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大跃进”时亩产万斤真相:最多不过900斤(zt)

(2008-02-10 08:09:20) 下一个
在6亩小麦试验田里,深翻10尺,每亩下种260斤到400斤,施粪肥40-60万斤。试验田白天鼓风机轰鸣,以增加二氧化碳;晚上灯光如同白昼,以增加光合作用。尽管如此卖劲,第二年麦收时,最好的一块地亩产也只有900斤。

罗平汉著的《1958-1962年中国知识界》真实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那些年的思想和生活状态,读来令人唏嘘。本报摘录了其中一节,在“大跃进”狂热的笼罩下,我们的一些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也失去了往日的冷静,忘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训深刻,值得我们记取。

严谨的科学界提出了一系列超高指标

1958年是“大跃进”的年代,也是创造神话的年代。

浮夸风越刮越猛烈,在粮食问题上教训尤深刻

“大跃进”本身是头脑发热的产物,而头脑发热之后,又更为积极地去推动“大跃进”。这种热烘烘的气氛,也感染了科学家。这一年,粮食生产竞相放卫星,开始是亩产千斤,后来是牛皮越吹越大,声称亩产数千斤、上万斤,甚至更高。而在这神话般的放“卫星”风中,我国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特地撰文,论证“粮食亩产会有多少?”的问题。

文章不但肯定已经放出的那些“卫星”,而且还论证了粮食丰产的潜力还很大,可以达到亩产四、五万斤。此时,全国尚未放出这么大的高产“卫星”。既然科学家都论证了能够有那么多的产量,那些文化本不高的乡、村干部,放“卫星”的胆子就更大了。

7月上旬,全国科联和北京科联组织中科院生物学部、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农业大学的科学家,与来自河北、河南、湖北等省的30多位种田能手举行丰产座谈。说是座谈,实际上是擂台赛,在上面的压力之下,科学家们同种田能手展开了指标大战。

会前,科学家们提出了自己认为够高的指标。指标是按照当时盛行的“两本帐”、“三本账”(即准备公开的和实际要求的作两、三种指标,公开的指标常低于实际要求指标,以示留有余地)制订的:小麦1.5万斤、2万斤、3万斤;水稻2万斤、3万斤、4万斤;甘薯15万斤、20万斤、26万斤;籽棉3千斤、4千斤、6千斤。

可是,一听种田能手的报告,科学家们大吃一惊,发现自己准备公开的三项指标已是大大落后于农民兄弟,只得修改自己的指标,提出“第一本账”小麦3万斤,水稻3万斤,甘薯40万斤,籽棉1万斤。而生物学部与农科院间也展开了挑战赛,生物学部的指标是小麦6万斤,水稻6.5万斤,甘薯50万斤,籽棉2万斤。

科学家毕竟是科学家,说出大话之后还是认真去试验。会后,生物学部组织了丰产试验田委员会,在6亩小麦试验田里,深翻10尺,每亩下种260斤到400斤,施粪肥40-60万斤。试验田白天鼓风机轰鸣,以增加二氧化碳;晚上灯光如同白昼,以增加光合作用。尽管如此卖劲,第二年麦收时,最好的一块地亩产也只有900斤。

出身于农家的毛泽东,本来对那些放出来的农业高产“卫星”是将信将疑的,出于群众的干劲只可鼓而不可泄的考虑,他对放粮食生产“卫星”没有泼冷水,而科学家从科学原理对农业高产的论证,却使他相信粮食高产是有可能的。于是,他进而提出了粮食多了怎么办的疑问。

这年8月4日,毛泽东来到河北徐水县视察。在视察途中,徐水县委书记张国忠告诉毛泽东:今年全县夏收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12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2千斤。

毛泽东一听,睁大了眼睛,问道:“你们全县31万人口,怎么吃得完那么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

张国忠只想到了放“卫星”,没想到毛泽东当真了,只好答道:“我们粮食多了换机器。”

毛泽东说:“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旁边有人说:“我们拿山药造酒精。”

毛泽东说:“那就是每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毛泽东边说边笑,左右环顾,张国忠也笑着说:“我们只是光考虑怎么多打粮食。”

毛泽东说:“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哩!”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尚未将毛泽东徐水之行的消息发出,毛泽东关于要考虑粮食多了怎么办问题的指示,已由中央一位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同志,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给了中科院党组。

8月7日,在中科院整风领导小组的会议上,再次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会议指出,主席认为从现在起以后的七年时间很重要,要做到人家有的我们都有,人家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国内新问题是粮食多了怎么办?粮食多了要研究用途。

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摆在中国科学家面前。中科院党组将此作为紧急任务,交给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大连石油研究所、北京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去完成。这些研究所接受任务后,立即中断正在从事的重大科研课题,抽调大批科研人员,从事粮食综合利用的研究。很快,各研究所纷纷研究出了粮食转化为工业原料的方法。

可是,当这些研究成果出来之后,中国所面临的已不是粮食多了怎么办的问题,而是粮食少了怎么想办法的问题了。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