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世界地图

第一次经过上次经过之处……
个人资料
正文

于坚:读书九札

(2014-08-02 07:01:11) 下一个

微笑按:原以为老于头只是一爱写先锋诗的老愤青。今天早上读到他的《读书九札》,不禁动容。触发了对传统和大地的乡愁。录其中二札。


    2.《白虎通义》

  读《白虎通义》,才知道我们距离中国传统是多么遥远了。过去,我们千方百计要摧毁传统,传统日薄西山、传统摇摇欲坠,传统奄奄一息……追穷寇,痛打落 水狗。但我们不知道,传统自又其五千年积累起来的高贵和傲慢。现在的问题是,传统已经固若金汤,固若金汤地抛弃了我们,不要我们了,既然我们如此仇视这个 传统,如此一味地要分道扬镳,那就分道扬镳吧!今日的局面不是什么反传统,而是那个伟大的传统我们回不去了,它已经成为一个我们只能望其项背的彼岸。我内 心的悲凉是,当我谈论传统的时候,就像一个汉学家。

  3.《印度的发现》

  尼赫鲁的《印度的发现》是在旧书店淘得。印度已经被遗忘了多年。印度对中国历史有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总是善的,佛教是个证据。西方为我们带来血 与火的经验,印度却不是。印度人来到中国,带着经书。就像中国人当年出洋,郑和带去的是丝绸、大米、瓷器。都不是凶器。印度在中国兴起的最后一次文化波 澜,是上世纪泰戈尔的访问,那次访问激起中国思想界的一场激辩,泰戈尔劝告五四知识分子要尊重中国自己的传统,不要沉迷于物质、西方文化。但听不进去,泰 戈尔说的基本意思来自玄奘当年去印度听来的那一套。玄奘们如获至宝,中国文明于是丰厚。现在听不进去了。泰戈尔言,西方“欲以自己之西方物质思想,征服东 方精神生活,致使中国印度之最高文化,皆受西方物质武力之压迫,务使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所有相异之点,皆完全消失,统一于西方物质文明之下,然后快意,此 实为欧洲人共同所造之罪恶”。这种观点在当时中国被奉行拿来主义的主流知识分子视为传播腐朽有害的思想,泰戈尔被批判、冷落。在告别演说中,他很失落: “你们一部分的国人曾经担着忧心,怕我印度带来提倡精神生活的传染毒症,怕我摇动你们崇拜金钱与物质主义的强悍的信仰。我现在可以告诉曾经担忧的诸君,我 是绝对的不会存心与他们作对,我没有力量来阻碍他们健旺与进步的前程,我没有本领可以阻止你们奔赴贸利的闹市。”泰戈尔过世,中国今日,已经成为拜物的、 以经济为中心,讲GDP的社会。泰戈尔那一套彻底失败。但这样一个中国又如何呢,五四那些反对泰戈尔的知识份子如果亲历今天,又会有怎样的感想?

  读尼赫鲁的书,我发现印度思想在现代化开始之际就对它的异化有着高度警惕,印度坚持乡村是印度的精神家园,尼赫鲁在书中深情赞美大地。尼赫鲁在《印度 的发现》经常使用“大地”一词,他写道:当我想到印度,我就想到下面的许多东西,它的大地上遍布了数不清的小乡村,……变幻无常的雨季,它把生命倾泻于焦 干的土地里,忽然间把它转变为闪耀的广大美境和绿野,长江大河和流水,荒凉环境中的开伯尔隘口;印度的南端;个别的人或成群的人,尤其是巅峰积雪的喜马拉 雅山或克什米尔的一些高山谿谷,其中春天开满了鲜花并有一条溪流奔腾而汩汩的从中穿过……世界上恐怕少有政治家会如此抒情的笔调描述自己的祖国。这本书带 有自传性,相当于《我的奋斗》。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提到大地的时候,与印度一样,乃是一种感激、赞美。比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比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们那些千古流传的大地诗 篇。中国山水诗、山水画,那就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大地之歌。但在二十世纪,大地一词越来越隐没于黑暗,人们以改天换地为重任,切断与大地的关系似乎成为一种 历史趋势。我这时代的诗人与古代诗人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没有大地,甚至蔑视大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拈花微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ing1984' 的评论 :

谢灵来读。问夏天好~
ling1984 回复 悄悄话 原不知于坚何许人, 读完这篇特好奇, 古狗后知道他的生平,佩服不已, 神州大地多奇人, 他是其中之一。 自学成才多不容易, 推想他是以大地为师, 草根的韧性不可小觑, 学习并谢谢微笑诗人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