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谈谈莫泊桑的《项链》by ·廖 康·

(2007-06-15 20:16:30) 下一个
谈谈莫泊桑的《项链》(ZT)

送交者: PoorKids? 2005年11月04日12:29:34 于 [儿童成长]http://www.bbsland.com
 


发布者 siyu 在 05-11-03 09:15

 请您惠顾赞助商
鼓励其长期支持CND

Quality Brand!
                ·廖 康·

莫泊桑的《项链》,毫无疑问,是西方短篇小说中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作品之一。无论中文、法文、还是英文的经典选读,都可能收入这篇。在中学、大学的文学课上也会讲到这个故事;而且都无一例外地把它作为讥讽虚荣的典范,似乎从未受到过挑战,大家一致认为那是不言而喻的。我当学生时,曾提出过异议,被教授三言两语,象掸土一般给掸掉了。我心有不甘,等到自己也熬成老师,便选这篇小说来教了两回,宣讲我的同情说。费了好大力气,才有部分同学接受了我那大逆不道的观点。其实,接受不接受,倒没什么关系,能引起关注、细读和讨论,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在美国教书,我如法炮制,以为也会获得同样成功。没承想,美国同学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这篇小说是表现同情,根本无须讨论,把我的计划全打乱了,差点儿没干站在讲台上发呆。幸亏我准备得充分,拿莫泊桑另一个短篇《珠宝》(Les bijoux,1883)来对照,才把学生们打发了。同情说是基于《项链》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此说在与《珠宝》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得更清楚。

首先,我们看一下莫泊桑在《项链》中是怎样通过情节引人同情的。主人翁卢瓦塞尔夫人(Mathilde Loisel)天生丽质,但嫁了个平庸的小职员,生活小康,却无法实现她对美好、奢华生活的梦想。我们以前批判的这种所谓小资产阶级的欲望,其实是最普通,最平常,最容易为人理解的欲望。如果连这也批判、也鄙视,那就是在批判和鄙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了。她和丈夫得到教育部长的邀请去参加舞会,因没有合适的衣服,她宁愿不去,也不想丢脸。丈夫毅然决然地拿出自己好不容易积攒下来买猎枪的四百法郎,为她买了新装。这细节表现平庸的丈夫如何努力满足美丽的妻子,舍弃自己的快乐,既是人之常情,也令人赞叹。她从有钱的朋友福亥提耶(Jeanne Forestier)夫人那里借到项链后,不再担心看上去穷酸,在舞会上大获成功,证明自己美貌迷人,这又有什么错?只有在我们全民族的内心世界都受到扭曲的那些年代,才会把这最自然不过的喜悦讥讽为过度的虚荣。当妻子陶醉于自己的成功时,卢瓦塞尔先生在旁边的小屋里打起瞌睡来,这表现了年轻的丈夫对妻子的信任,为妻子能够快乐而毫无抱怨地坐等。丈夫的好品德还表现在发现项链丢失后的反应上,当妻子坐在家里发呆时,他一步步沿着街道寻找了一夜。这些细节令读者对他起敬,而对敬佩的人遭难,我们不是讥讽,而是同情。

不要急于说漂亮的女人是祸水,至少在莫泊桑的这个短篇里不是。一旦卢瓦塞尔夫人从最初的打击中清醒过来,她就表现得非常英勇。为还债,公寓换了小的,女佣人辞掉了,她亲手做一切家务,不顾脸面,上街买菜,讨价还价,与丈夫同心同德担负起生活的重担。她没有利用自己的美色,没有利用在舞会上认识的人。舞会只是她实现过的一个梦,每个女人都可能有过的美梦,仅此而已。她为这个梦付出了十年辛苦劳作的代价。命运捉弄人:让出奇漂亮的脸蛋生长在非常普通的家庭中,让意想不到的大祸突然降落在平平安安的生活里。此时,如何应对,检验人。卢瓦塞尔夫妇经受了检验,丈夫干两三份工作,妻子勤俭持家,十年后,还清了债务。当年的美女不再,模样与贫穷的使女无异,但保住了自尊、赢得了骄傲。读到此,我为之感动、为之敬佩。那出乎意料的结尾只是加深了我的同情。

