德哥尔摩的途中,蟋蟀来到瑞典著名的哥特运河。这个运河当然不能和我们的苏杭大运河比,它很狭窄。可是这条运河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却是很大的,成千上万的工人开凿了22年,将挪威的贝尔格和斯德哥尔摩连通了。由于落差很大,因此运河有很多的船闸,限制了航船的速度。尽管对现代人来说这种形式的运河已经没有实在的意义了,但是在上面依然行驶着私家帆船和豪华客帆,费用异常昂贵。运河两岸风景优美,许多瑞典人在这里建造自己的房子,于是这里既成了风景怡人的别墅区,也成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

斯德哥尔摩的晨曦

迦姆拉斯坦(Gamla Stan)是斯德哥尔摩众岛屿中最古老的部分,也是斯德哥尔摩的心脏,人们把它称为老城。我们知道斯德哥尔摩是由大约十五个大小不同的岛屿组成的,岛与岛之间是由大桥相连,其中老城就有五座桥梁连接邻岛诺马尔姆(Norrmalm)。

斯德哥尔摩的老城区始建于十三世纪,因为地处梅兰河和波罗的海之间,地理条件异常理想因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枢纽。所以在老城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纪念性建筑。在老城行走放眼望去,到处都能看到十七和十八世纪修建的房屋。那些色泽斑斓的铜顶建筑配着蓝色的梅兰湖水达到了自然和艺术和谐的最高境界。

梅兰湖

市政厅前

市政厅前的纪念柱

市政厅前的雕塑

值得一提的是斯德哥尔摩的市政厅,从历史意义上来说,它可能是欧洲最年轻的市政厅建筑,但从建筑的设计构思来说却是建筑史上值得瞩目的一节。斯德哥尔摩的市政厅无疑是首都标志建筑之一,它是用红砖砌成。在市政厅的钟楼上顶着三个巨大的皇冠标志,每个皇冠都有大众的甲克虫轿车大小。那是对当时丹麦,瑞典和挪威三权统一时代的纪念。

纪念柱边

市政厅前阶梯

市政厅内院

Birger墓葬纪念建筑

每天中午12点和下午6点的时候,市政厅钟楼上的大锺敲响时,两侧的镀金圣乔治和恶龙的雕像就会动起来。如果你蹬上这座106米高的钟楼俯瞰斯德哥尔摩,你会陶醉在眼前的壮观景色之中,这里是观赏斯德哥尔摩的最佳处之一。钟楼内部有博物馆,游人可观赏到各个不同时期引人入胜的艺术作品。在市政厅的东边有一个华盖,下面躺着的是斯德哥尔摩的创建人伯格吉尔(Birger)的塑像,它是一个镀金的石棺状塑像。

蓝厅

设计师的纪念雕像

蓝厅内的文艺复兴式楼梯

面对梅兰湖的过廊

这座市政厅是瑞典人民征集所有瑞典的建筑家选出一个建筑师来设计修建的,参选者必须是瑞典人,建筑风格不限。最后瑞典的浪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热纳奥斯伯技压群芳,由他在1911-1923年间设计修建了这座宏伟的市政厅。当时建筑所需资金是由瑞典人民募捐而来。1923年6月,正当瑞典人在庆祝他们的第一任国王古斯塔夫瓦萨就任四百年之际,市政厅的落成典礼也在欢呼声中进行。

蓝厅是一个很大的厅堂,为市政厅第一层。我们从图片看上去找不到半点蓝色,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相比,似乎这个蓝厅的命名不是很恰如其分。原来设计师热纳奥斯伯本打算将这个厅的四壁用蓝色马赛克装饰,但当蓝厅竣工时,他看到红砖和四周的阳光形成的鲜亮对比时,他马上决定不再采用蓝色马赛克,可这个厅的名字却没有改变。每年的12月10日是蓝厅最忙碌的时候,这一天是颁布诺贝尔奖的日子,来自世界的名流都跻身于此,可谓一大观。

