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古有“相思病”,今有“抑郁症”

(2021-10-01 15:24:32) 下一个

      古人的“相思病”与当今的“PTSD”
      古人说的相思病不是疾病。在疾病单元中无法找到相思病这一疾病,属于一种民间说法,并非一种临床疾病,其表达的是对喜爱之人的思念之情,如某一男士钟情于某一女士,或某一女士钟情于某一男士,表达一种相思而不得的情感,与精神疾病无关,只是一种情感现象,如果双方能够有感情交流,就不是相思病了,总之相思病并非疾病,而只是民间对男女感情的一种描述而已。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男女地位不平等,男女授受不亲,界限分明。男女婚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自己根本做不了主。有些青年男女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或在某个偶然的机会里相遇相交相知,互生爱慕,但碍于封建意识不能倾情告白,只能把对对方的思念埋藏在心头,情愫得不到发挥,久而久之便会郁结成病,茶饭不思,此为相思病。
    相思病,是古代医生创造的说法,到了现代,相思病却只是被大众用来描述一种精神状态,并不属于医学领域。
   宋代大词人柳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明相思使人茶饭不思,身体健康大受影响。实际上,除了对身体的影响,相思病和精神健康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代医学领域认为:相思病与精神病很接近,可以导致癫狂、抑郁、迷茫、狂躁、妄想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命。
  古人云,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在封建礼教约束下最终能心愿得偿的能有几人?不知道有多少痴男怨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郁郁而终。祝英台梁山泊坟墓化蝶苦相恋,林黛玉贾宝玉木石前盟化成空,真是滴不尽的相思泪,说不完的爱恨悠悠。
      现如今,婚姻自由,古代相思病早已成为历史。男女平等了,交往的机会多了,有话尽管大声说,受这种感情折磨的人太少了。这是新时代青年的幸福。但是恋人之间因工作等关系两地分居,久久不能相见的情况也不少,这便是如今的相思病。相思久了,发个微信,打个电话,或者坐上现代交通工具马上就可以奔到对方身边,谁也不能阻挡。
可见,无论古今,心相近才是最重要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心远。
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PTSD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女性比男性更易发展为PTSD。PTSD的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联,这些因素主要分为家庭、社会心理因素(如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工作状况、受教育水平、应激性生活事件、个性特征、防御方式、童年期创伤、家庭暴力、战争、社会支持等)和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其中重大创伤性事件是PTSD发病的基本条件,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期性。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但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有些症状是儿童所特有的。
    1.创伤性再体验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2.回避和麻木类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长期或持续性地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拒绝参加有关的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3.警觉性增高症状
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4.其他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表现出滥用成瘾物质、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同时抑郁症状也是很多PT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
    5.儿童PTSD的症状特征
儿童的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可表现为梦魇,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面临相关的提示时情绪激动或悲伤等;回避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高度警觉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过度的惊跳反应、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PTSD的表现也可能不同。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宫内厅 1 日发表消息称,德仁天皇的侄女、皇嗣秋筱宫文仁的长女真子患上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共同出席记者会的医学专家称,“真子长期反复经历对其自身、家属、未婚夫和未婚夫家属的可以被视为诽谤中伤的事情,并感到无法摆脱这些事。”宫内厅在当天还发表消息称,真子与小室圭将于 10 月 26 日结婚。有情人终成眷属,可贺可喜!Medetashi!Medetashi!
    关于二人婚事,据此前报道,日本社会中存在与小室家金钱纠纷相关的批评意见,宫内厅将不举行皇室相关仪式。关于脱离皇室时由国家支付的一次性补贴,预计也将基于真子的意愿而不支付。有分析称,届时将一并说明采取这一女性皇族结婚之际极其罕见应对的理由。PTSD是一种特权阶层才会患的特别疾病。男女之间无法正常交往,更无法发泄,积劳成疾,积思成郁,而得病。由于日本宫内厅里的严格管理,男女之间也无法过上普通劳动人民的正常生活所以可能患上古代人称的“相思病”吧。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 disorder in which a person has difficulty recovering after experiencing or witnessing a terrifying event.估计她的生活环境里酝酿了不少刺激性事件。
    PTSD通常在亲身经历战争的军人里最常见,反映不一。感觉普通大众里最轻微的PTSD就是所谓的“吓瘫了”。
    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灾害和生活变故,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这时候,受害者的家属和亲友都非常需要他人的安慰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走出悲伤。但是,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抚慰受伤的心灵,也有很多“禁区”,到底怎样的安慰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呢?
