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痴史迷

挖红楼,侃文史,走天下
个人资料
史迷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学胖兄,写家世,写老老爷子

(2011-04-14 12:08:57) 下一个

 读了胖兄写的他家老老爷子,也写写我的老老爷子,给常青添乐。

在国内的时候,添任何一张履历表,都少不了“籍贯”这一项。“籍贯”,说白了了,就是老家,老祖宗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大多数人,籍贯离自己现实的生活相去不远;对从农村出来的干部,工人,教师,学生,籍贯很可能就是自己曾经生活过的故土。可对另外一些家庭,由于几代人为生活奔波,远离故土,籍贯和现实生活早无牵连。我家就属于后一种情形。别说我没回过老家,我父亲也没见过他老家是什么样子。更有甚者,我的老老爷子,就是我爷爷啦,既没有生在老家,也从未回过他父亲、他祖父称之为“老家”的故乡。

我的籍贯老家是河北献县,地处河北南部的大平原上。一说大平原,人们多会想到千里良田,地土肥沃。可在我老家,情况有些不同。那个地方土地并不肥沃,多是盐碱地;加上干旱少雨,农作物产量很低,是个很贫穷的地域。很长时间里,河北一带大城市里,如天津,保定,石家庄等,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要饭的都是献县来的,您就知道我老家是什么样的 reputation 了。还据说,我们献县人很聪明:新粮食收成了,往家里一屯,就集体出门要饭了。好处一是到处刚收成,到哪都好要到;二是反正粮食不够吃,先吃别人的;半年后,再回家吃自己的,一来粮食够吃了,二来也正好赶上新的农忙,有饭吃就有力气。您说,我的乡亲有多聪明,我的“聪明”,多少是来自家乡的遗传吧?

书归正传。我的老老爷子(爷爷)的爸爸,不甘心在贫穷的土地上生活一辈子,和他的老爷子吵过一架后,愤然离家出走。那一年,他不满 16 岁。这一走,就使我们这一支,彻底地离开了献县的家族。

16 岁的祖爷爷,流浪到京津地区后,被乡亲介绍,给当时满清新军(袁世凯的军队)的一个当官的姨太,做马弁勤务兵,其实就是扫地倒尿盆打杂的。大概手脚勤快,有点小聪明(不小心,又被我遗传了),很受主人太太的赏识;没几年,主人太太就把自己的丫鬟,许给他为妻(有点红楼梦的情节哈,要不我怎么喜欢看红楼呢,从这来的)。干了几年,攒了点钱,加上夫人当丫鬟时的体己,日子过的还算凑合,至少从农民转成城里人,完成了我们这一支划时代的转变。要是按过去写家谱的习惯,把他推为我们这支的太祖,该是当之无愧的。据说,这也是听我父亲讲的,他这时在唐山买了一点房产;靠收租,和利用在主人家知道的社会关系当掮客当倒爷,成了他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和我的祖奶奶结婚后,生了两女一男,男的就是我的老老爷子(爷爷)。他把大姑奶奶嫁给了唐山一个有钱、有大量房地产的广东人做填房,婚姻并不幸福。小姑奶奶只比我父亲大十岁,和我父亲情同姐弟,和后来的我们一家保持了几十年的亲情。前年在高寿 95 岁时,仙逝西安。没听说他有二房,小三什么的,和祖奶奶生活在一起了一辈子。从这点上,他是个正派的人。

先开这么一个头,以后就讲我爷爷的故事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