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闲谈急性子和慢性子ZT

(2007-06-01 13:13:51) 下一个
 

打小我就被父母定性为急性子,专干一些买个油盐酱醋等跑跑颠颠的活儿。小我三岁的弟弟则是慢我N拍的人,和我同在一所小学,几乎同一时间放学,我到家哗啦完作业,不知在外面又疯玩疯闹了几身汗水,他才慢慢地踱回家门。好性子的他好几次放学后边走边玩,然后悠悠地晃进了电影院。待全家要吃晚饭,还不见他的身影,于是全家人倾巢而动,分头找寻。声声呼唤,双目焦灼,迎面撞到他时,他还顾得上慢吞吞地说:去看《大李小李和老李》去了。

如我年龄的儿时,几乎每家都是两个以上的孩子,高中的时候有一同学是家中老十,与他大姐家的孩子同岁。对于父母来讲,教育众多的不同个性的孩子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考验――需要教育的艺术。那个年代的妈妈们,一个字:忙。管你急性子还是慢性子,统统一个指令,所以慢性子们大多连滚带爬地跟着急性子们在后面撵。独生子女时代,妈妈的性子和孩子的性子就成了突出的教育问题。曾有急性子的妈妈困扰于慢性子的儿子领悟能力问题,郁闷至极去求助心理咨询师,经测试得知慢性子的孩子性格沉稳且智商很高。换了种教育方式,亲子关系才融合起来。按照组合公式,妈妈和孩子之间会出现四种性格组合:急性子妈妈和慢性子孩子,急性子妈妈和急性子孩子,慢性子妈妈和慢性子孩子,慢性子妈妈和急性子孩子。如此一畅想,亲子问题难怪是教育大事。

急性子和慢性子就像一辆越野车和牛车,各有特点,也各有优点。一般而言,急性子的人,做事麻利,心思粗糙,快言快语,心地善良,堪为坦荡荡的君子,然脾气不免毛躁些,做事好冲动。典型的急性子是三国演义中雄壮威猛的张飞,“路见不平一声吼”,很暴烈的性格。而“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审时度势,谨慎从事,运筹帷幄,却是一个为后世传扬的慢性子之人。“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慢性子出伟人,俗话说的是慢功出细活。但慢性子之人会因为拖沓而耽误事,急性子的人又会因为马虎而办错事。

这两个性格的人最好是互补,彼此互相影响,和谐成分就高了。心理学上讲,性格是可以转换的,比如急性子、慢性子就是可以改变的。我自己原来是火急火燎的急性子,许多年已渐渐慢了下来。上次Steven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趣味测试,名叫 
《在唐朝你是哪位骚客》 。我的测试结果是很超然的田园诗人孟浩然,急性子断不会甘于田野的寂寥的。当然这样的小小测试,未必能完全说明什么。确已然发觉性子早就改变了很多,曾经拍着老板桌叫嚣老板的决策的行为如今再也不复发生的可能,生活中也颇能忍受慢性子的磨蹭了。性子是可以磨练的,一种是通过事件来磨练,可能会付出代价,一种是通过时间和岁月来磨练,性情慢慢就沉淀下来成了阅历。

急性子和慢性子相处,关键是要彼此包容。如果彼此都难以容忍,那决非是急性子和慢性子的简单问题,可能道不同是主要因素。 急性子遭遇慢性子的故事,估计家家都有成打的笑料,一个有名的笑话是这样说的:五代时有两个大官,分别叫冯道、和凝。冯道性子慢,和凝呢,却是一个急性子。 一天,和凝见冯道买了一双新靴,便问:“花了多少钱?” 冯道慢慢抬起一只脚:“九百文。 和凝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回头便骂自己的仆人:“你替我买的那双靴,为什么要一千八?” 和凝越说越气,却见冯道又慢慢抬起另一只脚,慢条斯理地说:“别急嘛 ,这只也是九百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