    天灾人祸从古至今都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关注灾后人们生理上的伤害的同时,现代社会也开始重视人们受到重大打击后的心理创伤。PTSD(创伤性应激障碍)是便是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其中一种灾后心理问题。
    什么是PTSD (创伤性应激障碍) ?
    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人类都能较好适应生活、工作上的突然改变,但有些非常突然且巨大的骤变,即便心理非常健康的人也会经历巨大创伤下的压力反应。心理创伤事件与生活中一般事件不同,它会使卷入意外事件的人体验到非同寻常的紧张与焦虑,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具体生理与社会机能,比如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丧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严重的人甚至可能失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对生理及社会功能的影响,可能不仅仅集中出现在事故刚刚发生的时候,还可能在事故发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残存在事故亲历者的心灵中。
    除却处理事故一发生时内心不好的情绪状态以外,我们应该着重处理事故发生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持续存在的心理问题。这种因为事故而造成的持续一段时间的心理机能障碍的情况,在心理咨询领域一般将其界定为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经历重大灾难事故后,受害者的家属和亲友都非常需要他人的安慰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走出悲伤。但是,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抚慰受伤的心灵,也有很多“禁区”。
灾后心理干预:什么话不能说?
    1.不能以“别哭了”或“哭吧”相劝。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绪发泄方式,不要对他们的情绪作“粗暴干预”。
对应方案:让他们真实地表达情绪,想哭的就让他们哭,不想哭的也不用劝他哭。
    2.不要说类似“你要坚强”的话。
这些话会让他们陷入更大的无助,特别是对孩子。
对应方案:给予陪伴,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感受,传递信心。
    3.不要问类似“你现在怎么样了?”的笼统问题。
这样的问题很可能只能引出“好/不好”这样的模糊回答。
对应方案:试图采用一些具体的问题打开对方话匣,如“中午吃了什么?”
    4.不要强迫受灾者描述自己的经历或感受。
因为他们可能还没做好面对的准备。
对应方案:可适当鼓励,但顺其自然。
    5.不能轻易给予承诺。
特别是不一定做得到的事,比如“地震不会再来了”“我们一定会帮你找到你爸爸妈妈的”。一旦获得希望又再次失望,伤害更深。
对应方案:基于现实状况,给予支持。比如“这里很安全,余震来了也不用担心”“救援队伍一定会尽力搜救的”
    6.不能说“你已经很幸运了”之类的话。
因为这样会引发内疚感。
对应方案:给予真诚的关怀,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7.不能说欺骗或敷衍的话。
对应方案:如果受灾者问起关于灾难过程的事情,虽然提及这些事情可能会让他们产生害怕、挫折、悲伤等情绪,但也应该坦诚相告。如果他们不止一次地提问,也应该不厌其烦地回答。
    8.不要生硬地纠正他们的错误想法。
人们应对重大灾难事故,难免会有一些负面的、歪曲的想法,例如否认亲友离去的事实,或者认为亲友离去是自己造成的。
    对应方案: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渐渐摆脱这些思维。
有些时候,话语并不是最有力的沟通语言。不要强求给予丧失者话语上的抚慰。你需要做的,是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积极地倾听,真诚地体会他们的感受(共情)。有些时候,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杯温暖的饮料,对他们来说已是莫大的支持。只要是真心的关怀,他们一定能感受得到。

    曹雪芹的“秦氏”情节
    莎士比亚(Shakespeare)名言:“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每个立场不同的人可以在〈Hamlets〉哈姆雷特-这本书里看出完全不同的意境。
