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

(2006-12-02 20:27:20) 下一个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Pathétique"), Op.74

 
指挥 : Valery Gergiev  瓦列里·吉捷耶夫 
演奏 : St.Petersburg Kirov Orchestra  圣彼得堡基洛夫交响乐团 


  柴科夫斯基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当属《悲怆》,一百多年以来,这首交响曲获得了无数听众的认可,包括作曲家本人在内也非常钟爱这部作品。老柴曾在笔记中写道:“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而且是‘最真诚的’一部。我从来也没有像爱它那样爱过我任何一部作品。”但遗憾的是《悲怆》是作曲家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在音乐创作领域的绝笔之作!正因为如此,它的意义显得有些特殊。而柴科夫斯基在完成这部交响曲后不久突然的猝死,也为这部带有强烈悲剧风格的作品,再次蒙上一层神秘而凄凉的面纱。现在让我们共同走入《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1888年完成的《第五交响曲》给柴科夫斯基精神上的鼓励,虽然在本土的首演并不成功,但是在西欧国家却普遍受到了欢迎和好评。所以柴科夫斯基在第二年,也就是1889年开始着手策划自己下一部交响曲的创作。在这年的10月份,老柴在一封书信中提到:“一股热烈的欲望在驱策着我去写一部雄壮的交响曲,作为本身创作的压轴作品”。不过当时作曲家并没有急于开始谱写。到了1891年,柴科夫斯基去往美国旅行,在回俄罗斯的海路上开始了新交响曲的创作,虽然花了不小的精力,但最终却因为自己对作品很不满意,居然把手稿都撕毁了。
 
  到了1893年年初,老柴重新开始谱写新曲。2月间,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道:“目前我正在埋首创作新曲,已经到了欲罢不能的阶段。也许,它会是我最好的作品呢!不过,最近我必须到伦敦一趟,离开以前,得把许多事情收拾妥当,所以本曲也就得在短时间内及时将它完成。过去,我常有将刚完成的交响曲撕毁的纪录,可是这一次绝不致于如此。”第二天,他又给自己外甥去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前不久,我心中突然浮现新交响曲的构想。此交响曲具有标题性,但那只是一个谜样的标题,就让有想象能力的人去想向吧。此标题性完全是主观的,我旅行中,几度一面作曲、一面流泪。回来以后,胸中燃烧了强烈的热情,所以不到四天的时间,便完成了第一乐章,其它乐章也以经都有了具体的构想。在形式上有许多新奇之处,譬如,终乐章不用热闹的快版,却你用徐缓绵长的慢板等。”由此可见,《第六交响曲》的雏形已经在这个时候就形成了,而且柴科夫斯基显得信心十足!
 
  不过整个创作并不如先期预料的那样顺利,后面几个乐章的创作显得相对要漫长许多,因此一直到1893年的8月底或9月初方才最终完稿,前后花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同年10月28日,这部交响曲在柴科夫斯基亲自指挥下首演并获得成功。在首演完成之后,柴科夫斯基和弟弟莫杰斯特讨论,想为这部交响曲定一个标题,因为单纯的称呼其为“第六交响曲”显得太平庸了,老柴非常喜欢自己的这部杰作,自然很想为它起一个响亮而具穿透力的名字。莫杰斯特沉思片刻说是不是可以考虑用“悲剧”做标题?柴科夫斯基不同意。突然莫杰斯特灵光凸现,想到了“Pathetique(悲怆)”一词,它能非常贴切地揭示了第六交响曲的内容,同时也比“悲剧”一词更加富有内涵和哲理,柴科夫斯基非常满意,就此把自己的这部交响曲正式命名为《悲怆》。
 
  然而就在首演成六天之后,柴科夫斯基却突然猝死,俄罗斯一代作曲大师与世长辞,这一年柴科夫斯基只有53岁。关于老柴的去世,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见解。第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确认柴科夫斯基是因为误饮不洁生水,而感染霍乱,抱病而亡的。1893年11月7日彼得堡所有报刊上突然刊出柴可夫斯基不幸逝世的消息。官方报道是:演出完《悲怆交响曲》之后,回住地时柴可夫斯基感到口渴,在涅瓦大街一家饭店喝了一杯水,回到住处后就病倒了,几天逝世。医生诊断,水中含有霍乱病菌,致使他身亡。
 
