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2007年中国外贸回顾/2007年中法贸易额/中国是否要对法国经济制裁?

(2008-12-08 09:16:49) 下一个


法国海关统计:2007年法中贸易额增长15%
沈阳市外商投资项目信息交流中心

法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法中贸易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幅放慢,其中法对华出口增速明显回落,从中国进口增速有所回升。

    据统计,2007年,法中贸易额为372.7亿欧元,较上年同期324.9亿欧元增长15%;其中,法国对华出口90.5亿欧元,较上年同期80.9亿欧元增长11.9%,法国自中国进口282.2亿欧元,较上年同期243亿欧元增长16.1%。

    数据显示,上年同期,法中贸易额同比增长达20.3%,其中法对华出口增幅39.5%,自中国进口增长15%。

    统计还显示,2007年,法中双边贸易法方逆差继续扩大。据统计,2007年,法方贸易逆差额增至191.6亿欧元,比上年同期逆差额162.1亿欧元,增加了29.5亿欧元。

    2007年,法国对外贸易额(不包括军火)达8387.7亿欧元,其中法出口3933.3亿欧元,进口4454.3亿欧元。法中贸易占法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为4.4%,其中法对华出口占2.3%,从中国进口占6.3%。



2007年中国外贸回顾

来源:北京周报 2007年第52期 12月27日出版

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1-11月,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达19690.8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出口11036.04亿美元,同比增长26.1%;进口8654.83亿美元,同比增长20.5%;顺差2381.21亿美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贸易顺差(1774.75亿美元)。

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增长,中国外贸的结构也在这一年里有所改善,其主要表现为机电产品出口增幅继续高于出口总额增幅,初级产品进口增幅继续高于进口总额和工业制成品进口增幅。这表明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工业国地位日益巩固。

2007年1-11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6340.6亿美元,增长27.8%,比出口总额增幅高1.7个百分点。同期中国进口初级产品2177.9亿美元,增长27%,比进口总额增幅高6.5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口总值的25.2%;进口机电产品4527亿美元,增长16.8%,比进口总额增幅低3.7个百分点。

同时,一般贸易进出口和出口增幅超过贸易总额、出口总额增幅,又表明中国贸易方式的改善。

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分别占据中国外贸、特别是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以上,这是近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个特点尽管在短期内就推动中国外贸突飞猛进跃居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但后果是导致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实际收获的利润非常微薄。中国收获了一大堆光彩夺目的数字,实际的利润却流入西方品牌商、销售商手中。

而且,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主导两大特点又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外资企业把持了中国的加工贸易,内资企业参与机会少,越是高端产品这种现象越严重。只要外资企业主导的格局不改变,无论中国的加工贸易升级取得了多少纸面上的成就,中国实际获得的收益都不会增加多少。

今年1-11月,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8743.89亿美元,增长29.0%,增幅高于进出口增额增幅5.4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4880.48亿美元,增长30.2%,增幅高于出口总额增幅4.1个百分点,表明一般贸易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2007年,本着减少贸易顺差、提升贸易商品结构的宗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贸易政策调整。

4月5日,商务部、海关总署、环保总局联合颁布2007年第17号公告,发布2007年版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至此,2007年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共计1140个(10位码)税号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

5月22 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暂定税率,其中调整进口暂定税率的有3类商品共209个税目,调整出口暂定税率的有钢材等3类商品共142个税目,并在6月1日起执行。

6月1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取消金属碳化物和活性碳产品等553项“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降低服装等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总共涉及2831项商品,如此大面积的出口退税调整,在中国出口退税制度发展历程中堪称史无前例。

8月起,1853个十位商品税号列入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占全部海关商品编码的15%,成为中国加工贸易兴起以来最大规模的加工贸易政策紧缩方案。

2007年,从贸易争端、贸易差额之争到“中国输出通胀论”,外界的压力无时不在干扰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今年突如其来的产品质量风波更是给“中国制造”泼上了一头污水。其实,所有这一切都不应该由中国独自承担责任,甚至根本就不应该怪罪到中国头上。

如在贸易差额问题上,中国的巨额经常项目顺差和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逆差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两极,对这种失衡的基本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挤出效应论”(crowding out),着重强调美国和其它经常项目赤字国消费过多、储蓄过少、对资金需求过度;另外一种是“挤入效应论”(crowding in),着重强调经常项目盈余国家储蓄过多而消费、投资过少,导致资本过度供给。

在这一问题上美国官方更倾向于支持“挤入效应论”,进而更强调中国扩大内需,以及相应地扩大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但实际上中美两国经济外部失衡是两国经济结构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要求其中一方调整,必然效果不彰。

在产品质量问题上,近20年来,经济全球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全球生产的重新布局尤为壮观,中国也以远远超过世人预料的速度成为经济全球化不可忽视的关键参与者之一。然而,无论是作为出口国的中国,还是作为进口国的美国,其监管体制都未能完全跟上全球性生产和贸易发展的步伐,从而出现了监管漏洞。正是由于监管漏洞导致中国出口商品质量问题浮现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中国政府为商品质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对出口商品质量监管投入财力、物力的比例明显高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是否要对法国经济制裁?利弊权衡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12月4日报道称,中国正在提高对法国警告的语调,“他们第一次非常明确的威胁正在考虑(对法国)经济制裁”。

中方作出强硬回应是在萨科齐执意与达赖会面,并且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期间,对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消息。

报道担心,中国在推迟了与空客的谈判后,刘建超的表态说明“未来可能会有更大的经济余波”,其中包括法国核能AREVA集团,雪铁龙汽车,零售巨头家乐福和制造业集团阿尔斯通。

对于长年韬光养晦的中国,假如真的实施经济制裁,你支持吗?

正方:政治利益应该优先

作为中国互联网声音的前沿阵地,网易网友友以国家政治立场出发,提出抵制法国,并在跟帖里盖起了大楼,强烈支持中国对法国实施经济政策。

反方:经济利益应该优先

单方面的经济制裁在改变一国行为上所起的作用是很小的。没有共同的联合阵线,贸易制裁只能伤害实施制裁的国家。例如,当美国石油公司撤出伊拉克时,法国石油公司乘虚而入,和伊拉克签定了利润丰厚的协定。

贸易限制也可能导致目标国家设立贸易障碍,最后使两国的消费者和企业都受到伤害。并且, 经济制裁对被制裁国无辜百姓造成痛苦,对被制裁国的邻国和实施制裁的国家经济也带来损害。

因而,经济制裁实际上牺牲了两国无辜的经济利益,即使政治上或许能达到一些成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