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年內中國對台動武沒有勝算

(2008-01-16 13:20:37) 下一个
如果中國攻打台灣,中國到底會贏還是會輸?這個問題影響台灣人的政治選擇相當大。

坦白說,中國的整體軍事力量的確勝過台灣,但是如果中國企圖橫渡台灣海峽來攻佔台灣,目前中國的能力不足,而且在2015年之前也沒有勝算。上述評估是在美國沒有直接軍事介入的情況下,台灣單憑自己的力量,就可擊敗中國的武力侵犯。

五十多年來,中國人只會在口頭上大聲叫囂,卻不敢真正對台灣動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國的戰力不足以攻佔台灣。

台灣是四面環海的島嶼,如果中國攻打台灣,這是典型的「海島攻防戰」,海島攻防戰的得勝要素,首先必須掌握制空權。目前台海制空權的優勢由台灣空軍所掌握,即使中國先進戰機的數量在2010年之後可能會超越台灣,但在2015年之前中國依然無法掌控台海制空權。

中國軍隊的總兵力大約220多萬人,包括二砲兵力13萬人、空軍兵力37萬人、海軍兵力33萬人、陸軍地面部隊141萬人。中國部隊要如何渡過平均寬度150公里以上的台灣海峽來攻打台灣呢?兵員不可能游泳過來,必須搭船渡海。目前中國可以運送兩棲部隊渡海進行登陸作戰的船隻大約300多艘,總裝載量不超過15,000人,其餘百分之九十九的地面部隊只能在中國岸邊充當啦啦隊。而且兩棲登陸作戰的攻擊者需有守軍的6倍兵力,才有贏的機會,台灣本島至少有15萬以上的現役守軍以逸代勞,中國登陸部隊豈有贏的機會?

台灣空優戰機的戰力較高
談到台海制空權,很少人知道IDF的空對空作戰勝過中國的蘇愷-27。蘇愷-27的確是優秀戰機,是多功能的重型戰機,除了有空中作戰能力之外,也有對地攻擊的能力,載重量較大,作戰航程也較遠。但是以防禦作戰為主的IDF,雖然對地攻擊的能力不如蘇愷-27,不過空對空的作戰能力卻勝過蘇愷-27。主要原因是IDF配備很厲害的天劍二型空對空飛彈,這種主動雷達導引的中程空對空飛彈可以「射後不理」(fire and forget),而且IDF的電子設備在較遠的距離就可以發現敵機,飛彈的射程也可以在較遠的距離先發射,發射飛彈之後可以馬上脫離現場,以免遭受敵機的攻擊。中國的蘇愷-27因為缺乏這種「射後不理」的飛彈,所以空對空的作戰能力不如IDF。

中國數年前向俄羅斯購買40架的蘇愷-30,同時也採購100枚「射後不理」的AA-12飛彈。這種「射後不理」的中程空對空飛彈,全世界只有四種型號,包括台灣自製的天劍二型、法國的雲母飛彈(MICA)、美國的AIM-120、以及俄羅斯的AA-12。當中國向俄羅斯購得100枚AA-12飛彈時,美國馬上宣布賣給台灣200枚AIM-120,由F-16戰機掛載,飛彈已於2003年底運抵台灣。台灣向法國採購60架幻象-2000時,也買進1,200枚雲母飛彈;另外,自製的IDF戰機也配備200枚以上的天劍二型。所以這種性能優異的空對空飛彈,在台灣的武器倉庫裡超過1,600枚,而這種同級數的飛彈,中國只有100枚的AA-12,因此台灣空優戰機的戰力顯然較高。

台海軍情超越2015年
目前台灣擁有340架高性能戰機(包括130架IDF、150架F-16、60架幻象-2000)。另一方面,根據國防部在去年(2004年)10月初向立法委員提供的情資,目前中國的SU-27、SU-30總共有178架,未來將有295架。以此推估中國高性能戰機(包括SU-27、SU-30、J-10)的數量,即使到公元2010年時超越台灣,數量也在伯仲之間。

或許有人認為,只要高性能戰機的數量超越台灣,中國就可以取得台海制空權的優勢。其實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因為沒有考慮到另一個更可怕的空防力量─地面防空飛彈系統。事實上,如果高性能戰機的數量沒有超過台灣的2~3倍以上,中國極不可能取得台海制空權的優勢。因為根據以往的戰爭紀錄,地面上防空火力打下戰機的數量,是空中戰機打下的3倍以上,可見地面上準確的防空飛彈比空中的戰機更恐怖。