  但另外一种说法则坚持认为柴科夫斯基是自杀。而又有不少人将老柴的自杀行为与《第六交响曲》联系在一起,认为这部交响曲最后那个悲凉、甚至带有死亡气息的终曲乐章,正反映了柴科夫斯基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和死亡联系到了一起。1896年,英国著名音乐学家大卫·布朗首先宣称,柴可夫斯基系自杀身亡。事情的前因后果似乎被他描述的非常“合情合理”——当时某俄国贵族公爵向沙皇亚历山大告发柴可夫斯基与其侄儿搞同性恋,转交信件的是俄皇高级文官尼古拉·毕考节,这人恰恰是柴可夫斯基早年法律专科学校的同学。他担心这极为肮脏的丑闻会使柴可夫斯基声名狼藉,并有可能因此流放西伯利亚,同时也会影响到母校名誉,所以毕考节邀集六名同学到自己家中组成道德法庭审讯柴可夫斯基,劝说和威逼他以自杀,并且担保对外宣称老柴死于霍乱,以保存其名节。柴可夫斯基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好喝下了他们送来的砒霜。而《第六交响曲》正是作曲家当时矛盾、凄凉心情的真实写照。
 
  不过,柴科夫斯基死于自杀这一说法,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所否定。因为根据不少资料的调查,基本上已经否定了老柴为同性恋者这一说法,由此自杀的传闻也就不攻自破了。但这一百多年来,围绕老柴之死与《第六交响曲》之间关系的讨论,却不绝于耳,多多少少为这部名为《悲怆》的作品更增添了神秘色彩。下面就让我们亲密接触老柴的这部绝笔之作。
 
  老柴自己是这样构思这部交响曲的:“这部作品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第一部分是激情冲动、自信、渴望行动,必须简短(末乐章是‘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第四乐章结束时逐渐消失(也要简短)。”因此整部作品,就是在这样一条主线下发展的。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好象一位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的老人,在悲痛而沉静地思考。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引子概括了第一乐章的基本思想,也是整个乐章心理描写的核心,是我们领略这首乐曲的“钥匙”。接下来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自终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柴科夫斯基非常喜欢在交响曲的慢板乐章中采用圆舞曲的表现手法,而且运用非常得体。在第二乐章中这个迷人的曲调,把人们引进安宁、梦想和无忧无虑的幸福境界;但其中仍隐藏着忧伤的情调。乐章的最后好像完全失去了圆舞曲的律动,大提琴奏出了十分动人的叹息音调,第一小提琴又两次出现了圆舞曲的音型,好象把回忆中的辛酸和甜蜜交织在一起。相比之下,第二乐章是整部《第六交响曲》当中最温婉的乐章,不免又让我们联想到柴科夫斯基的红颜知己——梅克夫人。其实早在1890年,梅克夫人声称家业破产,从此断绝了对柴科夫斯基的经济资助,也停止了与他的书信往来。  从这个乐章的旋律中或许我们可以听到老柴对往日美好生活场景的留恋。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也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这一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高潮部分,象征着人类因对现实不满而进行的斗争、反抗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其中的进行曲段落被柴可夫斯基称为“凯旋的、欢腾的进行曲”,往往令听众感到热血沸腾!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好像一首速度缓慢的哀歌,始终贯穿着暗淡的色彩和悲伤的情绪。主部主题悲痛又哀伤,全合奏后降到绝望的深渊。低音管下行音阶呻吟后,速度加快,进入行板中间部。在圆号切分音伴奏上,弦乐以D大调奏出中间部主题,它渐强至哭泣的高潮。再转主部,适度的行板,形成苦闷的高潮。渐弱后,在锣声音韵中,三支长号和一支低音号奏出绝望的呼唤而进入终结部,终结部悲伤的主题构成无限凄寂的结束。悲哀的这个末乐章几乎好像是安魂曲,其中看不到永远的安息。除了坟墓,什么也没有。弦乐的开始像是悲怆地哀叹结局的黑暗、空洞,其中的美妙的第二主题好似是含情脉脉的告别。最后的的高潮,似乎是品位深深的失望。高潮消退时响起的丧锣,最后以极暗的音色告终。全曲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这是一个足以令人流出眼泪的乐章,感动过无数伤心的人!
 