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注解。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虽然秦可卿在《红楼梦》中所占篇幅不多,但离奇的死因为她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引来许多读者和学者的关注。有人指出,《红楼梦》中对秦可卿的直接描写很少,认为她是跟甄士隐、贾雨村一样的隐喻性人物,是一个“梦中人”的角色。也有人认为秦可卿是代表欲情的欲神大司命,或爱欲女神。该回提到了十二钗中的八钗,有秦可卿,黛玉,王熙凤,宝钗,李纨,迎春,探春,惜春,同她们都关连,就是说:他们都姓秦(清)。这首回前诗实质是为他们做注。
    就像施耐庵在他的《水浒传》中可以描述“潘氏”一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刻意描写了秦可卿。
    很多人认为《水浒传》中的故事发生在宋朝时期,而当时有个太师叫做潘仁美,潘仁美陷害杨家将满门忠良,受到很多人的谴责,所以当时潘姓很不受待见,因为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时候便将书中的两个淫妇以潘为姓。
   其实并不是这样,而是与施耐庵的个人情感因素相关,施耐庵写《水浒传》时是站在张士诚立场上,很卑视潘元绍、潘原明哥儿俩的为人。
   潘元绍、潘原明这俩人原来是张士诚反元起事时的伙伴,张士诚是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张士诚在高邮称吴王时,潘元绍、潘原明很受吴王的器重,潘元绍被招为吴王爱婿,潘原明则手握重兵,出镇杭州,一时风头无二。
   但潘元绍、潘原明这二厮在张士诚危难时,竟先后投降了朱元璋,从而加速了张士诚的失败。因而,施耐庵写《水浒传》,有意将书中两个背夫偷情的不贞之妇,都取姓为“潘”,以示恨极。曹雪芹在第五回写众钗,是梦境中,这回写众钗是幻境,批者既不在梦境,也不在幻境,而是站在“真”境之中。按“草蛇灰线”秘法,须链接清史,链接曹传。
   秦可卿的早逝,有人认为作者如此安排,是为了启示读者,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也有人认为,这是在表明“兼美”理想的破灭,或反映了作者试图消除性冲动的愿望,以维护之后情节中大观园的纯洁。
   尽管秦氏表面上死于久病不愈,但全家在得知死讯后“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宁国府老仆人焦大曾在酒醉后指斥府中有人“扒灰”(公公与儿媳偷情)。 有医生曾诊断她的症状是怀孕。秦氏死后,公公贾珍比丈夫贾蓉更为激动,表示要“尽我所有”地为秦氏料理丧事,“恨不能代秦氏之死”。丧事中,曾安排道士在天香楼设坛做超度法事。秦氏的两个婢女也表现异常,一人自杀,一人要求以女儿身份终身供奉秦氏,不再回到贾府。俞平伯曾怀疑秦氏其实是由于跟贾珍的不伦关系(亦有说法是被奸淫)而在天香楼上吊自杀,这样才符合判词和判曲中的暗示。
   胡适得到红楼梦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甲戌本),为秦可卿死于自缢的推测找到了新的证据。甲戌本批注中提到,小说十三回原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占该回约三分之一篇幅,后因批书人(据推测是畸笏叟)的意见才删去。据真实性有争议的靖藏本,“淫丧天香楼”部分有“遗簪”、“更衣”等情节。
更将秦可卿的死安排在《红楼梦》第十三回。
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清朝灭亡于第十三位皇帝。秦可卿的死于自缢就象征崇祯皇帝的自缢而亡。
秦氏第一次登场是在第五回,荣国府女眷受邀到宁国府观赏梅花。荣国府少爷贾宝玉想午睡,又不喜欢秦氏为他准备的房间,因此秦氏安排他到自己的、布置得十分香艳骀荡的卧室休息。宝玉入睡后,在梦中跟随秦氏来到太虚幻境,又在警幻仙姑教导下,与外貌兼具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长、乳名兼美、字可卿的仙姑之妹性爱。宝玉在梦中遭遇夜叉,大叫着“可卿救我!”惊醒,无意中喊出了秦氏不为他人所知的乳名。《红楼梦》的所有暗藏机关仿佛都设置在第五回,而集中在秦可卿的出场上。秦可能就是指的“清”,
秦→清,情→清,卿→清,所有的暗示都是指向“清”朝廷。
    俞平伯认为,秦可卿排在十二金钗最末,但身兼林黛玉、薛宝钗之美,其实是十二钗之首。欧丽娟认为,秦可卿美貌如仙,性格和平可靠,心智深谋远虑,身兼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三人之长;但她沉湎于情色,因长期纵欲(姓氏“秦”看似谐音“情”,实际指肉欲)而引发慢性病恶病体质,最终在悔恨中自缢,曹雪芹为批判表现她而将其列为十二钗最后一位。余英时也认为秦可卿排在倒数第一最后实在表示不赞许。
    秦可卿的父亲秦业是一位家境普通的官员,因为没有子嗣,从养生堂抱养来一子一女,儿子早夭,女儿就是秦可卿。秦可卿的弟弟秦钟是秦业老来所得之子。小说故事开始时,秦可卿已经嫁入贾家,是宁国府长孙贾蓉的妻子。在小说正文中,她称为秦氏,贾府中人称她蓉大奶奶;可儿是未出嫁前的乳名;可卿是昵称,在正文中只出现过一次,不过第十三回回目中称她为“秦可卿”,脂砚斋批注中也称她“可卿”。秦钟→清终(意味着清朝“终结”)。第十回起,提到秦氏身体不适,两个月不来月经,不思饮食,眩晕乏力,服药后仍无起色,日益消瘦。一个活脱脱的清廷无可救药、江河日下的烂摊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