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上海人好厉害:))

(2010-04-07 10:37:18) 下一个

想到这个话题,是昨天看到有人写马立平编教材赚钱,似乎不是很满意。哎,就想不明白了,那么多人股票上市,突然小发、大发的,都没什么人出来表示不满意,马老师夫妇勤勤恳恳地编教材,一本一本地卖,一段一段地修正,兢兢业业,赚点儿钱难道不应该吗?

我从内心是喜欢上海人的某些精神的。

我刚来美国不久,就认识了马老师一家人。那时候中国人家读研究生而且有孩子的,租到学校的两居室公寓,就会弄出一间卧室,转租给别人,两家分享一套公寓,节省一些钱。

马老师家,跟其他中国学生经济情况类似,也是一个人的奖学金,养活全家人,但是他们选择了独享两居室的公寓,日子过得很像样。马先生是陪读老公,每天除了料理家务,还在中餐馆里打工。为了支付房租,他们选择不要汽车。马先生拖着一个行李车,乘公共汽车去各个超市买菜。各种减价卷儿,马先生也很熟悉。该节俭的地方节俭,该阔绰的地方阔绰。

那时候大部分美国人尚不知道春节。为了给女儿一点儿概念,春节那天,马老师就给女儿从学校请一天假,在家里给女儿包饺子。

周末一起遇到了garage sale,马先生走过去,拿起一条女孩儿的裤子,用手指一比划,就知道了是否是女儿的尺寸。

日子过得融洽,他们又生了一个儿子。没钱的时候,也过过全家四口人挤在一间卧室的公寓里的日子。

马老师热爱教学工作,教自己的女儿学中文很有收获,就开始了教中文的业余活动。后来发展壮大的时候,马先生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弄一套自己的教材,背后有无穷多的琐事。马先生还是那么不卑不亢地忙碌。跟当初乘公共汽车、逛garage sale一样气定神闲。马老师说,家里的好事儿都让自己沾了,马先生却做了最辛苦的工作。

我们送儿子去马老师学校的时候,马老师盯着我老公看,寒暄了几句。我已经忘了都寒暄了什么,老公从那几句话里感受到的是,马老师不是传说中的上海人,太不上海了。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是,马老师一家人,有着上海人的精髓:与生活坦诚相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