  《第六“悲怆”交响曲》无疑是柴科夫斯基一生音乐作品中的巅峰。老柴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它更成为了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精品之一。《悲怆》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悲怆》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柴科夫斯基 - 第六交响曲“悲怆”

http://www.megaupload.com/?d=EW6A6RW6  (84MB)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 4 in F minor, Op. 36
 
 
指挥 : Mariss Jansons 扬颂斯
演奏 : 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奥斯陆爱乐乐团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是大家所熟悉的,然而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也用了相同的命名!那么两者之间存在怎样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一点老柴有他自己论述:“我的这部《第四交响曲》正是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为范本,但所指的并不是音乐内容,而是基本思想。你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难道没有看出一个计划吗?这样一个计划不仅存在,而且无疑意蕴深长。我的交响曲有着相同的基本思想,如果不显著的话,那只意味着我不是贝多芬——这并不新奇。”柴科夫斯基非常坦然地说出了自己这部作品的思想主旨,那么他和贝多芬的《命运》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要了解这部作品,我们先要来认识两位对于柴科夫斯基而言非常重要的女性——梅克夫人和安东尼娜·米柳柯娃。自1876年开始,柴科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由于生活条件并不宽裕,当时的老柴不得不每天重复着枯燥而繁重的授课任务,为的是维持生计。沉重的生活负担,让柴科夫斯基得不到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热爱的作曲事业。何况他早期的那些作品也没有得到当时主流音乐界的认同。这时候一位名叫“梅克”的富人遗孀闯入了他的音乐世界。此时的柴可夫斯基36岁,梅克夫人47岁,他们之间开始保持长期得书信交往,但却从未谋面,直到老柴去世。梅克夫人非常钦佩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才华,并且拿出自己的积蓄赞助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这使得老柴终于得以摆脱繁重的生活负累,在有了充裕的经济保证之后,他终于可以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中。这也被认为是其作曲生涯转向辉煌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梅克夫人被称为“柴科夫斯基的精神恋人”,作曲家也非常感激她的无偿赞助和对自己艺术思想的理解。所以他开始着手策划创作一部新的交响曲,以献给自己的知己——梅克夫人。
 
  但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女子突然进入了老柴的视线——安东尼娜·米柳柯娃,柴科夫斯基的学生(也有说法是她仅仅参加了音乐学院的函授教程,并没有与柴可夫斯基谋面),她深深爱着这位师长,并且热烈追求着他。其实作曲家心中并不喜欢这位女学生。但我不得不说,老柴是一个比较多愁善感的人,在个人感情问题上他显得优柔寡断。在面对米柳柯娃一次次热情入火、坚持不懈的追求下,他不忍伤害对方的心,由此造就了一段错误的婚姻,1877年他们结为夫妇。婚前,柴科夫斯基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曾经写道:“如果摆脱她,我会使她痛苦难忍,使她陷入悲惨的结局。我面对着不愉快的抉择:或者以一条人命为代价来保持我的自由,或者结婚。除了结婚以外,我别无选择。”这段话充分体现出老柴多情的个性。但米柳柯娃却是一个世俗女子,当他真正与柴可夫斯基生活在一起之后,却发现自己并不能真正理解丈夫的艺术理念,所以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甜美,何况柴科夫斯基并不是由衷的。一个月都不到,作曲家毅然离开了新婚妻子!据说其间柴科夫斯基几乎要发疯,虽然二人曾经和好过,但是表面上的平静只维系了两个星期。老柴再次无法承受妻子对自己的“精神折磨”,甚至几次试图自杀,幸好都被救起,才得以保全性命。哎,如此多愁善感、如此爱走极端,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老柴!如今不少人认为他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原因也就在于此吧。一段闪电婚姻也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幻灭,柴科夫斯基沉浸在无比的痛苦和矛盾中!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的《第四交响曲》在断断续续的创作中!柴科夫斯基想在音乐中得到解脱,他想到了两个字——命运。是的,这时候正是他命运最不济的时候,痛苦和期望并存,由此也就构成了这部新交响曲的主题思想。1877年年底到1878年初,这部交响曲最终得以完成。通常本曲被认为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当中最富变化、最热情的乐曲,具有明显清楚的叙述内容,采用纯音乐的形式,却有标题音乐的实质。所欲表现的是,苦恼彷徨的众生相,以及威逼、胁迫人类的命运魔掌。使听者产生一股凄怆之感。
 
