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渝话题:重庆百年振兴之路 ZT

(2007-07-14 11:16:16) 下一个
大渝话题:重庆百年振兴之路

作者:70年代初[425755451] 2006-08-02 14:23:30

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club=3&groupid=178:10512&messageid=29085

在以自给自主为标志的农业文明的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是西南地区中最富饶的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那时成都各方面的发展是好于重庆的。重庆真正的兴起与发展是在一百多年前工业文明的大潮来到中国之时,工业文明的标志是资源、产品、技术的大流通,其最大的流通载体是海洋,所以工业文明又称海洋文明。重庆以其特殊的区位优势于1891年开埠通商,成为了长江上游唯一的通商口岸,率先接受了工业文明的洗礼,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迅速发展成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商业城市。在国难当头之际重庆挺身而出,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远东反法西斯的指挥中心,重庆因此而声名远播,解放后重庆仍是西南大区行政首府,中央直辖市,气势恢弘的大礼堂和解放碑(抗战胜利功德纪念碑)记录了重庆曾有的容光和虎踞龙盘,这时的成都只是在西南地区中默默的扮演着一个配角的角色。

1954年后因某些政治、农业经济观念等原因重庆降格为四川省辖市,西南铁路局、航空局、军区等重要单位也随之西迁成都,同期与重庆地位相当的南京、武汉虽也降格但至少还保住了省会的头衔,重庆是建国十大城市中唯一既不是直辖市又不是省会的城市。在八十年代以前重庆靠着以前的工业基础和三线建设还能保持西南最大的工业城市的地位,并于1983年成为了计划单列城市,而重庆这一与四川若即若离的尴尬角色,也为以后省政府对成都政策倾斜埋下了伏笔。

在中国迎来改革开放之时,重庆一方面因为国有大型企业包袱严重等自身原因;另一方面因为国家政策对东部倾斜、省内政策对成都倾斜等外部原因发展严重滞后,而成都利用省会的优势集中了全省的人、财、物资源等的优势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迅速拉大和重庆的差距。重庆却成了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但却城市面貌最破旧的城市,让我们来回忆1997年前重庆的方方面面吧。

1、重庆的工业规模虽大但却整体亏损,商业也全面低蘼,成都人眼里重庆人只会干点“傻大笨粗”的活路,“上点档次”的商业还得靠成都。重庆的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也很落后,到重庆来最多是游三峡时坐船时路过一下而已,餐饮业也只是重庆人发明,还需要成都人来加工包装,贴上“made in chengdu”的标签才能登堂入室。

2、城市交通、商业、居住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旧城改造停滞不前。在成都已完成二环路,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时候,重庆两路口到解放碑的路都是坑坑洼洼,一座李家沱大桥因为缺钱从我高中开始修建到我大学毕业还没有修好,直到重庆直辖后才修建完毕,前后竟花了近十年时间,我至今仍对大桥通车时很多市民前去观看这座并不美观的大桥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的重庆被称为中国最大的乡镇,穿行在城市中会随时感受到乡村泥土的气息,渝中区消灭最后的农村也是在新的世纪了,如果那时有城市论坛,重庆网友是不敢将重庆的图片贴上论坛来“丢人现眼”的。

3、城市文化、体育等设施严重缺乏。成都1993年就已经举办了世界杯外围赛、全运会四川分赛区等比赛,商业演出、大型会展接连不断,而重庆人却为了看一场普通的甲级联赛或是某个明星演出都要颠簸数百公里来到成都“洋盘一回”。外地人提到重庆除了“雾都”、“山城”之外其他没有什么印象。

4、城市污染严重,重庆那时是一座典型的“灰”城,这既是指重庆的建筑市很多灰色调,又指重庆严重的工业污染经常让天空蒙上了的灰尘,成都却在重庆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下创建着西部人居最佳城市。

5、重庆人才严重流失。那时重庆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几个愿意留在重庆工作,本地学生也将成都作为自己首选发展的地方,重庆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各级干部也以升迁调往成都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至今在成都仍有许多在政届、商界、文化体育领域发展很好的重庆籍名流不正是当时高素质人才流失的真实写照吗?这是我认为对重庆发展影响最严重的问题,一座一流的城市必须有一流的人才,成渝双城之间的合作、竞争起决定因素决不是三轮车夫VS棒棒军,流失造成至今重庆仍然大量缺乏管理、商业、科学技术、体育文化等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