台海雙方都有防空飛彈系統。在台灣海峽的戰場,採取攻勢的中國戰機無法得到他們防空飛彈網的支援作戰,但是採取守勢的台灣戰機,卻可以得到地面防空飛彈網的支援作戰。而且,台灣地面防空飛彈的性能屬於世界一流,飛彈網的密度也是全世界的數一數二。

根據推估,中國高性能戰機的數量在2015年之前要達到台灣的兩倍,雖非不可能,但是難度極高。因此,中國在公元2015年之前取得台海制空權的可能性很低。

根據國防部在去年10月提出的戰力評析報告,透過「武器效益指標法」量化兩岸海空主戰兵力「戰力比」,依「3比1定律」,攻防戰力比在3倍以上時,進攻者肯定會成功;2倍時的結果不肯定;1.5倍以下者,防禦者肯定會成功。

報告將兩岸戰力比較區分為三個期程,如果沒有執行目前規劃的重大軍購案,在2006年到2012年之間敵我戰力比為1.46:1,2013年到2019年之間則為2.18:1,2020年到2035年將會達到2.8:1的危險境地。由此可知,即使軍購案未過關,中國在2019年之前對台動武並無必贏的勝算。

國防部的報告也指出,如果目前規劃的軍購案得以執行,在2006年到2012年之間雖然重要軍購項目尚未獲得,敵我戰力比仍為1.46:1,但是在2013年到2019年完成「博勝案」,重要軍購項目已經獲得而且完成部署,戰力比將會降為1.24:1,此時若進行下一代戰機換裝規劃,2020年到2035年下一代戰機完成換裝及部署,戰力比為1.67:1。

因此國防部的結論指出,如果目前規劃的軍購案得以順利執行,未來30年敵我戰力比的最大差距僅約1.67:1,敵人進犯的成功率極低,自然可以降低解放軍侵犯台灣的決心,加上台灣海峽為天然屏障,以登陸作戰而言,台灣可以逸待勞,將令中國不敢輕啟戰端。

50多年來,台海一直維持著動態的軍事平衡,這是台海雙方雖有政治對立的緊張,但仍維持和平穩定的主要因素。然而如果就此認定中國的軍事發展永遠都無法建立攻佔台灣的能力,因而放棄增強防禦力的重大軍購案,這是在侮辱自己的理性。但是如果斷言在公元2015年之前,中國的軍事能力足以攻佔台灣,則是完全的胡說八道。

中國M族彈道飛彈的威脅
接著來談中國的飛彈威脅。根據國防部截至去年9月底的資料顯示,中國在對岸部署大約600枚M族飛彈,推算2010年時會增加到1,000枚。其實中國M族飛彈快速增加的傳聞頗有疑點,因為大量製造這種戰場效益極低的武器,事實上是一種浪費資源的軍事投資。中國人會如此愚蠢笨嗎?

中國的M族飛彈不但不準,破壞力也不大,這種短程彈道飛彈與美國的戰斧巡弋飛彈完全不能相比。廣告詞說「斯斯有兩種」,攻擊性飛彈也有兩種,一種是有眼睛的飛彈,另外一種是沒有眼睛的飛彈。有眼睛的飛彈和飛機一樣在大氣層內飛行,美國的戰斧(Tomahawk)巡弋飛彈就是有眼睛的飛彈,可以精確命中目標。沒有眼睛的飛彈則是打到大氣層之外,形成一個拋物線落到地面的彈道飛彈,M族飛彈就是這種沒有眼睛的彈道飛彈,無法精確命中目標。

M-9飛彈的射程600公里,「圓周半徑公差」(CEP)是300公尺,每發射100枚,只有一半(50枚)的飛彈可以打進半徑300公尺(直徑600公尺)的圓圈內,攜帶1,000磅高爆彈頭,可在泥土地上挖一個大約四、五十坪的坑洞。反觀美國戰斧巡弋飛彈射程超過1,000公里,命中率則是百分之八十五,每發射100枚,就有85枚以上可以命中目標的3公尺以內。

回顧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時,美國發射800多枚戰斧巡弋飛彈,並投下一萬枚以上的「精靈炸彈」,絕大部分都準確命中目標,中國的M族飛彈根本無法相比。其實M族飛彈的實質威脅並不可怕,國防部長李傑於去年9月在立法院答詢時也表示:「共軍目前渡台的兵力不足,如果用飛彈來打,只是挖一些坑洞,他們人過不來,就無法占領」。