  全曲总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序奏为持续的行板,c小调,3/4拍子。全曲的核心出现在第一乐章序奏中,这就是贯穿于整部交响曲的威严的“命运的主题”,听起来忧郁、沉重而令人畏惧,强劲的管乐充满了蛮横、有力的攻击感。随后乐章的第一主题由弦乐奏出,充满了苦恼的情绪,接着又由木管反复。这一乐章通过表现沉重忧郁的心情和转瞬即逝的幸福梦幻不停交替,揭示出渴望幸福的个人和严峻的命运压力之间的冲突。整个第一乐章表现出全曲的中心主题,同时也能够从中听到老柴心灵的呼唤,一股忧愁、烦闷始终萦绕在旋律中。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降b小调,2/4拍,三段体。双簧管呈现孤寂的主旋律,紧接着是感觉兴奋的副属旋律,  在主旋律以更加凄寂的形态反复而告一段落后,中段如农民舞蹈般优美。整个乐章富于诗意的音调表现了主人公暂时忘记了现实的痛苦,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这一乐章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梅克夫人的影子,她对柴科夫斯基无私的帮助和知己般的友谊,给作曲家带去了仅有的心灵慰藉,相对前一乐章的阴郁,第二乐章要宁静安详的多。
 
  第三乐章,诙谐曲,  快板,F大调,2/4拍子。第一部分由弦乐器单独演奏,全体弦乐器持续拨奏。主旋律显得急促匆忙,但却给人以梦幻茫漠的感觉。此部分进行至一段落,  即由木管乐器单独奏出俄罗斯舞曲般的旋律。这个乐章没有明确的感情,只是一些虚无飘渺、错综复杂的音型。通过这个乐章我们也可以充分领略弦乐器拨奏的特殊优美音色,跳跃、朦胧、依靠丝弦的拨动带动我们的思绪。
 
  第四乐章,终曲,热情如火的快板,F大调,4/4拍子。形式为类似回旋曲的自由形式。  强烈的第一主题以全合奏形式奏出。紧接着的第二主题是根据俄罗斯民谣《野地里的桦木》所写成的朴素、优美的旋律,表现出人民的强大力量。最后,音乐在描绘节日欢乐景象的气氛中结束全曲。这个乐章非常著名,而且以管乐器演奏为主,音色强悍而有力,其震撼力丝毫不亚于贝多芬《命运》的终曲乐章,犹如宣告胜利的号角一般突然冲杀出来,突然赶走了所有的阴暗,听起来令人浑身热血沸腾!梅克夫人在此后写给柴科夫斯基的信中曾经把这个乐章称之为“我们的胜利”!如果谁对您说听交响乐会让人打瞌睡,那么您可以建议他来聆听一下这个乐章,保证令他瞠目结舌!
 