远古做为巴国故都的历史记忆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早已变得模糊和生疏,陪都的辉煌、直辖的风光也已被雨打风吹去了,这时的重庆只剩一个工业基地的名号,而且这个名号前还加上了一个“老”字,而此时成都却利用省会的优势发展成歌舞升平、风光无限好的中国“第四城”了。面对无情的现实和巨大的反差重庆彷徨和失落了,记得当时重庆的主流媒体发出了《重庆你算老几?》的绝望的呐喊,从官方到民间除了对成都的怨愤之外,也更多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重庆的振兴之路在那里?

回忆这段历史不是为了纠缠于过去的恩怨,而是为了从中找出问题的症结,正如一位台湾政界名流所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而不是一根绳子”。重庆的近代发展史从开埠、直辖、陪都、西南大区中心到省辖市一路走来,完成了从一个农业城市到现代工业、商业、行政、金融、文化等功能齐备的大城市的嬗变。重庆的兴起是近代中国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更迭的必然选择,上海、天津、重庆都是这一时期崛起的代表城市。重庆的失落不是表面上所谓的“成都剥削”造成,而是重庆不能拥有与其战略地位、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行政地位的必然结果,在中国行政指令和市场经济并行国情下,一个城市的发展一定要有相匹配的行政地位作为支撑。

重庆这座中国二十世纪命运最多桀的城市在1997年迎来了命运的转机,重庆直辖了,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继设立特区、海南设省后第三次重大行政调整,寄托了国家对于重庆的期望。重庆在国难之际做了祖国母亲眼里的英雄,能在国家发展之际做一个有出息的儿子吗?重庆这个规模虽大但各方面基础相当薄弱的大城市能带动一个有21个国家级贫困县,43%的贫困人口的大农村吗?重庆在锣鼓喧天和置疑声并存中开始了新的振兴之路。

弹指一挥间,直辖已经八年了,让我们再来审视现在的方方面面与直辖前做一个对比吧。1、重庆的以汽摩产业、化工制药为核心的重庆工业扭亏为盈并强势崛起。以新世纪、重百、朝天门批发市场为代表的重庆商业也全面复苏。以火锅为龙头的重庆餐饮业也已开遍全国各地并挂上了重庆×××店的招牌。重庆的城市中、山水间现在也能经常见到川A开头的车辆,成都人破天荒的来重庆旅游观光,而不是检查工作了。2、城市交通、商业、居住等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重庆的网友终于可以用看图说话的方式将重庆高楼大厦、桥梁隧道、广场绿地的图片贴上了新华网来宣传自己的家乡。3、城市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重庆也举办了亚洲杯,还有AAPP会议、亚太市长峰会,山民们也终于在自家洋盘了一回。外地人现在也知道了重庆的美女、火锅、夜景。4、城市环境大幅度改善,重庆的空气质量很多时候居然超过成都,我们现在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了,以后还要让“月亮和星星结伴归来”。5、现在重庆的大学毕业生无论本地还是外地很多都愿意首选重庆,另外天南海北的人也来到重庆发展,重庆正在汇聚人气,成为西部的人才聚集的高地。

现在重庆直辖只是取得初步成效,到2010年各方面基础条件具备以后,一个大都会的雏形将要形成,随后的十年将是重庆的高速发展期,到2020年重庆将基本建成西部的国际化大都会。重庆发展的参照系不是成都,重庆应该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千里之遥的长江头、未来甚至投向万里之外的大西洋西岸。不过目前成渝双城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却是重庆无法回避的。综合天时、地利、人和几个发展要素,重庆没有成都既没有水道、区位又过于偏西这样明显的“短板”,而且相对于成都以休闲享乐为特点的城市文化,重庆的由码头文化、红岩精神、移民文化所组成的以勤劳、团结、勇敢、不排外为特点的城市文化更具竞争力和活力,所以重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成渝双城德比”在未来十余年内会继续下去,希望这种竞争带给双方的是共同的进步和双赢,而不要出现五十步笑百步的局面,如同“川渝足球德比战”在两队水平下滑后,连自家人都视同鸡肋,无人喝彩了。

抚今追昔,心中有很多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盼,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庆这个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将从一个俊朗但又有些莽撞的少年变成英姿勃发的青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