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关于近体诗:留言保存

(2010-03-25 12:40:36) 下一个
专门书很多,但是首先得区分两个概念,比如说诗,得区分诗律和诗韵。两者其实没有关联,是独立的两个概念,尽管写诗需要用到两个。

1) 诗韵
如果说诗律是条条框框,那么诗韵 (也就是关于字如何发音) 就是往条条框框添加的内容。诗律是固定的 (尽管涉及细微处有争议),诗韵不是固定的,理论上你还可以用英文按照诗律写。


诗韵的正统是平水韵,现行平水韵的权威版本是清代修订的以“佩文韵府”为蓝本。平水韵本身是宋代平水人刘渊根据隋代的“切韵”改编而成,因为“切韵”一共有超过 200 个韵部,过细过密,对写诗是个很大的束缚,刘渊之平水韵将之压缩到了 107 韵,砍去了一半韵部。现行的佩文诗韵则有 106个韵部。相比之下,平水韵不少字和普通话有不少差别。特别平水韵中有入声字,而普通话是取消了的。不过如果你是南方人,了解入生字是很容易的,基本上无须查平水韵而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北方人可能困难些,除非查平水韵。

写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律诗,包括排律,若照平水韵,所押韵要在同一韵部;如果不写近体,写古风,则宽松很多,例如依照词林正韵写古风押韵也可以,尽管词林正韵是词韵正统 (它比平水韵宽松很多。基本上平水韵是词林正韵的“子集”)当然较长的排律可以换韵,不过这是题外话。

鉴于现在汉字读音和古代有不小的区别,所以教育部依照普通话制定了中华新韵。如果你对入声字不熟,开始可以用中华新韵。但是要注意的是,中华新韵虽然制定的背景是普通话,但是和普通话发音还是有少许区别的。一般如果谁标注“新韵”字样,那么新韵一般指“中华新韵”,如果谁完全用普通话写诗,一般标注为“今韵”,和新韵略有差别。

2) 诗律
诗律是规则,是条条框框和限制,但是从某种意义而言,它也是写作的 template。诗律从“理论结构”而言,其实很优美的。它可以 extendable,例如可以 extend 到九言诗中去,如果你愿意的话。

诗律的核心是五绝,熟悉了五绝,其它的都好说。律诗不过是两手绝句迭加,加个对仗要求;七言不过是在五言基础上加两个字而已。

汉诗起源于诗经,四言是开始。节奏上它有些类似于音乐乐谱的四分音符,每两字看作一个整体,所以如论平仄,只有两种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但是如果只考虑这两种pattern,那么限制未免太死,所以实际上有些字的平仄是可以不计较的。如果将两个字看成一个节拍的话,那么你知道,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类似的,奇数字)一般是弱音,偶数字一般是强音,所以偶数字的平仄一般很重要,一般不能改变,奇数字的平仄通常不计较,特别是开始位置的,例如绝律每句的第一个字,平仄通常不予计较,但是靠后面的字(例如五绝的最后一字,第三字,七绝的最后一字和第五字等),因为别的要求,通常还是会计较的,例如最后一句的最后一字,平仄总是计较的,倒数第三字往往牵涉到孤平,一般也得计较。孤平理论本身和绝律理论无关,是清代学者加上去的,算是对包括对联在内的诗歌的某种额外束缚。什么是孤平,现在并未完全统一,例如大陆学者王力等人和台湾学者之间就一直有分歧)。

五言诗歌是在四言基础上加一个字。


诗的每两句合称一联。“联”是诗中考察诗律的一个“单元” (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在同一联中,但是第二、三句不是同一联)。每联的上句(奇数句,称为出句) 和下句 (偶数句,称为韵句、对句) 平仄要求相反(称为“对”)----虽然如前所说,奇数字靠前部分的平仄虽然可以不计。例如如果出句平仄为:
仄仄平平仄,
那么下句(对句)应该是
平平仄仄平
(考虑到第一字平仄可以忽略,所以通常情况下是 中仄平平仄 AND 中平仄仄平,当然 中平仄仄平 导致孤平 [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所以对句应该是,考虑到孤平的要求,得成为 平平仄仄平 或者 中平平仄平)

绝律理论,除了“对”这个关键词外,还有一个关键词成为“粘”。它将位于不同联中的句子粘合起来。具体地说是将上联中的对句 (例如第二句) 和下联中的出句 (例如第三句) 粘合起来。粘的规则是让两句的平仄相同,一致 (除了最后一字外)。

这就是绝律的核心部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