  柴科夫斯基独特的旋律美感、精妙的结构、技巧的管弦乐法,这些都是本曲所以永久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柴科夫斯基给他的弟子,作曲家塔尼耶夫的信中提到:“《第四交响曲》中的每一小节,都表达了我内心真正的感觉,反映出我内心身处的奥秘。”本曲在柴可夫斯基为不幸的婚姻所困扰的时期完成,曲中反映出他的烦恼,也就理所当然了。同时作曲家还把音乐的主题与命运抗争联系到一起,使得这部作品具有现实主义意义。也正是从这部作品开始,柴科夫斯基开始蜚声国际乐坛,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到这个来自俄罗斯的、具有非凡音乐才华和个性特色的音乐家。

 

  柴科夫斯基 - 第四交响曲

http://www.megaupload.com/?d=JQZNRLJ7  (57MB)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 5 in E minor, Op. 64 

 
指挥 : Yevgeny Mravinsky  穆拉文斯基
演奏 :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让作曲家蜚声欧洲乐坛,取得了很好的口碑。此后的十年,老柴进入了创作的成熟和高峰期,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写成的。柴科夫斯基的名声随之越来越大,并开始去往西欧各国旅行、创作,并且举行演出,由他亲自担任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1888年间,柴科夫斯基走访了三个国家——德国、捷克以及法国。无论在哪个地区,他的作品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毕竟自己的音乐终于能够得到广大听众的认可,这让作曲家深感欣慰。4月间,老柴载誉归国,他决定换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因此搬进了莫斯科郊外克林镇的新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热闹,偏僻的乡村让柴科夫斯基的心情非常舒畅。新居是一幢双层的小楼,木质结构,坐落在绿树植被环抱的小山上。门前的花园里有草坪、垂柳、白桦和蒲公英。安详、恬静而又清新,老柴在这里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气息。工作之余,他喜欢出门呼吸新鲜的空气,漫步于乡间小道。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我无法描绘出,俄罗斯农村、俄罗斯风景以及我最需要的这种宁静是多么令我倾倒!”
 
  这时候柴科夫斯基正潜心于自己热爱的音乐创作,并打算酝酿一部全新的交响曲。要知道这时候距离他上一部交响曲问世已经过去了整整11年!在1888年5月27日老柴给自己弟弟写的信中提到了这样一句:“我想慢慢开始搜集一部新交响曲的材料”。在这十多年当中,他也始终保持着与知己梅克夫人的通信联系。在1888年6月22日,老柴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也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极为热切地渴望,不仅对别人,也对我自己证明,我作为一个作曲家还没有枯竭。我是否曾经告诉过您,我打算写一首交响曲?这创作的开头非常艰难。然而,现在灵感似乎已经到来。以后我们会明白的!”从这些书信中提到的枝字片语开看来,他确实是在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创作全新的《第五交响曲》!
 
  从6月份开始,柴科夫斯基正式开始创作《第五交响曲》,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终于得以完成。其间作曲家的身体状况虽然并不是很好,但他依然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对音乐的热爱,写成了这部十分出色的交响大作。我们知道,老柴的前三部交响曲都有属于自己的标题——《冬日之梦》、《小俄罗斯》、《波兰》,第四交响曲则有一个隐含标题《命运》,还有下次将要为您介绍的第六交响曲,也是标题作品——《悲怆》。那么第五交响曲的标题是什么呢?答案是没有。那么柴科夫斯基在这部作品中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内涵呢?换而言之,《第五交响曲》是否有特定的暗喻或诗意形象呢?关于这一点作曲家从来没有刻意的表达过。他甚至在写给自己外甥的信中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非常简明的了断——“谁能猜,就由他猜去。”但矛盾的是,从老柴自己所写的作品原作札记中我们又可以隐约感受到些什么,札记上这样写道:“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五交响曲》的主题依然没有剥离“命运”二字,老柴继续在交响曲当中续写着这个永恒的主题。有评价家认为——“这部作品既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知识分子沉重、压抑的心态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作曲家不甘屈从命运、渴求光明的乐观主义精神。”据说,卫国战争时期的女英雄卓娅就义后,舒拉和他母亲有一次收听电台广播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时,舒拉坚定地说:“你看吧!在胜利的那一天,一定要演奏这部交响曲的终曲的。”在艺术风格上,这部交响曲带有一定的“西欧派”色彩,因为在此之前柴科夫斯基一直在西欧各国巡游、演出,所以或多或少融入了西欧乐派的某些风格。甚至我们在某些段落可以感受到莫扎特音乐的痕迹。下面让我们来逐个乐章来解析这部作品。
 