大家都希望和平,但是在不得已的狀況之下發生戰爭,飛彈攻擊並非特別恐怖的情境。以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為例,伊拉克總共發射88枚飛毛腿飛彈,造成18名以色列人和25名美軍的傷亡。以悲慘的兩伊戰爭來談,雙方總共發射大約1,500枚地對地飛彈,在攻擊人口集中的地區,造成平均每枚最高約25~30人死亡。但是這種針對無辜民眾的殘殺攻擊,不但無法得到任何軍事效果,反而會引發民眾的敵仇同慨,激起不共戴天的抵抗意志,通常這是戰略規劃者極力避免的情境。

如果我們以單純的破壞力來談,發射一枚M族飛彈,等於是打5顆大砲。以823砲戰為例,當時中國單單對金門就打了50萬顆大砲,等於發射10萬枚M族飛彈,金門仍然屹立不搖。其實M族飛彈的準確度也比不上砲擊,戰場效益很有限,只是因為飛彈的射程可以打到台灣本島,所以才會成為「心理作戰」的工具。如果大家不要過度害怕,M族飛彈的實質破壞力並不大。

巡弋飛彈的威脅
據傳中國發展攻擊陸上目標的巡弋導彈,有600公里的「紅鳥一型」、1,200公里「紅鳥二型」、以及2,500公里的「紅鳥三型」,而且可能在2005年部署100至200枚與美軍戰斧巡弋飛彈同級的巡弋飛彈。此外,據說中國已經完成「東海10型」巡弋飛彈的試射,射程是1,500公里,使用「衛星導航」技術,可以達到10公尺以內的準確度。其實這些傳聞都缺乏實證。

就以「衛星導航」來講,原本中國戰術飛彈的精度誤差大,東風十五型(M-9)飛彈的圓周半徑公差(CEP)是300公尺,但近年中國利用GPS定位導航系統改進飛彈準確度的傳聞甚囂塵上。其實美國平時開放GPS商用「民碼」的精確度只有100公尺,無法達到軍用「精確轟炸」的水準。而且美國也可能在戰爭發生之後,馬上改變商用GPS「民碼」的刻度,使衛星導航的作用失真,屆時中國依賴美國GPS系統充當衛星導航的飛彈,豈非全部成為廢鐵,與美國處於長期戰略競爭的中國敢冒這種風險嗎?

美國在去年10月曾經表示,如果歐洲計畫建構的「伽利略」(Galileo)全球定位衛星網路遭到諸如中國等敵對強權的使用,美軍可能會對該衛星系統發動攻擊。美國的態度如此,中國軍用飛彈的衛星導航豈敢指望美國的GPS系統。

中國當然會顧及這種戰略風險,因此進行「北斗」衛星計畫,企圖發展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但是「北斗」衛星傳送的信號功率很小,接受器的體積和耗電量都太大,根本不適合軍事用途。因此傳言試射的「東海10型」巡弋飛彈,測試飛彈與「北斗定位系統」之間的連線得到成功,根本是自欺欺人。

其實,美國的GPS系統有24顆衛星,分布在6個不同的軌道,每一個軌道有4顆衛星,可以在任何時刻為任何地點的美軍提供即時的定位和導航。目前中國的「北斗」衛星只有3顆,定位導航的精度無法與美國的GPS相比。

前副國防部長林中斌於去年8月底表示,解放軍在2006年要大規模攻打台灣,有很大的限制因素,目前中國「點穴戰」的能力尚未成熟。所謂「點穴戰」的能力,就是「精確打擊」的能力。林中斌也指出,中國要在2010年至2012年以後,才能夠備妥這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北斗衛星」的定位系統,雖然中國目前只有3顆「北斗衛星」,到2010年的時候會增至「數十顆」。其實中國區域性的「北斗衛星」計畫,原本要打4枚衛星,第一枚「北斗一號」衛星在2000年10月底發射,迄今總共發射3枚。根據國防部的說法,中國預計在2008年發射至少3顆以上第二代北斗衛星。國防部的「至少3顆」與林中斌的「2010年會有數十顆」之間的差距,誰來填補?

