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世界军事》:大国衰落系列终结篇

(2009-02-16 09:31:09) 下一个

本文原载于《世界军事》2009年第3期。作者:王立鹏    

    当旧日的辉煌都成梦境,曾经的大国幻化成影,抚今追昔,大国衰落给我们带来不尽的惋惜与追忆:一个大国的崛起总不免令人血脉贲张,而一个大国的衰落也总令无涯过客悲怀反诘。花开花落,人世间正忙不迭地上演着国运兴衰的悲喜剧。当天下无休转动时,又激起多少人的四海之心。当一个大国的崛起被津津乐道之时,可有人追问另一个大国为何会衰落?中华哲学历来相信否极泰来,然而是否每国之国运否极都能泰来?当我们阅尽奥地利、德国、俄国、法国、英国、日本6国不尽相同的衰亡之道后,我们试着从盘坐回顾中,为今日之世道出一二鉴戒。

    因果溯源

    在之前一系列文章回顾了6个大国的荣辱兴衰后,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大国衰落的几个要因:

    一、经济因素。每个大国衰落皆有经济动因,这种经济因素大体可分为——短期的经济危机和长期的结构性问题。短期的经济危机,往往会对大国内部产生短期的影响,导致政策导向出现问题,并可能引发战争,进而加速国运衰落,但这种大国往往很快就能从衰落中恢复,例如德国、日本的衰落皆是此因。而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往往导致大国缓慢但不可逆转的衰落,典型如英国。

    二、政治因素。当一个大国衰落时,国内政治一定问题如山,随着矛盾的累加,必将于最薄弱环节集中爆发。大国在面临这种危机时,大抵采取2种方法:一种是内部消解,这种方法大多是将矛盾爆发的时限拖延,但如果矛盾不能化解,必将出现不可逆转的颓败之势;另一种方法则是将矛盾转移,大多以发动对外战争作为转移矛盾的极端手段,这种方法一旦胜利可以将国内的矛盾转嫁到外国去,而一旦失败则衰落之势如决堤之水。

    三、文化因素。一个大国崛起的过程中,需要适合自己的文化系统,而当一个大国衰落时,正是这种文化体系开始崩溃,而这种崩溃的诱因多样,比如不同文化的竞争,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等等。当这种文化体系崩溃时,国民对国家的离心力加剧,从而产生一系列后续问题,奥匈帝国即是如此。

    四、军事因素。军事因素在大国衰落过程中往往不是最决定的因素,却是最直接的诱因。大多数大国的衰落都与战争有关,同时战争又会将国内的很多问题诱发,导致其他危机的综合出现,在大国衰落的过程中,军事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最微妙的。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大国的衰落更接近于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在近代化背景下,这种爆发更接近于社会的崩溃。当这种崩溃发生时,任何个人的才智都很难挽救,即便近代公认的天才拿破仑,也不能上演乾坤逆转。

    如果说大国的崛起是来路各异的神话,那么大国的衰落同样是曲折离奇的传奇。为什么有的大国衰落后还能再度崛起,成为打不垮的不落之国;有的大国却一衰再衰甚至最终消亡。要解答这个问题,恐怕以一两本书的容量也未必说得清楚,但万变之中总有一种道,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大国衰落,亦有可循之道。

    衰落之道

    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大国衰落中看到血雨腥风,典型的如德国柏林陷落、日本广岛双日高悬,都是典型的战争衰亡,这些国家看似因为军事而衰,实际上更多的是国内外矛盾的总爆发。从宏观上看整个世界近代史,技术发展相对缓慢,一个国家发展到一阶段后,国内的条件无法消化现实的矛盾,当战争的成本相对较小时,各国都会采取近乎赌徒的手段,通过战争寻找新的突破、新的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兴衰,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近代大国的衰落其实是一种必然。

    而英国、奥地利、俄国等大国衰落似乎看不到战败的阴霾,伦敦两次大战都被德国蹂躏,但都能重返欧洲大陆,奥地利在拿破仑战争后取得了欧洲四大国的地位,却一样没有逃脱衰亡的窘境。这些国家的衰落,表面上看似乎只是经济问题,但在经济危机的背后,军事的暗流却在涌动,英国大国地位的维持需要海军,其他新兴国家想挑战它的地位也是通过海军,如此则英国不得不大力发展海军以保持自己的优势,最终走上了一战的困局,这其中军事的因素反成为主导。

    在近代,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有一系列相配套的体系:这个国家一定是开放的、统一的,国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文化体系,同时也要有一支适度的国防力量。从这个角度看,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莫不如是。这种过程是相对漫长的,同时当一种体系确定时,这种体系改弦更张的可能性就越来越低,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就越来越弱,大国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当这个大国所依赖的结构彻底崩溃后,大国的衰落很难出现转折,将不可避免地一衰再衰。例如土耳其的衰落和大英帝国的崩溃。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国崛起中依赖的关键因素恰恰是大国衰落的导火索。比如英国依赖欧洲大陆政策起家,日本以军事立国,但这些大国崛起后,由于过度依赖这些因素,在出现问题时就通过这种渠道解决,但世事总不同,成功因素在这一刻难免被逆转成失败的药引。