  第一乐章  行板,转朝气蓬勃的快板,奏鸣曲形式,e小调、4/4拍子的序奏开头。单簧管呈现凝重、阴沉的旋律即为本交响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个乐章中都会露面。一般都把这一中心旋律视为“命运”,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着某种不可预期的凶兆。进入主部以后,转成生气蓬勃的快板,富有节奏感的旋律,据说是取材自波兰的民谣。第二主题为D大调。发展部是根据第一主题构成的幻想性乐念,它的展开构成了强烈的节奏和音响效果。
 
  第二乐章  略带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大调,12/8拍子,三段体。在低沉的弦乐奏出短小的引子后,圆号走出主旋律,让人听来有柔肠寸断之感,甜美而兼有肃穆、伤感,充满期盼与憧憬。此后圆号独奏转为二重奏,感情浓度陡增。接下来单簧管和双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温柔而具有抚慰力量的女性光辉,又透着一丝忧郁。突然小号再次进入,打破了抒情性的旋律,思慕的感情又一次发展为激情的吐露,把思念之情击毁,乐章在断断续续的恳求短句中消逝。整个第二乐章,命运主题变得严峻、残酷,冲击着渴望幸福和爱情的主题。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美好意愿与残酷现实的卓绝斗争!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圆舞曲,三段体。摒弃了传统的谐谑曲而使用圆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尝试,以艳丽的旋律为中心的梦幻式圆舞曲,给予听众一种飘渺的感觉。据说这段优美的旋律是作曲家从一个街边意大利男孩所吟唱的歌声中获取素材的。相对前两个乐章,这段圆舞曲给人非常美妙的享受,好像让人暂时沉浸在一个如梦如幻的虚拟世界当中。但在乐章将要结束的时候,带有凶兆的旋律再次若隐若现,好似一段并不愉快的回忆,又好像沉思中触及到令人紧张的梦魇。
 
  第四乐章  终曲,  庄严的行板转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形式。序奏为E大调,4/4拍子,实际上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调形式,主旋律被反复强调!起初是弦乐合奏,接着在弦乐器以三连音装饰之下,管乐合奏庄严地呈现。这时候凶兆动机被化为了凯旋曲,采用温暖的旋律,变成了传统的欢乐象征。定音鼓滚奏入主部后,强烈的第一主题和可爱的经过主题形成对照,第二主题由木管乐器走出,大规模发展后,再由铜管奏出命运主题进入发展部。发展部的第一、第二主题作发展处理,再现部以原型,形成壮大的高潮。这时候乐章似乎要结束了,不过一个全休止后,却再以庄严的中板以命运动机展示绚烂的终结部,最后速度转慢,以命运动机庄严的结束了全曲!此乐章庄严、雄壮,仿佛在高唱“战胜悲哀”的凯歌一般,又以人类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命运而告终。
 
  《第五交响曲》依然以“命运”为主线,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的又一座丰碑,也是如今国内外音乐会上最常上演,听众最为喜爱的曲目之一。在曲目创作完成的当年,也就是1888年的11月17日,《第五交响曲》在圣彼得堡进行了首演,而且是由老柴本人亲自担任指挥。但遗憾的是这演出并不算成功,两周的第二次演出也以失败而告终,这使作曲家非常沮丧。然而,《第五交响曲》毕竟是一部哲理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巨作,后来在德国汉堡演出时,它受到德国音乐家和听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辉煌的成功。亲眼目睹这一盛况的柴科夫斯基欢欣鼓舞:“《第五交响曲》演奏得壮美极了。我一直对它印象不佳,现在却更喜欢它了!”而时间也确实证明,这部作品将和作曲家的另外两部交响曲一起永载史册!

 

  柴科夫斯基 - 第五交响曲

http://www.megaupload.com/?d=D6FFY65B  (72MB)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