诺贝尔木雕像

金厅

颁奖仪式晚餐用具

议会厅

在整个市政厅内人们找不到诺贝尔的雕像,他的唯一雕像是一个很小的木刻雕像。雕像是雕在一个木质屏风上的,屏风上还有很多其他著名人物。屏风位于金厅大门的右侧,在那里本来是个通风孔,人们见它不雅观,于是做此屏风遮掩。

金厅是市政厅中最华丽的大厅,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厅尽头的金马赛克壁画。那是用了两千万块金色马赛克镶嵌而成的梅兰河女王的画像,她是个传说中的人物,保佑着斯德哥尔摩。壁画中尽显了古老城市的历史。金厅的地面有多色大理石铺成,放眼看去果真是金碧辉煌,这金厅的取名却真是名副其实了。

市政厅内的议会厅显得就古色古香了,屋顶和四周均由木质装饰。屋内色泽暗淡,也许是这里讨论的议题沉闷的原因,人入室内感觉比较压抑,走出议会厅顿感豁然开朗。在议会厅一侧有休息厅供议员会间休息,其中一间只有几个平方米,那是以前供女议员休息的房间。如今的瑞典是女人掌政,女议员多于男议员,估计那间屋子慢慢会供男人使用了。

Grand Hotel

歌剧院

议会大厦

议会大厦近景

走出市政厅随处都是迷人的景致,梅兰河边到处是绿树和精美的建筑。Grand Hotel可以说是斯德哥尔摩最著名的酒店了,虽然它不一定能与世界其他最高档的酒店比。但每年诺贝尔颁奖仪式上请来的世界各地的名人都下榻在此,Grand Hotel就坐落在市政厅对岸。

歌剧院也是不能错过的地方,这座新巴洛克式的建筑修建于1890年。虽然它不比欧洲内陆国家中的许多著名歌剧院,然而这里的烹调却是一绝。歌剧院的餐厅也是斯德哥尔摩最著名的餐厅,如果你到斯德哥尔摩可千万别错过了这里的美味佳肴。

与Grand Hotel和歌剧院隔岸相应的是议会大厦和皇宫。议会大厦是幢十九世纪的纪念性建筑,坐落在老城和诺马尔姆岛(Norrmalm)之间的小岛上。这里曾经是老议会的所在地,它是由阿龙.简森(Aron Johansson)设计的,于1888年开始建造,建造这座议会大厦耗时长达18年之久。最初这里是两院会址,后为单议院所在地,如今经常举办艺术展览,免费为游人参观。

连接诺马尔姆岛的石桥

歌剧院

街景

皇宫

既然瑞典有国王,当然也就有皇宫了。坐落在议会大厦一侧的巨型建筑物便是皇宫了。它是一个四方形的建筑物,是十八世纪时在古老的中世纪宫殿“三王冠”的废墟上修建起来的。1697年的一场大火将老皇宫毁灭,国王卡罗12世着手重建,到1754年新王宫才竣工。王宫也是城堡,其建筑风格集巴洛克,洛可可和建筑师自己的风格为一身,不仅没有显的杂乱无章,反而错落有致,各种建筑风格搭配的惊人的和谐和完美。如今的皇宫内并不是皇室人员的居住地,国王和王后居住在离斯德哥尔摩不远的德罗特宁哥尔摩王宫(Drottningholm)。

王宫内部取料精制,并用无数的花毯,挂毯,瓷器以及富丽堂皇的陈设品和引人入胜的油画作装饰。皇宫中的圆柱厅,王后厅,卫士厅,画廊,洛可可风格的奥斯卡二世王套房,典礼套房以及御座厅和珍宝厅无一不具皇家风范。到处都体现出高贵,王权和对完美艺术追求的气息。

这座王宫是世界至今还起王宫作用的最大王宫。瑞典国王和王后的办公室也设在这里,高贵的来宾将在这里受到皇家接待,并下榻在王宫内的贵宾套房。在皇宫南侧宽阔的Slottsbacken光场上树立着古斯塔夫三世的雕像和一个纪念抵抗芬兰战争中公民对古斯塔夫三世忠诚的方尖碑。

