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明

西亚 - 耶路撒冷:犹太文化; 东亚 - 东方圣城:儒家文化。[敬天道,尊祖宗。]
正文

二十四史简介-05(转载)

(2005-12-23 05:42:26) 下一个
梁书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 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 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 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 。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 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 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 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陈书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 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姚思廉,字简之,陈亡后,迁家关中,为万安人。两 人事迹已于本书《梁书》前言中作了介绍,可以参阅。   《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   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 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魏书 《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 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 北齐魏收撰。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大兴安岭东麓一个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纪末,随着匈 奴帝国的解体,鲜卑族逐渐向西迁徒,成为大漠一个强大的民族集团,公元三世纪 初,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在塞北建立了代国,公元376年,代政权被氏族建立的前秦 消灭。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各部复拥拓跋为代王,重建政权。拓跋解散了拓跋鲜卑 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公元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由于吸收 先进的汉族文化,北魏国力日益强盛,终于在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 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 汉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时,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在西边夺取汉中,进窥巴蜀, 在东边巩固了洛阳周边的防御,并与梁朝争夺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败和人民 的反抗而崩溃,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对峙的政权。《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 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   拓跋时就曾命令邓渊撰《代记》十卷,按年月编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焘神 嘉二年,诏撰《国记》,由崔浩定为编年体,成书三十卷。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 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它史书补足。   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文,与温子升、邢子 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 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   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