而且,根據技術專家傑佛瑞‧費登(Geoffrey Forden)在英國2003年10月號《詹氏情報評論》的專文指出,「北斗」系統的精度不足以導引傳統彈頭,因為目前「北斗」衛星系統導引飛彈的誤差超過1公里。與之對照,美國戰斧巡弋飛彈的準確度是命中目標的3公尺以內,可知彼此的技術差距之大,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即便如此,中國發展戰斧級巡弋飛彈的腳步雖然不如一般傳言的快速,但是中國的巡弋飛彈並非永遠不會成功。因此大家應當心存警戒,巡弋飛彈是我們必須密切關注並小心防範的威脅項目。

在國防上應有的具體作為,一方面要加速發展自己的巡弋飛彈,以便對中國的重要軍事目標或飛彈基地進行精確打擊,在反飛彈系統方面,則要把防禦重點放在巡弋飛彈的反制。目前台灣軍方正在籌建反飛彈系統,主動式防禦包括建立高密度的防空火砲與飛彈網,對可能配備巡弋飛彈的敵機和戰艦進行先制攻擊,先把對方發射武器的平台消滅掉,敵人就無法發射巡弋飛彈。一旦對方已經發射巡弋飛彈,我們也要備妥飛彈和快速火砲,打掉對方的巡弋飛彈,軍事術語稱之「硬殺」。另有被動式防禦的「軟殺」手段,利用電子誘標防護系統,把敵人的巡弋飛彈騙到其他地區,以免我方重要的軍事設施遭受攻擊和破壞。方法就是在政治中心、經濟中心、以及重要軍事據點的周邊,發射錫箔絲或施放煙霧進行干擾,使對方的巡弋飛彈找不到也打不到目標。其他被動式防禦的手段還包括疏散、偽裝、強化重要陣地及機場的抗炸能力、提升跑道修復能力等等。

人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另一種說法是「有法有破」。在軍事上,有攻擊的招數,就有破解的方法,只要認真研究、腳踏實地的籌備防衛能力,就可以把敵人攻擊的損傷降到最低。若要確保國家安全,就必須進行軍事投資。如果我們的防衛力量差敵人一大截,敵人就可以肆無忌憚的對我們動手。因此,如果停止加強國防,等於是在鼓勵敵人發動戰爭。

海軍與潛艦戰力
在海軍方面,水面戰艦的作戰能力,台灣並不輸給中國,但是水下戰力則輸中國一大截。外界評估中國目前服役的潛艦有57艘,除了向俄羅斯採購4艘基洛級(Kilo)潛艦的性能較佳之外,大部分都是技術老舊的自製潛艦。中國的潛艦有核子動力潛艦和傳統柴油潛艦兩大類。核子動力潛艦有5艘「漢級」和1艘「夏級」。「漢級」是中國第一代的核子動力潛艦,1974年開始服役,由於性能一直無法達到作戰需求,所以停產。「夏級」是中國唯一的核子動力戰略導彈潛艦,於1981年下水,但因設計不良,安全堪慮,處於停航狀態。其實以往中國的核子動力技術有問題,供應動力的核子反應爐有瑕疵,所有6艘核子動力潛艦的作戰效能都蒙受限制。一艘「漢級」潛艦於去年11月侵犯日本領海事件,從一路被監控的過程,可知「漢級」潛艦「噪音大、易被逮獲」的本質。

至於中國的傳統柴油潛艦,R級是模仿二次大戰前蘇聯的羅密歐級(Romeo),1962年開始生產,噪音大、水下安全度低,作戰能力也很差,後來大多用來執行近海的水面巡邏任務,1987年完全停產。在軍事界被譏為「裝著魚雷的海底觀光船」,最好的用途是拍攝二次大戰期間潛艦作戰的道具,據說仍有22艘在服役。

明級是R級的改良型,技術水準依然落後,噪音也大,在現代化的反潛作戰之下,存活率極為堪慮,1992年也停產了,目前仍在服役的有18艘。

在中國服役的57艘潛艦當中,R級和明級佔有40艘,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早應除役的裝備。以中國過去落後的冶金和焊接技術,這種潛艦服役超過20年之後仍然繼續執勤,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不知何時會發生意外而葬身海底,而且這種潛艦的戰力低、噪音大,很容易被敵手發現而慘遭獵殺。其實這些潛艦都是中國的過渡性裝備,目前只是「撐場面」的數字。根據國防部在去年10月向立法委員提供的機密情資,目前中國有30餘艘潛艦,足證上述研判的真確性。

