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影片“萨特:激情之年”歪评

(2007-02-02 16:14:00) 下一个

法国电视二台(France 2)关于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的电影今晚播完了。忍不住要歪评几句。全属胡诌之类的,大学问家们大可不必认真(当然也无必要跑到我家砸玻璃窗-就象个别好心网友所威胁的那样)。

德尼•波达利岱斯(Denis Podalydès)演得真是神,几乎比萨特还萨特。尤其是他那说话的声音和节奏,那神情、举止和动作,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萨特。

波伏瓦(萨特的“海狸”-Castor)的形象也很平实动人;面对萨特的“滥情”,她所表现出的那种无奈-甚至痛苦(她和萨特访问古巴期间在旅馆房间里的那场戏煞是让人明白女性,或人性!)以及那种似乎不是刻意做作的母性,好象与通常人们所想象的弘扬《第二性》的女权主义旗手的形象不相吻合;而且也和“萨特-波夫瓦”现代男女关系的神话相去甚远。其实,其原因,萨特在电影中早已一语道破:“海狸”比我聪明,她有男人的智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她也是犹太人!” 而波伏瓦也只能告诫萨特的年轻意大利情妇卡尔拉(Carla):(被人们渲染得很神秘的萨特和波伏瓦之间的男女)“契约只是一种有作品要完成的作家之间的道德”。

“萨特:激情之年( Sartre, l'âge des passions)”虽然讲述了萨特从1958年反对戴高乐重返政坛直至1964年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时期的故事,期间描述了阿尔及利亚战争、访问古巴和莫斯科等史实,但本质上来说,这还是一部反映萨特的“介入(engagement)”的影片-不仅作为社会良心介入时代演变,而且作为有情有肉的男人,“介入”(或曰“乱搞”或“搞乱”)男女关系。这也是萨特的全部魅力之所在。

就象上世纪五六十年广为流传的一句口号所揭示的那样:“宁可跟着萨特犯错,也不要追随阿隆得理(Il vaut mieux avoir tort avec Sartre qu’avoir raison avec Aron)”,萨特之伟大或不朽,就在于他不完美,不是(或不自视为)上帝,同时他又凭良知(或良心)介入社会,介入时代(与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麻木”形成对照!),而且,他敢于(也善于)爱所有漂亮的女人(甚至意大利和俄罗斯女人!)……

结论:世上之事不一定需要结论……


-题外话:影片中的萨特情妇卡尔拉(Carla)有点象密特朗的私生女玛萨丽娜(Mazarine);雷蒙•阿隆(Raymond Aron)看上去象前社会党政府欧洲事务部长皮埃尔•莫斯戈维奇(Pierre Moscovici);而卡尔拉的男朋友-萨特的崇拜者-弗雷岱里克(Frédéric)则象是还没有发迹的萨尔柯齐(Sarkozy)……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