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浴血长平(四):并不都是年轻的代价

(2007-07-09 17:55:23) 下一个

浴血长平(四) :并不都是年轻的代价

当听说赵孝成王要用赵括替换廉颇时,赵国很多元老都出来劝阻。重病在身的蔺相如知道消息后,以为此举非同小可,慌忙带病上朝,对赵孝成王说: “ 大王以虚名任用赵括,就像把一把琴瑟上的调弦柱胶固死,琴弦无法调节变化,这把琴便徒有琴名而无法演奏了。赵括的确是读兵书的高手,但他不懂得灵活运用兵法,会读兵书和会打仗是两回事,大王千万不可用赵括代替廉将军 ” 。

但是那时赵孝成王已经听不进去了,实际上他在做这一决断的时候就预料到会有这些阻力。这时候他只有一个期望,那就是赵括能像他父亲一样到前线重创秦军,用事实来堵住这些人的嘴。

公元前 260 年,取代廉颇为赵军主将的赵括走马上任后,立即对廉颇的战略战术进行了改革和调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从赵括接任的那天起,防守战略就从他的脑海里给清除了。因为,赵孝成王让他接替廉颇为将的唯一理由就是不满意廉颇的防守战略。你想这时候赵括还能有理由延用廉颇的战略吗?

赵括的改革自然受到了来自于赵军高级将领的巨大阻力。可以说,赵括每次改革行动都遇到了下面的反抗。最后,赵括只好使用非常手段。史书中记载他 “ 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 。等到他把反抗他的将领们都撤职掉,提拔了新人,他才可以在军中一言九鼎。

就在赵括使用非常手段在赵军中建立权威的时候,秦军的秘密主将白起就在运作钓大鱼行动了。白起命令王龁假装向赵军发起攻击。赵括一看大喜,我正愁着怎样找机会打你们呢,你们倒好,自己来了,这还能犹豫,打!带领赵军就冲出去了。

几战过去后,赵军发现秦军的战斗力也就一般般。赵军中一些老兵还纳闷呢,怪了,前年他们还那么厉害,怎么休息了两年,这劲头就生锈了。还有人说,这就叫做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别看秦军多厉害,也有专门制他的。咱们赵括将军父子俩就是他们的天然克星。

赵括自然也沾沾自喜,更加坚定了自己贯彻进攻战略的决心。过了几天,有人报告说秦军开始撤退了。赵括很高兴,立刻命令赵军全数西渡丹河,全线追击。只留极少数赵军在原地防守。

有人说赵括这一行动极为愚蠢,如果当时他稍加谨慎一点,只派一半军队渡河追击,这样如果秦军派奇兵抄赵军后路,赵君完全可以两面夹击。即使前面中了敌人包围,后面的援军和被包围的赵军一起发力,突围也不成问题。可是赵括为啥要把所有部队都用来追击呢?

这中间有个军事常识的问题。按照孙子兵法中的说法, “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 也就是说,你要想包围人家,你得要有十倍的兵力。估计孙子比较保守,但无论如何,你要把别人围住,三倍的兵力是需要的。当然这是一般情况,但对于长平的特殊地形,秦军依照西边的高山,可以减少一些军力。但要把赵君包围起来,两倍的兵力是再也不能少了。

赵括考虑的是,如果派一半兵力即 20 多万人去追击,找军就有可能被秦军近 50 万大军包围住。今管自己可以两面夹击让被包围的军队突围出来,但败局是肯定的,因为你慌忙溃逃的时候,秦军一定会掩杀过来。这样一来,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进攻战略就会鲜花一样猝死在春天里最后一次寒流中。不仅如此,这样的失败肯定会让和廉颇一样持防守思想的人以反扑的机会,说不定,自己的将位也要交还给廉颇了。

基于这种思考,赵括做了一个看似荒唐实则有道理的抉择,那就是把所有的 46 万大军都渡过河去追杀秦军。如果秦军是真的溃逃,那就杀个痛快,以赵军大胜作为自己带军打仗的首项战功。如果秦军想让赵军上当,那也不怕,我看你 50 万兵力如何包围得住我 46 万大军。另外,长平宽也就 40 公里,我就不信冲不垮你那单薄的包围圈?

赵括率大军追击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提醒他这是秦军的计谋。赵括心想,这点事情你们都看出来了,难道我看不出来?我要是因为这点顾虑就止步不前了,我和那个丢掉饭碗的廉颇叔叔有什么区别?再说,我已经有了应付被包围的准备了。

在劝阻赵括的人中,还有下面这个感人的故事。当时长平地区有个深通谋略、文武全才的老人叫史正,他看出赵括轻举妄动,搞军事冒险,心里万分焦急,便把自己的意见写在简册上,带着七个徒弟到赵军大帐向赵括进谏。赵括看完简册,扔在地上,满目骄色,一腔傲气,把他们轰了出去。

后来找括率部出发,准备与秦军决战。队伍到了一个村口,忽然被一群百姓拦住去路,赵括一看,正是史正和他的七个徒弟,赵括问史正: “ 你是来饯行的吗? ” 老人大声说: “ 不是饯行,而是送葬 ” 。赵括立马大怒, “ 嗖 ” 地拔出宝剑,亲自挥剑将八人尽皆杀死。后来赵军兵败,当地百姓将史正师徒合葬,立起石碑,碑上刻着 “ 八义士谏赵处 ” ,并将村子改名为八义,此村名一直延用之今。 


