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人對中國貨印象不佳,並非來自意識型態作祟而是來自生活體驗

(2008-01-16 13:20:40) 下一个
近年來,如果你去傳統市場逛逛,你會發現,一些賣衣服的小販或農產品,會特別強調,「這是台灣貨,不是大陸貨!」這句話代表什麼意思?「台灣出產的品質比較優,比較好,不會黑心」。根據中時電子報所做民調,台灣民眾有超過八成認為,不用中國貨,對其生活完全沒有影響。話雖這樣說,中國貨還是充斥在我們交易市場,辨識是否為偽貨,成為考驗大家的風險機率和信任度。
所謂一分錢一分貨,若是花大錢,買到高品質的貨物,因為交易是大家心甘情願,也沒啥好說。但若花大錢買到假貨、偽貨,就很令人抓狂。

對中國貨印象不佳和負面情緒,並非來自意識型態作祟,而是大家自身的生活體驗:去市場買的衣服,含有過量的甲醛,穿起來身體會癢又不吸汗;買條毛巾,洗起臉來怎麼也抹不乾,菜場買香菇,含有化學藥劑和重金屬、蝦米含有螢光劑……。

這些花錢又受氣的經驗,也反彈到台灣的攤商身上,市場的攤販不敢為了貪小便宜,傷了信用和客源,因此開始強調自己賣的是台灣製造的產品,讓台灣製造成為一種品質保證。

近幾年來,不管在食用的農產品或是生活用品上,台灣製造的確有回溫跡象,除了自身的體驗之外,媒體一再披露中國大陸商人的黑心案例,讓民眾瞠目結舌,寧願多花一點錢,買個安心和健康。

根據中時電子報所做民調顯示,一年內沒用過中國製造的產品,高達68.6%,另外,不買中國製造產品,有高達80.5%民眾認為,完全不會對日常生活有影響。而最擔心購買到中國商品的順序,分別是:一、食品(25.4%),二、藥品(17.9%),三、全部都擔心(16.6%),四、家電用品(13.6%)。

而被問到是否將會拒絕購買中國貨?有高達51.2%民眾表示「會拒絕購買」;不過,同時也有41.4%的民眾表示「不會拒絕購買」。

事實上,講中國貨是一種泛指,一種通稱,就像我們講日本貨和台灣貨一樣,大家對它的品質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評量。雖然有些民眾認為不用中國貨對生活不會有影響,或許只表現在自己比較可以控制的食品和穿戴用品上面。但無可否認,世界一些知名電器大廠或是紡織大廠甚至手機大廠,早就以中國為最重要的生產線據點,但他們的品質,當然也符合自家品牌的要求。

這兩件事,放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社會,同樣是中國製產品,確有不一樣的呈現,說明品質控管的重要性。
在這個講究市場自由機制底下,過去台灣為了抗議日本與我國斷交,民間發起抵制使用日貨,但偏偏日本的電子鍋品質精良,購買日貨仍是大有人在。

現在不想用中國貨的大有人在,但國際性品牌的中國貨,能抵擋得了嗎?說穿了,提昇自身品牌的競爭力,包括低廉的農產品也是一樣,顧客上過幾次當,要再冒險上當,當冤大頭機會就不多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