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漂泊感解析

(2007-01-12 06:26:56) 下一个

牢头的笔头功力不佩服不行。他的大作,俺一般是一边读,一边琢磨。没懂的辞汇先跳过去,了解大意。他随笔写个有感(或索感),也是那么感人,大有画龙点睛的气势。仰颈感叹之余,再读一遍(又省略不懂辞汇),这才回过味来。牢头的有感之声似与老箭的意境产生共鸣,其结果是共振放大效应,将漂泊感,失落感,发挥的淋离尽至,上升到“反快感”的高度 (俺也不知道是什么)。

俺也感受到了漂泊感,但是缺乏共鸣。俺其实对漂泊感如何产生更有兴趣。在牢头文中跟贴时就提出了俺的想法,诸如其产生原因或与不融入当地社会有关,多做义工等解决方法。显然,俺的想法实在是庸俗,马上有网友提出质疑,提醒要分清精神层次的漂泊感和现实生活的漂泊感。俺仔细一想,十分有理。对其误解,甚感惭愧。

正巧,胡捧的读感也是异曲同工。他的感受也代表了俺先前的想法。看来有这种看法的人不在少数,肯定有其内在原因。俺觉得有必要重新分析和强调两种漂泊感的区别。

精神层次的漂泊感的确应属于美学的范畴,它会给读者一种美感。那是一种飘忽不定,心无所系的凄凉,但又有饱经沧桑,看透红尘的成熟,还有坚韧不拔,无所畏惧的一往无前。它是一种无奈,但决不是向挫折低头。它是作者超脱了自我而升华,并给读者共鸣,回味,反而产生一种奇特的享受。这种漂泊感是积极的,是自我修复人生的不足,填补心灵的缺陷。俺将其称之为漂泊他人感,具有超脱的意境。

现实层次的漂泊感乃是对现实生活的失望。是在生活上或不顺利,在工作上或得不到尊重,在社会上或得不到认可。自我感到人生没有目的,自我渺小,也就是所谓的失落感。俺将之称为漂泊自我感。漂泊自我感是消极的感觉。它使人感到无望,无助,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是一种负担。其直接效果就是逃避,诸如有些海龟实际就是不能忍受这种折磨而选择回国工作。

在牢头和胡捧文中,为什么对老箭同样的文章,会对漂泊感有不同的理解?网友曾经多次争执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的思维不同。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俺窃以为文科生的思维更易超脱自我,而学理科的更易注重现实。牢头对老箭漂泊感超出寻常的敏感和欣赏,而胡捧的不以为然就是这种反映。

文科生大概更容易从抽象的角度思索生活,超脱现实,体验精神层次的漂泊感。这种漂泊感,经过思考和升华,与对现实生活的失望感应有所不同的。牢头的文中显然混杂有两种漂泊感,既有开头篇谈及漂泊中的失落和无奈,又有后来对漂泊的欣赏。这表明了两种漂泊感感受的复杂性,重叠性,及转化性。对老箭来说,虽“空有大志,心事浩渺”,但他似乎并没有生活的窘迫,也不是一事无成,只是事业与理想不大吻合。他的文章中的漂泊感源于心灵的孤独,释放于漂泊中的寄慰。这种漂泊感也许正像牢头所说带有飘逸,并无太多漂泊自我感的成分(以前老箭的文章没读过,其意境可能与现在的不同)。然而牢头将漂泊他人感反用到自己身上,体验漂泊自我感,也算是触景生情。这种心理现象,也可能有所论述,但俺一时无处查寻,俺姑且称之为“反落感”,特用于此现象,以区别于自身直接产生的失落感(不管对不对,俺也抢先注册上)。两种感受的错综复杂,若没有有意识的分析,恐怕很难分清。

以理工科的思维分析,担心说的太直白,会把文学作品理工化,失去了乐趣。反复读之,似仍有阐述不清的地方。但一时也想不到,还是请网友们指点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