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敝帚自珍

(2007-07-16 13:17:07) 下一个

  敝帚自珍

    每年的一月份是欧洲商家的打折月。 进入购物中心,你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商铺到处悬挂的打折的标识, 打折的幅度从20%到70% 不等。就是很多名牌的商家也会趁这个月清理一年的货仓。 但是打折的商品确是价钱打折,质量不打折。不象国内的商家,一年四季都在打折。把一件原价50元的东西,标价600元,然后以50% 打折。

     这不, 我这个平时不讲究品牌的人,在Springfield的门口,还是经不住诱惑,进去买了一件衬衣,一件T-shirt毛衣. 两件都是减价70%。 原价70欧元,现价才21欧元。感觉比在国内买东西还便宜。

    其实,我平时不太喜欢逛街。小的时候,喜欢逛街是因为街上有热闹可看,有新鲜的物件可以欣赏,但是那个时候兜里兜外也就几分钱。看了以后可以过眼瘾。那几分钱也都是用来攒着买连环画,大了以后就用来买少年文学和儿童文艺,再大了,就用来买小说和课外辅导材料。 随着国内的物质极大丰富,可以买的东西不再需要这票那票的了, 但是,口袋里的钱还是赶不上物质的更新。所以,每次要买啥东西, 一般都是直奔主题,因为看得多了,诱惑多了, 反而不知道如何选择了。这也是我平时不喜欢逛街的一个原因。但是如果进了书店啥的, 还是喜欢多逗留一会。 

    我不喜欢买打折或者是以打折名义甩卖的东西。那还是1991年,刚刚工作了不到一年,和朋友在北京的前门,一个卖旅游鞋的商摊在高喊着打折,一双69元。长那么大还没有穿过皮的旅游鞋,在大学时,穿的都是革的。禁不住诱惑,过去试了一下。 脱下还没说买不买,摊子周围的人就说给你包好了,试了就得买, 你看别人都买了。无奈,拿出了69元。但是还是觉得后悔,就回去说,想退了。那个时候每个月的工资才129元。哪敢穿这么豪华的鞋。 那些人听说,我想退,拉着我就到了胡同口,恶狠狠地威胁我说,你TMD再说退, 就打你。毕竟不能为了69元破相。就含恨买下了。这时我看到那些从摊上买走鞋的人, 陆续回到了胡同口的房间, 放下鞋, 又去买了。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北京方言字, 那就是托。那些踊跃买鞋的人是鞋托。 后来各种各样的托就层出不穷。 据说现在还有茶馆里的茶托,就是一些女孩专门以谈恋爱为名,带所谓的男朋友到茶馆消费。不得不佩服中国的知识经济的飞跃。

     但是,那次事件以后,我就对所谓的打折的东西都敬而远之, 因为卖家永远比买家聪明,另外,打折买下的便宜货,大多没用场, 自己不珍惜还得费功夫收拾。 

     所以,我买的东西,大多是我喜欢和需要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定律,那就是你花了120%你预计的花费买下的东西,你最喜欢。 真因为如此,我也就倍加珍惜。就拿我一个男人的衣服来说,我出国了,身边还带着我1993年买的一件呢子大衣,1995年买的一件庄子皮衣。1999年在北京定做的西装。虽然每年都穿不了一次,但是他们却跟着我从英国到法国,瑞士到比利时,行程几万公里。昨天看到的时候,还是不舍得丢弃。至于那些相对休闲的衣物, 我有时候就恨, 他们为什么就那么结实, 用了好几年都没有坏的迹象。时常让我想起小时候大年初一穿上的新衣新袜, 大年初一还没过去,袜子就破了洞了, 新衣服就绺了丝了。 

    奇怪的是,每每穿上这些旧的东西,觉得特别地舒服,开始穿新的的时候,自己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都别扭。所以,对那些旧的东西就更加喜爱。一个成语就时常在脑袋里蹦来蹦去,敝帚自珍。  

     敝帚自珍, 这个成语,我喜欢。从在中学课本里学到的那天起,我就喜欢。他让我想起我们的开国领袖,老毛。 解放后,很多年了,老毛还是擦手和擦脚用一条毛巾。一件衬衣还是补了又补。据说周恩来等同志也是这样地。

     敝帚自珍, 这个成语,也时常提醒我。物质财富的追求是短暂的,不是你拥有了那些财富,而是你被那些财富拥有了。因为,你死了以后,那些财富不会随你而去,而是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主人。 

    用我山东老家的话来说,人最大的快乐就是,三饱一躺。 你再能吃,一碗饭足矣,你再能睡, 也只是占一张床而已。粗茶淡饭,可以养身心, 粗衣布履, 可以静身心。其实,宋朝黄庭坚的《四休导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已经把一幅朴素人生的画像描述的活灵活现。面对繁华浮躁的今世, 我们还是释然 一点的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