长平决战战局




秦军奇兵示意

可是赵括这次低估了白起的智慧。白起在一边诱套赵括上当的时候,已经作好了围歼赵军的准备。秦将白起见赵括上钩,立即令早已准备就绪的两支奇兵迅速出击。

第一支奇兵两万五千人,由东北方向直插到赵军后头,目的是切断赵军退还的后路。

第二支奇兵为秦军骑兵部队 5 千人,从两翼出发,旨在 “ 绝赵壁间 ” ,完成将 “ 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 的作战计划。当时赵括的指挥部和赵军主力在此线以北的韩王山一带,秦军这一突如其来的穿插切割,不仅断绝了北线赵军主力部队的粮道 ,同时断绝南线赵军部队与北线主将的联系。

正当突破丹河西面秦军防线的赵军长驱直进,而大部队云集于丹河待渡突击的时候,赵括发现赵军前锋受挫,后路被包抄,粮道被断绝,上下失去联系,这才知道了秦军不是溃逃,而是要包围自己。不过那时候他还没有慌张,因为他知道秦军兵力不足。对自己的包围是可以打开的。

不过这时候他不知道白起和秦庄襄王已经着手准备了另一支几十万的大军。其实,当赵括进入包围圈前,秦庄襄王就已经离开国都咸阳来到太行山南的河内(今河南沁阳)。他下令赐民爵一级,并征发 15 岁以上的所有男子入伍,大军由太行道北上经碗子城、天井关一线奔赴长平,以人海战术实施对赵军的总包围。秦国河内大军在秦王亲临的督促下,配合长平秦军,将赵军重重包围在以韩王山为中心的泫氏 —— 长平 —— 故关约五六十公里范围的三角地带。赵军南线部队亦被秦兵包围于大狼山地区。这样,赵军战斗力迅速削弱,无论北线、南线均不能有所作为。

此时的赵括已经没有办法了,但赵国此时还有一招能挽救败局。假如那时赵孝成王也在邯郸下令,征集15岁以上的赵国男子组成另一只大军,让廉颇率领西进,由长平东面高山而下,击溃秦军的防守,以救应前线的赵军慢慢回撤,虽然要吃点亏,但还是能保持以前的相持态势。可是,不知道赵孝成王对赵括太信任了,还是他一听赵军被围就吓破胆了,竟然没有任何动作。或者赵括在这次行动前就根本没有向他汇报,所以他对前方战事一无所知。

如此一来,赵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这时候秦军不慌不忙地筑起营垒防守了。他们虽然没有有利地形可依靠,但他们牢牢地把赵军包围在中间。他们清楚地知道,等到赵军把随带的军粮都吃完后,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其全歼。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赵军将士作了艰苦卓绝的抵抗,顽强地坚持了 46 天,终因断粮而 “ 阴相杀食 ” ,自相残杀自家兄弟,以人肉为军粮,结果,相当数量的赵军将或战死,或饿死,或被自家兄弟吃掉,剩下来的则是饥寒交迫,求生无门。最后时刻,赵括将主力部队分为四队,组织轮番突围,秦将白起来到战斗最为慘烈的武讫岭上,指挥秦军阻截赵军向北突围,武讫岭前杀声震天,箭如雨下,赵军无法突破重围,赵括亲率精兵发起猛烈冲击,不幸中 箭身亡,数十万赵军只得向秦军投降。面对数十万赵军降卒,秦将白起先用诈伪手段,将其分散隔离,然后乘其不备,全部坑而杀之;只是为了震慑赵国,有意将其中伤、病、残者240人释放归赵,长平之战遂告结束。

在这场决战中,秦军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由于后继的军队都没接受过训练,所以伤亡非常严重。另外,他们在包围赵军的地方,没有任何地形可利用。据有关研究,秦军损失也有40多万人。如果将秦赵两国损失的兵力加在一起,死去的兵士将近百万人。光此项纪录就让此战毫无疑问地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惨烈之战。

有人把赵国的失利完全归结于赵括年轻和无经验上,说如果让廉颇来组织这场追击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我认为,赵括之所以上当不是他年轻好胜,而是将他捧上将位的进攻战略让他没有别的战略选择了。假如,两年前不是廉颇而是他带领赵军到长平去迎敌,也许他也会找到廉颇那样的防御战策。当然这都是我的胡乱推论了。

由此我想到了2004年中国女足在雅典奥运会上首战以0比8负于德国的那场比赛。在这场比赛前,虽然中国女足已经久违了 “ 铿锵玫瑰 ” 的风采,但还是在世界一流球队俱乐部里挑着华尔兹。可肩负着全国人民期望冲击冠军的女足为何就让德国灌了八球呢?问题也出在战术安排上。如果你没看过那场球,你肯定不会相信比赛刚开始时中国采用的是攻势而德国采用的是守势。(详细见 http://2004.sina.com.cn/cn/ft/2004-08-12/58797.html

后来很多人对那次带队的年轻女足主教练张海涛进行了抨击。可是又有谁知道,在张海涛上任当教练的时候,除了进攻,其他战术如防守反击等都让足协高层给枪毙了。

另外,并不是年轻的将领或者没有经验的将军都是不怕老虎的初生牛犊,不知道谨慎为将。当初刘备大军顺江而下,东吴城池连连失守。无奈之下,孙权拜一介书生陆逊为东吴大都督。陆逊上任以后,一改反击态势,高举免战牌,依地而守。最后,主导了一场 “ 火烧连营 ” 将刘备赶到了白帝。对此,人们又如何讨论过初刘备和陆逊的年龄和经验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yibiaoking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