另外,中國近年來研發的「宋」級潛艦,大約已經生產5艘,武器和作戰系統雖然高過R級和明級,但是比起西方的現代潛艦,「宋」級的裝備也乏善可陳,而且靜音技術跟不上國際水準,噪音問題依舊無法克服。潛艦的可怕在於藏匿水下、伺機突擊,但是如果噪音大,就很容易先被發現、先遭擊沉。

目前,中國向俄羅斯採購的4艘基洛級,是全世界噪音最小的潛艦之一,作戰系統也很現代化,對台灣海軍造成頗大威脅。而且中國在2002年續向俄羅斯訂購8艘,預定在2005~2007年之間交船。目前台灣堪用的潛艦只有購自荷蘭的2艘劍龍級,在潛艦戰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不但會影響台灣海軍的安全,也容易誘發中國勇於對台灣實施海上封鎖。

為了強化反潛戰力,國防部計畫採購8艘新型潛艦及12架P-3C反潛機,台灣取得8艘新型潛艦之後,台海的水下戰力即可獲致平衡,套一句國防部長李傑的話,可以確保台灣安全30年。

和戰的一個硬道理,如果雙方軍力維持平衡態勢,就沒有人敢隨便發動戰爭,維持和平的可能性就愈高。反軍購的人卻反而指稱,台灣採購軍備將會引發中國的軍備競賽,這根本違背事實。長期以來,台灣的潛艦實力差中國一大截,中國並未因為享有極大優勢而停止擴充潛艦部隊的規模;台灣也沒有攻擊性飛彈,但是中國的飛彈數量卻不斷增加。因此,如果台灣停止軍購,將會加速擴大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優勢,終致台灣的國防安全陷於莫大危機之中。

當然,軍事不是確保國家安全的充分手段,但是堅強的軍備永遠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手段。對台灣而言,單單採購軍備固然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安全,但是如果停止軍購,就一定會造成沒有能力保衛安全的危機。

反軍購者企圖阻止台灣強化防衛能力,不論他們的目的何在,如果取消軍購導致台灣軍備不足,同時中國又不斷增強軍力,未來中國攻打台灣之時,台灣就沒有抵抗能力,如此一來,中國就可以很容易的攻佔台灣。試問,這批反軍購者難道不是「北京的同路人」嗎?頭戴紅帽子的人,不要老是怪罪別人說出你的帽子顏色,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攻台實力」才是中國動武的「紅線」
以上是台海軍事情勢的分析,接著我們來探討一些戰略議題。

國防部在去年8月底表示,解放軍對台動武的「紅線」包括:台灣宣布獨立,或是以任何形式從中國分裂出去;外國勢力介入;台灣長期拒談;台灣內部發生動亂;台灣發展核武;我方制憲涉及統獨、國土變更或建國等。

回顧2003年11月中旬,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室主任羅援表示,如果台灣將「中華民國憲法」的疆域修改為只是「涵蓋台、澎、金、馬」,這部憲法就是「台獨」憲法,就碰觸到中國動武的底線,這是中國官方人士首次對台灣修憲問題提出的「紅線」。但令人好笑的是,在李登輝總統12年的任內,總共修憲六次,早已把統治範圍限縮在「台澎金馬」,中國為何不打呢?

目前研究台海情勢的學者大多認為,中國發動台海戰爭的「紅線」是台灣宣布獨立,或是台灣修改憲法、變更領土範圍,實現「法理上的台灣獨立」。其實觀察中國長期對台的文攻武嚇,威脅動武的情況包括:「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修憲凍省」、「兩國論」等等,這些都是搞台獨,中國都要動武。公元2000年總統大選前,中國總理朱鎔基疾言恐嚇「搞台獨沒有好下場」,警告台灣人民「懸崖勒馬」,結果阿扁當選,中國也沒動武。

事實上,如果台灣不接受「和平統一」、不接受「一國兩制」,中國終究要打台灣。目前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不接受「一國兩制」,台灣不分藍綠,其實都是北京眼中的台獨,理應老早動武才對,但是為何一直不出手?中國共產黨有一句直話,「實力才是硬道理」。中國尚未動武的原因有好幾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攻台實力不足,如果動武吃了敗仗,中國共產黨一定倒台,檯面上的當權者必將遭受殘酷鬥爭,甚至會家破人亡,這才是中國尚未對台動武的主要原因。