    一个大国崛起后,需要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每一个新兴崛起的国家都要挑战以前的大国,原本的大国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各个崛起的大国从崛起伊始就背负着太多的挑战和压力,而这种压力终有一日要爆发。新的大国崛起,旧的大国衰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宏观上看,大国的衰落都不只是一时,大国的崛起同样也不只是一时。

    天行有常

    大国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每个大国崛起之时,也都埋下了日后衰败的种子,只是这种衰落今天还会继续吗?答案是肯定的。

    也许有人会觉得:今天不可一世的大国,明天就大权旁落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就像公元1世纪的人们无法想象残破的罗马城、中世纪的人们无法想象将来能肆意瓜分土耳其的土地、活在18世纪的人们无法想象没有大英帝国的世界将会怎样一样,人们的认识终究难以超越时代的局限,此外,世界之风云常起于忽微——1914年7月24日,有几个欧洲人能想到几天后会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但雷霆之后总有骤雨,祸患总有缘起。

    当一个大国成为世界霸主之后,它的地位自然受到诸多挑战,这种挑战往往源于正在崛起的国家或集团,就如当年英国不得不面临同盟国的挑战一样,这些挑战日积月累,终将一个大国推入衰落的快车道。

    崛起后的大国为了确保自身的地位,必将扩张势力,这种势力扩张是很危险的,英国不会想到布尔战争会打3年,苏联不会想到出兵阿富汗会无法自拔。同时这种扩张必然受到其他国家的挑战,很多大国因为这种看似威胁很低的出兵拖入了衰落的变局。当一个大国卷入多极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这个大国的威胁越来越大,而大国衰落的危险也就越来越大。

    今天之世界,深陷金融危机之中,从某种程度上看,西方传统的金融秩序正承受着严峻挑战。西方的经济发展是构建在技术发展之上的,当一种新技术出现,资本就会大量流入这种获利高的新兴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获取高额利润。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的发展,推动西方各国走出滞涨;上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发展,造就了纳斯达克的奇迹。但在2000年后,这种技术创新似乎停滞不前,大量的资本如没头苍蝇般到处乱撞,投资到诸如房地产、石油等投机领域,从而扰乱了世界的经济秩序,最终导致金融海啸,这是对西方社会结构的一次重大挑战,在这种挑战中,会不会再次出现世界秩序的新重组?我们拭目以待。

    震旦东方

    中国在19世纪中期遭受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失去香港、“庚子事变”被八国凌辱,万园之园圆明园付之一炬,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精锐尽丧,被人称为“东亚病夫”,整个满清王朝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决战中从来没有胜利过,中国经历了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承受的苦难。任何言语都不能详尽这种苦痛,这是一个民族永恒的烙印,这是一个国家永难忘怀的伤痛。

    暂且让我们抛开情感的因素,不再空泛地痛斥奸佞误国,只有铭记历史的真相才能防止悲剧重演,不可否认——近代中国,事实上不是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中国人没有共同的理念,没有现代国家的概念。曾经读到一段鸦片战争的旧事,英国人舰队行至江浙一带,在一个岛上抢了几头牛,上船吃了,不久后,一大群中国人聚集到海滩上,英国人大惊以为中国人要进攻,但此刻一个中国老者站出来与英方开始交涉,英国人才明白中国人要讨回他们的牛,英国人已经把牛都杀了,只能赔给中国人每头牛20个银元,结果中国人千恩万谢地回去了,临了还依依惜别。鸦片战争开始了半年,中国沿海的居民居然都不知道,这种愚昧程度令人何其震惊,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是“中国”,不知道“中国人”3个字背负的含义,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对抗现代化的西方列强?

    中国几千年来如铁打一块,无论任何外族入侵都能被中华文化慢慢融合。这种融合的基础是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并且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体给予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分分合合,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整体,也使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但这种文化终究是根植于农耕文明,根植于封建土壤。当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冲击时,这种结合体不经历一个苦痛的涅槃,就无法完成自身的革新。中华民族近代化的历程,就构筑在《南京条约》的屈辱之上、构筑在圆明园的废墟之上、构筑在一人一两白银的羞愤之上,更构筑在千千万万革命先行者的坟茔之上。没有近代中国的衰落,就没有今日中国的崛起。没有无数痛苦的回忆,就没有万众一心的决心。没有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没有中国人负枷前行的坚毅。

    今日中国的崛起,不是布国威于四方的扩张,而是让国人过上富裕生活的自觉,中国的崛起是内向的,而非西方的外向模式。由于西方对这种绝非同类的崛起的不同认知,才会导致所谓“中国威胁论”。事实上,我们自问,我们真的崛起了吗?还是崛起的姿态?毕竟崛起是一条很长很远的路。毋庸置疑,今日之战场早已不限于军事,更在于科技的创造、经济的较量、文化的影响。我们在很多领域中尚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与一百年前不同,我们看清楚了差距,我们正视差距,我们追赶差距,我们克服差距。万众一心的中华民族,必将踏上崛起的道路。因为,我们准备好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