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温家宝为美科学杂志写的社论

(2008-10-31 03:13:31) 下一个
     在今天(10月3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撰写了题为《科学与中国现代化》的社论(Editorial)。

  温家宝在这篇社论中说,一部现代化的历史,实质上也是一部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造就了新的文明,催生了现代产业的迅速崛起,也深刻影响着国家间的强弱兴衰。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工程。

  他首先列举了中国基础科学和技术创新在过去半个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每年的国际论文总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总量都已位居世界前列,形成了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一批成果。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在全部制造业中的比重已占到15%以上。

  接下来,温家宝引用了16世纪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关于“科学的目的是改善人在地球上的命运”(referred to science as a means to improve mankind's lot)的说法。而如今,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杂交水稻,累计推广面积达到300多万公顷,不仅成为解决中国自身温饱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也为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贡献。卫生与健康领域同样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为了继续鼓励创新,中国政府制定了面向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温家宝解释说,这份纲要注重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并把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此外,中国正努力掌握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加强这些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应用。

  温家宝强调,中国科学技术的来来,从根本上依赖于今天对年轻科学技术人才的吸纳、培养和使用。因此,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的核心是,不拘一格,海纳百川,让广大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让各种创新思维竞相迸发。

  他表示,中国要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调整科学研究的布局,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此外,提倡自由的学术争鸣,优化学术环境,形成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谈到国际科学合作时,温家宝指出,科学无国界。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需要更加广泛深入地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在科学技术上更有作为的中国。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交流才能丰富想象。许多中国科学家走向国际学术殿堂,在与国际同行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世界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温家宝还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在继承中华文明优秀遗产的基础上繁荣科学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随着中国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必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温家宝最后表示,他坚信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在当前国际金融动荡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维护粮食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我们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前景充满信心,一个硕果累累的科学的秋天即将来临,这对于人类共同的文明和福祉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补充说。

  9月30日,温家宝在北京接受了《科学》主编、美国科学院前院长布鲁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的专访。访谈内容已于10月17日发表在该杂志及其网站。

  八年前,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也曾经接受《科学》专访并为该杂志撰写了题为《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的评论。

ZT 财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