總歸一句話,中國攻打台灣的「實力」,才是中國對台動武的真正「紅線」。如果「實力」不夠,即使有100條的「紅線」,都是假的,都是唬人的禁區。

美軍介入台海戰爭的北京夢魘
除了軍事能力的限制之外,美國的介入是更頭痛的因素。如果中國動武引起美軍介入,等於是美、中之間爆發戰爭,一定導致雙方斷交,美國很可能順勢承認台灣獨立,並與台灣建交,這是中國絕對不願看到的後果。因此,除非中國有把握打贏美國、佔領台灣,否則的話,中國在沒有把握美國絕對不會介入台海戰爭的情形下,中國將不敢發動台海戰爭。

如果台海戰爭導致美中交戰,美國必定對中國實施禁運與經濟制裁。目前中國一年對美國出超1,000億美金以上,相關產業的就業人口超過數千萬,這些工人會馬上失業,數十萬間的工廠要倒店關門。數千萬工人的失業問題,北京政權要如何面對、如何解決?數千萬失業工人為了生存,會造成怎樣的社會問題,中國政府有能力解決嗎?

而且,因為戰爭造成數十萬間工廠倒閉關廠,這些工廠向銀行的貸款都會成為壞帳。以目前中國金融體系的壞帳率超過40%,依西方標準已經處於破產狀態。若是發生戰爭,大眾存款戶為了保值,會爭先恐後提領銀行存款,造成擠兌風潮,金融體系一定崩盤,屆時整個中國將會陷入混亂,神仙也無法解決。

要發動戰爭並不困難,要如何結束戰爭、解決戰後問題,才是真正的困難和挑戰。因為戰爭的影響一定是長期的,交戰國彼此都有人員死傷,民間仇恨會延續一段期間,戰爭之後若想恢復邦交,可能需要10年至20年的時間來修補關係。想到種種可能的悽慘後果,我敢斷言,即使美國沒有表示一定會介入台海戰爭,只要中國沒有百分之百確定美國絶不介入,中國的領導者將不敢動武。

經濟上的限制因素
中國本身的經濟問題也是中國不敢冒然動武的原因。中國的經濟成長雖然令人側目,但實際的失業率超過20%,貧富差距很大;銀行壞帳率超過40%,不知何時會爆發金融危機;官員貪污腐敗非常嚴重,社會上有普遍的民怨。這些都是中國社會潛藏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北京政府需要以較高的經濟成長率來維持穩定局面。目前中國每人的平均所得將近1,000美元,預計2020年要達到3,000美元。整體來講,目前中國最優先的戰略就是繼續發展經濟。想要發展經濟,就必須維持一個穩定的環境,避免發生戰爭。一旦發動戰爭,外資會馬上撤離,沿海經濟勢必遭受戰爭的嚴重破壞,失業人口也會快速躥升,最後可能引發社會動盪。因此,攻打台灣可能會導致政權瓦解的危機,北京政權完全了解箇中利害,不至於輕啟戰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另外還有一個很尷尬的因素。中國人口是台灣的60倍,中國政府一向宣傳解放軍猛勇無比,如果攻打小小台灣的戰局失利,人民平常所累積的不滿將會尋隙宣洩,轉而怪罪執政者的無能,屆時中國共產黨的政權很可能會倒台。

以目前的政治形勢來看,執政的民進黨主張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無需另行宣布獨立,至於憲政體制、國名以及未來走向,則由台灣2,300萬人民公投自決。如果在獨派政黨執政時發生戰爭,民間傷亡所產生的仇恨和敵意,會激化執政者宣布獨立、宣布戒嚴,並順勢以威權手段來清理台灣內部附和敵人的統派言論,到時侯再也沒人敢當北京的應聲蟲,大家將會爭相反對中國,致使台灣與中國永遠疏離。如果台灣由親中政黨執政,北京將會存有較高幻想,認為台灣當局即使面臨武力侵擾,也不至於宣布獨立,因此中國更敢予取予求。從這個角度來看,獨派政黨執政,北京對台動武的顧忌會更大。

美日同盟可能干預的國際因素
最後我們來分析一個現實問題。中國若是攻打台灣,美國會介入台海戰爭嗎?美國會來保護台灣嗎?

