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宗教,要「融合」嗎?又「融解」嗎?

(2006-11-27 18:48:07) 下一个

論中華宗教傳統,儒、釋、道最是大宗,而這三教交融,又最為特色。交融中最最澈底的,該算道教。粗看儒家是儒家,佛教是佛教,除非再細瞧。進入了儒學堂奧,才會看見這裡一點禪味,又那裡一些仙氣;或待靠近了民間佛教,方告接觸似儒的說教,及像道的內煉。但道家卻不一樣,可以開口忠孝仁義,閉口君父師三寶,一時難辨是儒是道;打開道教經寶,戒籙,道書,更可以有稍改及無改整句整段的佛教經、律、論。道教大成之日,晚在儒釋之後,然若為之尋源覓始,會遠過佛教東來,甚至早在原始儒家之前。所以論接觸思想之廣,並涉入歷史之長,道家應可稱最,結果道教成一文化寶藏。文學有神仙傳、游仙詩、青詞文、道化戲;樂舞有嘯歌、步虛、法曲、琴簫;藝術有草書、水墨、符印、圖案、宮觀、壁繪、造像;科技有煉金、火藥、丹方、本草、醫學;生活有養生、氣功、體育、武術。看道教,約莫整個中華文化的身影,都已形乎外而神其中了!研究中華宗教文化,想探索精神承傳之博大精深,必是道教,要擷取歷史澱積之駁犖多彩,又是道教。

說道教博大與駁犖,皆因其能涵攝,這實也中華文化可久可大之一秘傳。三教鼎立,成于六朝,本來非無互斥。道言老子化胡,夷夏有別,詆佛入國而破國,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佛教不甘示弱,回以正誣,笑道,辯正,破邪。二教勾心鬥角,攻訐傾軋,衝突益烈,帝王亦同捲入。南梁武帝禮佛,呼籲民眾棄道信佛,自寫斷酒肉文,並改儒教宗廟供品為蔬果,盡廢天下道觀,命道士還俗。北魏太武帝,聽信道士唆擺,掠寺舍,焚經像,斬僧尼,一境之內無復沙門。北周武帝,惱佛道吵鬧,同加整頓,驅趕僧道,毀經籍,充公寺廟四萬,還俗沙門三百萬,只留一所通道觀,安排儒先,道次,釋後。隋唐以政統教,原則上三教並用,然唐室姓李,攀附道祖老子李耳認宗。國有慶典三教論衡于殿廷,只作形式,政策實則是老先,次孔,末釋。六朝以來,沙門常以方外逸民自居,視不敬王者為當然,即使如此,南朝帝王多尊重佛法,故胡僧仍樂來華。但北朝胡人專制下,獎掖佛教,沙門始謂不依國主,法事難成,更以明主即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唐代樹立國家意識,飭令僧眾盡忠孝禮君主拜父母,此後沙門謙稱「貧道」之餘,上疏便改稱「臣」。連佛教禮儀,唐代也富濃厚國家色彩,天子華誕,宮廷寺院齊辦法會,此于印度、西域所未見。依權附貴,憑人好惡,其實寵辱仍然不測。周武朝曾出現佛先道後,唯時過境遷,道先釋後,又復舊觀。玄宗無情,即使高僧也要棒打流放;武宗廢佛,拆除寺院四萬所,沒收良田數千萬頃,勒令僧尼還俗,佛像鐘磬改鑄錢幣,打製農具,造成空前法難。自南北朝起,三家雖各也有唱三教一家、萬善歸一,唯先後、主次、優劣、長短,種種分別見不肯去,明爭與暗鬥,還是不絕。

盲目針對排他,或逢迎獻媚爭寵造勢,甚至表面禮貌和氣唱好,都非宗教間的共處之道。首先宗教須自淨其意,與權貴名利分開,教歸教,政歸政。這樣大家才容易返回本質的善意良願,發心尊敬,建立互信,來往過從,接引觀摩,踏實走向存異求同。唐中衰後,政權干教及率教迎政的雙向壓力一旦減輕,儒釋道的緊張,遂漸緩和。三教的教學有殊,須各自認他面目,從容以對,不要作無謂牴觸,如此反而三教共轍進步。思想自由,愈見三教一致,交融至宋元日深化,迄明清益無間。

宋代儒學復興,新儒家理學,出入佛道。禪宗的見性成佛,演說成盡心知性,道派的先天無極,衍義為太極圖說,融佛攝道,乃其趣向。然時或因漸貴為顯學,得勢易不饒人,儒生好事辟佛。僧人反而看得開,以儒可修身,佛可治心,儒佛一致,白雲宗更作三教一同之說。宋代道派調合三教,最見積極,認為釋氏以空寂為宗,老氏以煉養為直,仲尼極臻乎性命之奧,教雖分三,道乃歸一。新道派之全真道,甚至以道德經、心經、孝經立教。然元初卻有全真教長,自恃太祖信任,掠奪佛寺,毀佛像改作道觀。蒙古君主出手息爭,命佛道對辯,結果要道士削髮為僧,退還私佔教產,燒毀偽經,最後降詔鎮壓全真道。不過元代更加澈底的融儒兼道,仍在繼續,如俗稱之孔門禪,以儒道二家宗于一氣,佛家者流本乎一心。

