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2007-05-11 14:41:02) 下一个

学者之争有待事实去验证.
时间马上会证明各执一词的双方究竟谁是谁非.
无论谁是谁非,这是个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最近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报告认为,我国即将告别劳动力过剩时代,劳动力不足时代即将来临。从人口问题角度解读,这意味着我国人口问题及相关就业问题的性质,未来两年将出现历史性的转折点。(昨日《京华时报》)对这种判断,笔者不很认同。

  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5千多万?报告认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目前一般高估,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目前应该只有5000多万。这点可能还有讨论的必要。

  自1978年至今,由于非农建设,我国损失耕地估计近2亿亩,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播种、收割已经大面积实现机械化。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也大大减轻了劳作强度,缩短了劳作时间。

  但1978年至今,尽管城市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加速,由于人口增长,我国农业人口仍净增长1亿多,农业劳力净增近2亿。虽然目前5亿农业劳力中约2亿已经从事二三产业,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第一产业劳动力仍约3亿,比1978年一点不少。报告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力只有5000万,意味着目前我国18亿亩耕地可以为农村一产约3亿劳力中的2.5亿提供充分就业,那么,目前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劳均只需耕地7.2亩。但1978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劳均耕地约7.5亩,当时对农业劳动力冗余的估计已经绝不是5000万。所以,农业剩余劳力5000万这一估计目前还很难被轻易认同。

  那么,我国农村劳动力中第一产业劳动力仍约3亿的统计是否准确?由于农业劳动力转移情况复杂,完全准确是不可能的。但从我国人口普查得到的农业人口年龄结构数据中40-64岁农业人口比重,就可以推断这一数据基本还是可用的。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长期棘手的问题目前日本劳均耕地约18亩,其粮食生产是依赖政府补贴维持的,如多哈回合真正限制了政府补贴,只为西方农场规模几十分之一的日本粮食生产将面对严重冲击。中国目前仅按农业劳动力中的一产劳力3亿计算,劳均耕地仅为6亩。而中国即便达到日本的农业经营规模,所需农业劳动力也只有一亿,目前其一产农业劳动力转移量就应在2亿以上。可见,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下,解决中国农业困局,今后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十分巨大,更何况目前5亿农业劳动力中统计的从事第二三产业的那些农民工,还很难讲已经彻底脱离了农业劳作。

  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转移了农业劳动力2亿多,产品已经充斥世界市场。

  不谈今后国内生产效率还会提高,达到日本目前水平仅再转移2亿农民,中国人能生产、供应多少产品,即便是扩大内需能否消纳?未来中印两国劳动力将达到20亿,其生产能力对世界市场是惊人的,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间的竞争,以及整个国际市场对此的反映,都可能使这种转移进程更为复杂。

  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已不可能再延续以往的道路,产业升级不可避免。但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生产效率提高,对劳动力需求却将减少。所以,即便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人口规模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仍可能长期困扰中国。

  中国人口问题另一基本的矛盾还在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下一阶段,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逐渐尖锐,也可能使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更为复杂,而不确定。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规模问题依然长期有着深远影响。根据目前一些情况,断言中国人口问题、就业问题的性质即将逆转,可能还为时过早。

  □侯东民(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环境室主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