自從五十多年前的韓戰以後,美國決定保護台灣、圍堵中國,主要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利益。後來為了對付蘇聯,美國採取「聯中制俄」的政策,因此美中建交。當時美國雖然與蔣介石政權的中華民國斷交,但也通過《台灣關係法》來保護台灣安全,美國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美國的利益,因為一個不受中國掌控的台灣,完全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蘇聯崩解後的後冷戰時期,以前美國「聯中制俄」的政策已無需要,而經濟實力提升的中國卻逐漸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甚至是美國必須面對的「中國威脅」。在此形勢之下,台灣的戰略份量比過去吃重。

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盟友就是日本,彼此有日美安保條約的同盟關係,這個條約在冷戰時期主要是為了應付「蘇聯威脅」。1991年蘇聯瓦解之後,基本上蘇聯威脅解除了,但是1996年3月中國在台海進行飛彈演習以後,美日在一個月之內就發表《日美安保聯合宣言》。1997年9月,美日進一步簽訂《日美防衛合作新指針》,規定「日本周邊地區」有事時,日本自衛隊必須支援美軍作戰,使日本自衛隊在未來的台海戰爭中扮演支援作戰的角色。美國是世界超強,日本是全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軍事預算排名世界第二,擁有亞洲最強的海空軍力,如此強大的美日軍事同盟,主要在於防止可能的中國威脅。在如此強大的嚇阻力量之前,中國豈敢隨意對台動武。

日本之所以和美國合作,共同應對日本周邊事態的台海戰爭,主要是台海安危涉及日本重大的國家利益。台灣位於海上航道的重要地段,從美國西岸或是東亞的韓國、中國和日本,通往中東的海上航線必須通過台灣這段,每天通過台灣海峽和台灣東部海面的商船很多,其中日本貨輪佔五分之二,平均每6分鐘就有1艘日本商船通過。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缺乏天然資源,每年需要進口的物資超過6億噸,其中99%以上都依賴海運。而日本進口石油的75%以上,油輪必須經過台灣和菲律賓之間的水道,這是日本海上運輸的生命線。如果台灣落入中國手中,等於是日本的脖子被中國掐住,日本不會擔心嗎?

日本和中國有世代冤仇,尤其是十九世紀末到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的侵略行為致使中國人的反日情緒延綿不散,而且海權國家的日本和陸權國家的中國原本就是天生對立的戰略關係。近年來中國在東海及釣魚台的主權糾紛,也引起日本很大的戒心,去年12月新出爐的「新防衛計畫大綱」,首度指名中國與北韓都是日本應予警戒的國家。在「中國威脅」的浪頭上,日本更不希望台灣落入中國手中。

中國是個很大的國家,有13億人口,在國際上是個很有份量的國家,所以世界各國包括美國、日本、韓國、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印尼、澳洲……等等國家,都會盡量與中國維持良好關係。不過這並不表示這些國家和中國之間都沒有利益矛盾,甚至他們和中國之間也存在戰略對立的矛盾。除了日本以外,美國和中國的戰略對立也非常明顯。

美國國防部於2001年10月發表《四年期國防檢討報告》,指稱亞洲地區可能會出現「一個具有可觀資源的軍事競爭者」,為了應付任何可能爆發的衝突,美國計畫增添軍力。報告中雖然沒有指明這個「軍事競爭者」到底是哪個國家,但是除了中國之外,還會有誰?

其實美國從它的全球利益出發,對中國崛起後的影響有很深的顧慮。而且,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也逐漸從歐洲轉向亞洲。2000年8月,美軍首度在關島部署了64枚戰略巡弋飛彈,這些飛彈由B-52型長程轟炸機掛載,在3小時之內可飛抵台灣協防。另外,美國也在關島成立新的第15潛艇中隊,迄今已有3艘核子攻擊潛艇進駐關島,預定在2015年以前增加到7艘,2025年增至11艘。去年(2004年)8月中旬,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法戈上將在美國參議院作證時表示,美軍計畫在太平洋地區增加一個航空母艦戰鬥群,主要是為了應付朝鮮半島以及台海戰爭。

2001年5月,由美國空軍贊助蘭德公司(RAND)所提出的研究報告《美國與亞洲》,建議要求日本同意美軍使用日本最南端的下地島(Shimojishima),作為防衛台灣的「應變基地」(contingency base)。下地島距離台北不到460公里,一旦台海爆發戰爭,美軍戰機在20分鐘之內就可以飛到台灣協防。去年9月中旬,美國正式向日本提出具體方案,要求把下地島做為美軍與自衛隊的「安全保障基地」。在中國「漢級」潛艦侵入領海事件發生之後,日本防衛廳除了計畫在下地島進駐戰鬥機之外,更進一步考慮在下地島增設反潛作戰基地。這些戰略鋪陳的箭頭,顯而易見都是指向中國。

