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转载】弘一大师惜福之点点滴滴

(2010-06-08 10:27:16) 下一个
【转载】弘一大师惜福之点点滴滴
傻妞闲念
154位粉丝
1楼


2010-5-25 15:58 回复

傻妞闲念
154位粉丝
2楼

“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已胜求人。”弘一法师经常书写此格言以赠善信。弘一法师经常发愿以惜福回向法界众生,同得安乐,并非为已修福。

弘一法师自幼承母教居多,坐必端正,食不遗粒。偶因丢弃一可用之小纸。母王太夫人尝戒之曰:“儿有多福,汝父在世日,虽盈寸低条,未尝浪费。”弘一法师由是爱惜字纸直至晚年。弘一法师圆寂后,李芳远整理其书箱,内有大小字纸无数,或洁白,或墨渍,皆留存备用。弘一法师与人宣事,都以裁剩纸条书写。在永春时,李芳远先生印制佳笺以奉通信用,弘一法师不多用,圆寂后其箱笥中还存有此笺。

弘一法师有一件百纳衣,补至不能再补,还爱惜之至。善信赠以新衣,也不肯更易。

在浙江时,故友于上虞白马湖营建晚晴山房,迎师供养,弘一法师很去住。

弘一法师洗脸之毛巾破旧的只剩纱一团,仍不更易。奉师之斋饭素菜略加油,就不肯吃。弘一法师尝诫学人,曰:施主檀越,一粥一饭,恩大如山,何可妄受。

弘一法师用的布雨伞,是在杭州参与打佛七,善信所布施,破而加补,十几年仍在使用。弘一法师用的纱帐,破陋几不能用,乃以纸粘补,防蚊侵袭。

弘一法师卧病,其旧友名将军以极品佳参奉致,谓可疗疾。弘一法师不肯用,后转赠同寮老病人。

弘一法师居永春普济寺,一次,李芳远去看望法师时,过了午餐时间,当家师端出已去半盂的炸豆腐,齐整如刀切者,说另一半为师所食。弘一法师一食之微,从未尝轻率。

弘一法师之书信,信封都是翻用的,作书起稿也折开信封使用,真物无虚费。

弘一法师,出入舟车,都与普通人相同,从不浪费施主财物。丁丑年赴青岛讲律,途经上海,善信迎师,订了上等单房。弘一法师知道后改了行期。

弘一法师晚年居泉州,为感谢善信护爱之恩,一破常规,讲经弘法,书写经句,广结胜缘。善信有备斋酬师。弘一法师盛情难却,但约定菜肴不得超过五品。

弘一法师平时只穿衣三件。在永春山中早晚很冷,老病颓唐,经同参劝请,才制棉袍一件。

弘一法师在泉州百源庵时,经常在厨房洗菜处,检取丢弃的细小萝卜,洗净而后食之,谓能补气。司厨知道后,生惭愧心,知来处非易,尤宜惜福。


2010-5-25 15:58 回复

傻妞闲念
154位粉丝
3楼

一位师兄的跟帖:

凡是读过弘一大师传记的人,都不会忘记他是以怎样珍惜和满足的神情和心态面对盘中饭菜。那不过是最普通的萝卜和白菜,他用筷子小心地夹起来,放在嘴里,细细地咀嚼,好象是在享用山珍海味一样。正如夏丐尊先生描述弘一大师的生活一样:“在他,什么都珍惜,旧毛巾好、草鞋好、走路好、萝卜好、白菜好、草席好……”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备受人们敬仰的大师,原本生长在“黄金白玉非为贵”的富豪之家。终于有一天,明白了“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爱人爱物,到了方知爱自己”的道理。于是李叔同终时退去尘世的华衣,披上朴素的禅服,成为“弘一大师”,并用珍稀一切的心怀,圆满了自己的一生。

西方哲学家梭罗说:“大多数所谓豪华和舒适的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对此,有识之士更愿选择过比穷人还要简单和粗陋的生活,简单和粗陋的生活有利于消除物质与生命本质之间的隔阂。为了获得圆满无悔的一生,我们必须认清哪些是我们必须拥有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必须丢弃的。”此言与诸葛亮的“淡泊以励志,宁静以致远”的古训如出一辙,不能不令人深思。

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却感受不到一份真实的快乐。为了实现幸福生活的理想,拼死拼活大半辈子,应该有的全都有了,可唯独没有幸福。我们成了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眼睛里只能看到自己还缺少的东西:房子还不如别人的大,地位还比别人低,钱还比别人少……既看不到我们已经拥有并且弥足珍贵的一切,也看不到我们真正缺乏的究竟是什么。是什么遮住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的感觉日渐退化?是因为我们缺少一颗“幸福”的心。

多一份满足,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伪;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悲苦;多一份明白,少一份迷惑。这就是单纯而幸福的生活,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外界生活的简单,将带给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从而使我们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正在面前展开,最终获得真正的自我和充实的生命。

幸福其实是无遮无拦的,它就像山坡上静静地吐着芬芳的山花,没有围墙,也不需要门坎,只要有一颗清静惜福的心,就能看到得到感受到。


2010-5-25 1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