畢竟三教交融,為勢之所趨,明清二代,儒排佛道或佛道護法,不是無聞,只是儒之吸收佛道更深透,佛道視儒愈無隔。明儒王學,知行合一,落到踐證工夫,多與坐禪可通,致良知說,嘗借內丹,以良知與精、氣、神為一。清末儒者,康有為論大同,譚嗣同闡仁學,無不有佛法的影響,梁啟超更主張,理學是儒表佛裡。明代四大高僧之德清嘗言:「三教聖人所同者心,所異者迹也。以迹求心,則如蠡測海;以心融迹,則似芥含空。心迹相忘,則萬派朝宗,百川一味。」這是不忘本宗,又能知人之論。明代全真道士何道全,以三教一源,有詩謂:「道冠儒屐釋袈裟,三教從來總一家。紅蓮白藕青荷葉,綠竹黃鞭紫笋芽。雖然形服難相似,其實根源本不差。大道真空元不二,一樹豈放兩般花。」此確實為穿透表相之異,見到精神實質之同,對宗教生命真切感發的寫照。明儒學者林兆恩,乾脆從事一番宗教改革,將儒家變作三教合一的「三一教」。當然這種嚐試不會太成功,三教始終三教,同心一味,一源一家,只是從體會上可說,糅成一教,反各失本色,非必好事。

宋明理學信仰「天地君親師」,于集體為社會教化,于個人為精神實踐,普及民間,成一世俗形態的準宗教。明清專制,束縛思想,非孔孟之書不讀,科舉八股制義。表面孔孟風光化,襯托儒生優越感,儒術實淪為徵名逐利之資,學絕道喪,故此儒林可書外史,官場可寫怪現象。不過禮失求諸野,民間流行一種「善書」,勸善懲惡,規範言行生活,樹立人生目標,乃庶民的精神支柱,明清為傳統禮教之代用。《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是流通最廣的善書,均屬道書,稱民間「三聖經」。善書中另一類內容是功過格,本為道門修煉自省自勉考查善惡功過的記錄。格為言行依準之規格,善登功格,惡登過格,月尾予以小比,功過相抵,多出之功或過,累積下月記存,歲末大比,功多致福,過多得咎。最具傳統權威的功過格,是金代淨明道的《太微仙君功過格》,宋代以後儒生也間加仿造自用。明代有書生袁了凡,科舉試前算命,推測功名,其後奇驗。命批中還有兩條,將來無子嗣,五十三壽終,令其惶惑難安。後蒙禪師指點,乃知命數非不可改,善惡有報,積善便可趨吉避凶。袁氏結果得子,並獲七十又幾高壽,因寫家訓教子,此即「了凡四訓」,又名《陰騭文》,示兒善惡陰定,果報不爽,祥災如影隨形,當知命运須自主。這個踐行功過格的活生生記錄,明季四大高僧之蓮池大師袾宏感有益世道,因應內容,加以改造,詳德目之類別,準善過之原則,書名《自知錄》,為佛式功過格,佛門又稱「善過格」。陰騭文、自知錄在其後兩百年不斷翻印,廣泛流通,促成種種通俗版本,分出當官、童蒙、婦女等不同的功過格。善書經常合刊,具錄三聖經,加一太微功過格,如再添上陰騭文,便堪稱完本了。歷代之善書盈千上萬,各地士紳爭相編修、補註、刊印、發行,鄉里宗族舉譽之為善舉善人。這些善書,亦道亦釋亦儒,宣揚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勸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此道德也有簿記,做人之事,像是攤開本子,要好要歹,加加減減,便全賴你自個兒,看能否慎言慎行,潔心淨慮,改命轉运了。

善書連帶功過格,形成個人自力的約束。不過憑己獨往,意志薄弱時患得患失,故善書另連著寶卷,形成集團與他力的作用。宋之寶卷初承唐變文衍生,內容為勸世經文與佛經故事,用通俗語言配樂講唱。宣卷前後,焚香唱偈禮佛,主段散文說白,再韻文吟誦,加插譜曲樂歌其間,如此聚眾與會,大受歡迎。寶卷主題不離因果報應信賞必罰,為善書補充,流傳日廣,神秘色彩漸濃。寶卷是總名,單言卷或經,別稱真經、寶傳、寶懺、科儀。明末迄清,民間結社每自造寶卷奉持,暗攜隨身,如由禪入道的羅教。自滿人專制,志同道合的宗教結社,轉化作政治抗爭的秘密組織,多偏愛寶卷,官方視之妖書邪經。如白蓮社素以念佛結社為淨土道場,元有歧出之白蓮會興兵遭禁,清稱白蓮教再起,支派分有義和拳、八卦教等。又天地會起源佛門少林,不同時地別稱洪門、三合會、小刀會等。又脫胎佛道的理門,並名白衣道,以戒煙酒號召。復有一類迷信于燒香結盟口訣符咒的,如哥老會,實難算教門,再分紅幫青幫黑幫白幫,打搶盜竊,已毫無信仰可言。三教棄爭交融,本極可喜,唯融和失度,變質融合,三教混同,佛道巫合流,雜廁于善書寶卷結社幫會當中,乃至融解,沉入社會底層,存息暗角,這終使中華宗教,落得面貌莫辨了!

(本文係原創,轉載或徵引,請說明出處,並保持完整。謝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