表面上美國在外交場合對中國的外交辭令都很動聽,不過實質上的戰略佈局卻有大棍棒在背後伺候。大家不要忘記這種「口氣要溫和,手上的棍子要粗」的手法,就是100年前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外交名言。

在觀察國際政治時,除了聽別人在口頭上「說什麼」,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們實際上在「做什麼」。自從911恐怖事件以後,美國在全球的反恐作戰需要各方支持,包括中國的支持在內,北韓核武事件也需要中國穿梭,所以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一定是美麗的外交辭令連連,但在實質的戰略佈局上,美國卻從未放鬆,賣給台灣的武器也一再突破禁忌、提升層次。這些實質作為都在說明一個事實,美國對中國繼續進行戰略圍堵,美國希望維持一個與中國分離、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台灣,這完全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在這種情勢之下,我們來考慮一個現實問題,如果中國攻打台灣,美國會介入台海戰爭嗎?美國會來保護台灣嗎?

答案非常清楚,在可見的20年之內,亞太的地緣政治不變,在中國威脅的浪頭上,台灣的戰略份量也日益增高,除非美國甘心從亞洲撤退,否則中國在發動台海戰爭之前,美國將會事先對中國啟動戰略嚇阻的機制。如果中國仍然一意孤行,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面臨的對手,將會是台美日的聯合力量。

結尾
最後的結論,中國會攻打台灣嗎?這牽涉到三大因素,一是軍事能力,二是國際形勢,三是中國的內部因素。目前國際形勢不允許中國製造台海戰爭,中國在國內有比奪取台灣更優先的議題尚待處理,軍事上在2015年之前欠缺攻佔台灣的勝算,因此中國理應不敢冒然開戰。但在中國經濟實力持續提升的支撐之下,中國軍事現代化將會得到長足進展,因此台灣所承受的威脅將會愈來愈大,危機也愈來愈高。

其實沒有人喜歡戰爭,大家都希望和平。但是如果我們在追求和平的同時又希望確保安全,就必須建立堅強的國防,讓敵人不敢輕啟戰端,唯有如此,才能夠獲得真正的、長遠的、有尊嚴的、安全的和平。

要避免戰爭、爭取和平,不是去求敵人「不要來」,而是要讓敵人「不敢來」。沒有實力做後盾的和平,根本沒有安全可言。沒有安全的和平,終究會被敵人併吞。如果放棄武裝去向敵人求和,除非投降,否則終究敗亡。因此,為了捍衛台灣安全,必要的軍事投資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台海對立五十多年,台灣不但站得很穩,在經濟上也創造出比中國高出10倍以上的平均所得,同時更享有人類共同價值的民主、自由與人權。民主的台灣雖小,不見得一定弱;獨裁的中國雖大,也未必一定強。二次大戰之後,從來沒有一個民主國家被極權國家征服,只要大家有保衛家園的意志和信心,台灣絶對不會成為這股歷史潮流的例外。

在全世界將近200個國家當中,台灣的土地面積排名第131,尚有60多個國家的土地比我們小;台灣的人口排名第45,人口數高過150多個國家。台灣是全球第15大經濟體,第16大貿易國,平均國民所得超過13,000美元,排名全球第23。台灣的外匯存底有2,000多億美金,排名第三,同時也是全球第18大的對外投資國。在競爭力方面,台灣整體的國家競爭力排名世界第12名,在經濟成長的競爭力方面,台灣排名全球第四、亞洲第一。在軍事方面,台灣是全世界第10大的軍事預算國。

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台灣絕對不是「小國」,而是一個「中型的強權國家」。在全球將近200個國家當中,台灣在各方面的成就都在平均值20名以內,屬於百分之十的優秀群組。如果一個班級有50名學生,排名第五絕對是優等生。台灣是全世界的優等生,台灣人要有信心,不必妄自菲薄。

面對全世界,台灣人不必驕傲,但是要有尊嚴。只要大家堅持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致力經濟發展,注重環境保護,繼續成為世界上一個有價值的存在,則台灣不但有實力抵抗中國的侵略,也可以得到全世界的珍惜和支持。面對歷史、面對未來、面對我們的後代子孫,我們有信心嗎?我們要繼續打拼嗎?請大家面對自己的內心深處,負責任的來回答這個問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