皇宫内院每天中午要举行皇家卫队换岗仪式,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古斯塔夫在位时的1523年。皇家卫兵换岗仪式每天吸引了众多游客,换岗仪式要持续一个小时。首先鸣礼炮,步兵换岗。然后骑兵队入内院,马队中有号手和鼓手。在军乐声中步兵列队交接瑞典国旗,骑兵将在院内编队,其阵容和气势是马术中盛装舞步所不能及。皇家卫队士兵身着蓝色制服,头戴银盔,脚踏皮靴。当马蹄和军靴声和着军乐响起时,真是气势如虹震撼人心。

看完皇家卫队换岗仪式,蟋蟀来到老城,要逛逛这里的大街小巷。斯德哥尔摩不愧是欧洲的大城市,这里能让人感到生活的朝气和自然的灵气。既有宽阔的街道,也有狭窄的巷道。老城的路如同其他欧洲老城一样,是石头铺路,干净整洁。许多房屋经历了历史的风霜,却保持完好。房屋的色彩搭配很协调,这些可爱的房子把人们的生活点缀的五彩斑斓。在街心广场小坐是一种享受,和所有欧洲城市一样,小广场中间都有喷泉,旁边自然有咖啡馆。如果天气好,广场上,窄巷里都飘逸着咖啡的浓香和路边吹奏者献上的美丽乐章,这种魅力是无法阻挡的,人们只能小坐,抛开世间琐碎,去真正享受一下人间天堂。

在斯德哥尔摩有一条很著名的商业大道,就是国王大道。国王大道在欧洲很多大城市中都有,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德国斯图加特的国王大道。以前每个寒暑假都在斯图加特打工,每天都要经过那里。如今来到了斯德哥尔摩的国王大道,自然要好好看看。

国王大道非常气派,入口是两道巨大的石拱门,这石门已经说明了这条街不是普通街道。大道上空彩旗飘扬,两边各是名店,游客和购物者人山人海,颇似成都以前的春熙路。精美的橱窗和个式的商品暂且不说,道路两旁也有很多好看的东西。有的北非人在路边非法摆设地摊,兜售埃及的纸莎草画,当然也有合法摆摊的,比如给游客做肖像画的,甚至还有按摩的。一看到按摩的,我就想起了国内到处都是按摩房,连茶馆都是。可是象斯德哥尔摩这样的在路边摆摊的按摩点,还是第一次见。这里20分钟好像是10欧元,也就是一小时三百多人民币,的确是个好买卖,投资也不大,就是一个小凳子:)

圣乔治屠恶龙

骑士岛教堂

德意志教堂前的小铜人

Globen Arena

骑士岛教堂也许应该提一提,骑士岛(Riddarholmen)是老城西面的一个小岛,岛上有个骑士岛教堂。在骑士岛教堂里安放了许多国王和王后的遗体。教堂位于伯格吉尔广场的一侧,伯格吉尔就是斯德哥尔摩的创建人。广场中央树立的雕像就是他的,这是弗格伯1854年的作品。看到这个教堂让我一下子联想起波兰克拉科夫华威城堡上的大教堂,教堂的古老结构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当时国王马妞一世要为方济事会修建一座修道院。当时没有钟楼,规模也没有这么大。如今教堂有三个中殿,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博物馆,人们可以买票进入参观。

Globen Arena是世界上最大的球形建筑,被认为是斯德哥尔摩的象征,就好比悉尼的歌剧院。高水品的文化,音乐和体育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如果问斯德哥尔摩有什么世界之最,它的城市地铁就是其中之一。进入地铁站时,人们要乘浮梯入地很深,突然会变的很冷,有种入地狱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在莫斯科的日子,莫斯科的地铁也独具风格。而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艺术博物馆,这个全长为108公里的地铁网是世界最长的地铁网,在一百多个地铁站内人们都能欣赏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斯德哥尔摩的地铁修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人们构思着如何去装饰每个地铁站,后来决定让一百多位艺术家分别用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构思来装点一个站台。于是一个世界最长的地铁网变成了一个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在一百多个地铁站内人们可以欣赏到格式风格的绘画,壁画,雕塑以及各式各样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妙不可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