再看《项链》的人物刻画。卢瓦塞尔夫妇和他们的朋友福亥提耶夫人无疑都是好人。卢瓦塞尔夫人美丽,虽然虚荣,但那无可厚非,若不是命运捉弄,并不一定会因此而招致苦难。大难降临,她没有弃夫而去,没有出卖色相,而是与丈夫相濡以沫,其真诚远胜过她对荣华富贵曾有过的向往。还清债务后,她那纯真的快乐,那敢于面对富人而无愧的勇气,这一切都令人肃然起敬。卢瓦塞尔先生初似平庸,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显示他善良、体贴。大祸临头时,他不急不躁,以斯多葛式的坚忍默默地接受命运的挑战:寻找项链,写信请求缓期归还项链,四处借钱,买钻石项链,拼命工作,努力还债,而且从来没有抱怨妻子。这个普通男人,在我眼中逐渐高大起来。他虽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扪心自问,他所做到的,我做得到吗?我有什么资格小看人家?人家有什么可以讥讽之处?佩服还佩服不过来呢!

福亥提耶夫人是个富态的女人。对朋友大方、信任、诚恳、同情。项链还晚了,她有点不悦,这也情有可原。当得知朋友为了赔偿她那假项链,买了真的钻石项链,并为此而付出十年劳苦的代价,她大为感动。但她有两种选择:一是隐瞒真相,二是告诉朋友她那项链是仿制品。她说了实话,故事结束于此。我们不难想象,归还真项链,或卖了那项链还他们钱,是不言而喻的。卢瓦塞尔夫妇最终会因此而富裕起来,但青春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回来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因误解而发生在好人之间的悲剧,命运——即丢失项链这偶发事件——是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福亥提耶夫人的疏忽、卢瓦塞尔夫人的虚荣、卢瓦塞尔先生的骄傲,以及这对夫妇的想当然,是次要原因。主次原因碰巧撞到一起,发生了一幕令人嘘唏、悲而不惨的戏剧。它所引发的,恰恰是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所论述的看悲剧的情怀,即怜悯,或曰同情,因为主人翁遭受了不应遭受的厄运,而主人翁不一定比我们弱小,只不过命运不济,加上自己犯了过失。我们同情这对夫妇,因为他们本不必为一个假项链而辛苦十年。我们尤其同情卢瓦塞尔夫人,因为她那罕见的美貌永远消失了。而对于卢瓦塞尔先生,在同情之上,还有敬佩。

人类各种感情之中,一般说来,同情是最容易激起的。同情也就是孟子论述过的恻隐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感情。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莫泊桑的另一个短篇小说《珠宝》才不如《项链》那么成功,那么广为人知。《珠宝》与《项链》正好相反。虽然讲的也是一家小职员的故事,虽然他们也住在殉道者大街(Rue des Martyrs)上,虽然其表象也与实情不同,但故事的效果却是十足的讥讽。

《珠宝》里的主人翁是内政部的小职员蓝丹(Lantin)先生,他那漂亮的妻子是完美的家庭主妇,而且知足常乐。虽然丈夫的薪金微薄,她却能让日子过得非常舒适,还有闲钱买珠宝首饰。当然,她说,那些首饰都是仿制品,不值钱。突一日,她染病身亡,蓝丹先生悲痛不已。而且,他发现,用他那点薪金维持原来的日子,连他一个人都养不起。他以为是自己不善理财,以致沦落到出卖亡妻首饰的地步。但万没想到,那竟然是真珠宝,值大钱。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他也痛苦了一会儿,但很快就兴高采烈了。他卖掉了所有的珠宝,得到一大笔钱,骄傲地辞去工作,迫不及待地开始享乐……

这个短篇既讽刺蓝丹夫人,更讽刺蓝丹先生。他花那脏钱,花得那么心安理得,而且吹嘘自己继承了遗产,每次都比前一次的数额大。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跃然纸上。由《珠宝》反观《项链》,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珠宝》里的首饰是真货,而人是虚伪的,小说讥讽其主角。《项链》里的首饰是假货,而人是真诚的,小说同情其人物。两篇都是上乘精品,但同情的力量显然大于讽刺。

cnd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