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闻横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个人资料
雕塑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风流才子徐志摩与他的三个女人(组图)

(2010-11-17 13:53:05) 下一个

  徐志摩的形象在历史上已经定格,一位风流才子,毕生游历广泛,不仅新诗、散文写得漂亮,更招人耳目的是其情窦硕大,情史灿烂,三次恋爱——一说是三次半,那半次恋爱的对象为凌叔华,两人的关系半是恋人半知交,他的隐私簿“八宝箱”(即风流簿)就交由凌保管,内有他的日记与私密文件,还嘱托她为其写传(一部风流情史而已)。徐有过两次婚史,都轰轰烈烈,不仅是万人争窥的名流隐私、媒介事件;红尘散尽,即使书写民国社会史,徐的艳史也都难于割舍,平心而论,才子风流是本色。

  徐相恋相爱的三位女子都非同寻常。




张幼仪


  张幼仪是名门闺秀,端庄善良,外秀内慧,与徐分手后在上海经营云裳服装公司,商业上十分成功,不仅抚养老幼,还常常资助志摩。





林徽因


  林徽因是新女性的代表,才高趣雅,艳惊四座,让徐穷追旷恋(徐之后金岳霖步其后尘,终生思恋),虽然未能结合,心灵与学术交流与默契仍非同泛泛,徐以三十五岁壮年奔赴黄泉,就是为赶赴北平去听林的一场报告。徐在许多场合高谈两性交往的境界为“灵魂之伴侣 ”,大多都是暗喻“摩-因”知交的。





上海著名交际花陆小曼


  陆小曼属于灵艳型奇女子,交际花的外在魅力首先征服了徐才子,令他不能自持,尽管陆心有灵犀,戏曲、丹青、文章都属上乘,但短暂的婚姻生活,迥异的生活姿态,使徐-陆在精神上没有真正实现对接,反而徒生了无尽的烦恼,在志摩辞世若干年之后,小曼才体悟到徐的精神魅力,才真正感受志摩的精神体温,于是奋发编徐的文集。

  此时,陆的灵与肉需要是分裂的,精神的寄托牵系在徐的身上,物与欲的满足则归于另一位美男子翁瑞午,此人是晚清帝师翁同稣的嫡孙,文辞定不及徐,但家荫丰实,多才多艺,闲趣高于学识,昆曲、丹青、医药,尤其擅长按摩之术,熟谙男女心曲,善解风情,陆从他身上获得许多徐无法给予的细蜜温情。徐在世之时,陆翁就暗通款曲,徐死后,更是鸳行鸯随,同屋而栖,是陆离不开的生活“情趣”所依。历史抒写的是功名地位的贴附,现实生活中享受的却是世俗的脉脉温情,陆的一生两件都占有了。

  相反,志摩在小曼身上得到的是情色的不谐的反弹。别看他情书写得如何的缠绵,只是他迷狂的单向表达,一份文学追梦,至死,他的精神依恋还系在林徽因身上,他的赴死又何尝不是一次感情追梦(为聆听林的一次普通讲座,去完成内心的又一次爱的相知相遇的升腾仪式)。

  作为新闻事件,徐陆之恋在当时是背时的,也是挨骂的,骂势最甚者应数梁启超,他是徐志摩的老师,他对徐志摩与陆小曼大光其火,言辞丝毫不留情面,在婚礼上对学生严加训斥。他大骂学生用情不专,必须痛改前非,此次是最后一次结缡,一则暗责徐对儿媳林徽因的苦苦依恋,二则申明自己的婚恋主张。

  梁早年曾组织“一夫一妻世界会”,支持女权主义,其妻李惠仙长他四岁,容貌平平,梁又因“乱党贼子” 的身份,一度四下流亡,与妻子离多聚少,但依然恪守旧缘,未生婚变,内心坚守自然是主因,外在条件也实在不允,读书时没有女同学,谋事时没有女同事,老天不给机会,绝非心如古井,一旦遭遇激情,也难免心旌动摇,梁中年流亡南洋,就曾为当地一何姓小学女教员(何蕙珍)倾倒,迷得死去活来,恋情顿生,结局当然是一个“空”字,缘由有梁反思后拒何女示爱,及何女坚拒梁的求婚两种版本。与众不同的是梁将迷恋何女的过程详细记下告知李夫人,令李夫人心头一震,赶忙为其物色“二室”,虽然梁坚持最初的“一夫一妻”理念,没有正式纳妾,却与李夫人的随侍女“王姨”(王桂荃)有着“如夫人”的关系,王还为梁家生育了三子二女。

  梁解释这种情形有一段名言:男人“凡有过人之才者,必有过人之欲”,后来觉得不符合原初的主张,便补上一句“有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欲,而无过人之道德心以自主之,则其才正为其欲之奴隶。”其实,梁一念之差,没有拜倒在何蕙珍的石榴裙下,却搂了李夫人的贤惠使女,还是做了“半个奴隶”。

  梁的名言是可以关照近代史上一大串名流才子的,胡适之也莫能例外。1962年胡去世,蒋介石送去一幅挽联,上书“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意在勾勒胡一生的矛盾,在情爱关系上,胡的知行也交织着尴尬。在赴美留学前,胡(洪梓)在上海滩曾度过他人生中短暂的放浪期,喝花酒、狎妓、斗殴,一次烂醉之后猛回头,考取官费留美资格,随后一路正人君子(海外曾有韦莲司之恋,但未脱缰),归国后在南京时曾遭遇过一次“爱情瘟疫”,热恋上表妹曹佩珊,后遇发妻江冬秀剧烈反抗(以戮子相要挟),内心也遇剧烈震荡,有情人未成眷属,胡江和好,终生未发生变故,恰好符合梁启超的名言。

  细细搜寻史料,未必死水无澜,野史版的陆小曼晚年口述,说志摩死后,陆新寡,风韵万千,却与旧情人翁瑞午同居,“胡大哥”心生醋意,多次劝说陆,明示翁太俗,他愿意全力供养陆,感情上也愿意陪逢,陆未允,招来胡大哥万分嫉恨,当凌叔华征询胡徐的遗物“百宝箱”如何处置时,胡力主不能交给陆。以致《伦敦日记》失传(可能被林徽因销毁)。从这段野史看,胡也并非心如古井,仍保有才子的“风流”底色,但这一内心“波澜”并非抹黑胡适之,相反,正映出胡身上的“人间情怀”,越发可亲可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