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善的层次

(2007-03-29 14:48:03) 下一个

善的层次

 

2007-03-29 14:48:03
善恶在世间, 总的来说还是有个原则,
基本上是以人为本,破坏别人的义和利的就是恶。
这里的义,是获得人生智慧的大义, 利是指一般物质上的财产,也包括生命。 

善也是有层次的。一是止恶,一是扬善。

善也要看动机,因此也有了伪善和隐善。 光有动机,方法不对也可能办坏事。那还需要智慧。

从动机,到执行的过程,到结果都是善的。结果也有短期的善和长久的善。

可以说,善的层次是随着内心境界的层次在逐步加深加广。

至于为什么要行善,那是个人人生的原则,这里就不多说了。
己不所欲,勿施于人。戒的本意实际上是止恶扬善。是要求自己, 不是来谴责别人。

佛教中,做人的基本因,能做好5戒的善行就很好了,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也有人不屑做,也做不到,但不大会说这样做到不好。 

出家人就要更高的要求,250条戒,要很细心的生活。因为那是向于更高的禅定的基础和守护。
得禅定的人有定共戒,是所有得禅定的人内心清静的自然表现。
得圣位的人有道共戒, 圣人的行为相貌有他的一致性。

佛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一般人到了行为的后果出来才害怕, 
而菩萨在未作之前就要观察因了, 考察动机,行为,方式,过程, 结果, 及为善不悔等。应作者即作,不应作者即不作。

所以,菩萨戒更要细一些,是智慧的境界。
不仅是防范身体的过失,还有心念的防护,要更多考虑别人,考虑事情的方方面面的结果,利益众生为要。

其实这种思维, 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也都会这样考虑的,处事周全,让大众获益。

这种善还都是在世俗谛的现象界里表现出来的, 有人我的分别,有事情的种种相。如果在相上处处执着,不过还是造生死中的业,虽有善果可享,终归无常。这是有漏善业,就是善里面还是不圆满。
无漏善,是在圣义谛中,泯绝一切相,人我的分别想, 超越了相对的种种概念, 超越世间种种无常的现象,安住第一义。
这是佛教的至善。

心在圣境,达到真正的无我,身自然也不会去做恶。
随圣智流出的世俗分别智, 也能在相对的世俗的现象界, 考量因果,不越善轨, 不惜身命以众生的大义为己任,勇猛行善,堪为众生依归。
圣智所行无漏之善,纯白圆满,永离生死系缚。

罗素曾说过:考察过所有的宗教,我发现佛是慈悲智慧的,其所行如其所说,终其一生没有作他遮止的任何过失。

在因果的世间,自有因果的规律,随因缘条件的转变, 无常的变动着, 实在不需要另外立一个高高在上的惩戒者来设计剧情。

如果不了悟这一点,逆因果而为,谁也救不了你。

心随境转,那就还有很多的
很多的,很多的累赘, 
在你的心上挥之不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