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名利淡如水 风范启后人---开国大将许光达 zt

(2007-10-04 14:28:04) 下一个
许光达大将的故事:名利淡如水 风范启后人


许光达(1908-1969)


  许光达小传

  许光达(1908~1969年),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次年参加南昌起义。任红军团长、师长,红六军参谋长。1932年入莫斯科列宁主义学院、东方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八路军第一二O师独立第二旅旅长,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

  夫妇夜话定主意:军衔降不下来,要求降低行政级别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

  一时间,评定军衔成了军队人人关心的话题。对组织给自己评定的军衔,绝大多数干部都能正确对待,高高兴兴地接受,但也有个别同志斤斤计较,毛泽东主席后来批评说:“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

  时任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在8月1日参加国防部招待会时,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夜里,他回到家便一头钻进书房。夫人邹靖华发现,一连3天,许光达都沉默不语。原来他是为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而深深不安。想起过去的战争岁月,他自言自语:“我这顶乌纱帽,是建立在我的多少下级、战友血汗之上的,他们长眠在那些战斗过的地方。我这幸存者今天得到的每一个荣誉,都是他们的功绩。自古都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呀!”

  许光达反反复复扪心自问: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了些什么?我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是党对我的培养,我才有今天这么高的荣誉……越想思绪越宽,他再也坐不住了。

  “靖华,我有件事要和你商量。”许光达对妻子说。

  “军队实行军衔制,中央和军委决定授予我大将军衔。好多资历比我深、当过我直接领导的同志,都授予上将军衔。相比之下,我定得高了些,心里很不安。”

  “那你打算怎么办?”

  “我已上书中央军委,要求降为上将。”

  邹靖华边听边点头。

  “可是,被驳了回来。”许光达露出几分着急的心情。

  “主席讲,这是经过集体讨论决定的,是全面衡量的,照顾到方方面面,就这么定了!”许光达接着说,“我给总干部部的宋副部长打电话,要求降格。他们回答,按主席和军委的指示办。”许光达有些失望。

  邹靖华完全理解许光达的心情。她建议道:“不妨再打报告给军委,语气写得再坚决一些。”

  “不行,军委的态度不容置疑,非得让我扛4颗星不可。”许光达有几分泄气,摇着头说。

  邹靖华想了想,问:“一般说,大将军衔的行政级别是多少?”

  “通常是4级。”

  “你看这样好不好?军衔降不下来,要求降低行政级别,这样,不就同别的大将有所区别了吗?”

  许光达神情一振,连声说:“好,好主意!”

  “我马上给中央军委打报告,要求行政降一级,这准能成!”

  许光达感激地握住妻子的手:“你可真是我的贤内助!真乃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靖华也。”

  这对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夫妻,在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方面,从来都是心心相印的……

  很快许光达便将要求降级的报告呈送给中央军委。军委反复研究,终于答应了许光达的请求,决定把许光达的行政级定为5级。在我军10位大将中,其他9位大将都是行政4级,惟独许光达是行政5级。

  一时间,装甲兵机关传颂着许光达让衔的佳话。不少干部不禁扪心自问:司令员在评定军衔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严格要求自己。相比之下,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丢掉,还有什么理由不服从组织决定呢?

  “……谁让我是司令员的妻子呢。”邹靖华喃喃自语,“好吧,我脱军装。 ”

  那是1952年。

  中央决定军队的大批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装甲兵系统同其他系统一样,也要转业一批干部。

  根据邹靖华的情况,本可以继续留在军队。可是,许光达却动员她响应党的号召,转业到地方工作。

  一天夜间,也是在这间屋子里。许光达问邹靖华:“那件事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什么事?”邹靖华反问一句,马上就明白过来,低头爱抚着身上的军衣说,“让我脱去这身军装,我舍不得呀!”

  “是呀,这种心情不难理解。”许光达点着头,语气十分深沉。

  “军队是你我成长的摇篮。我们的青春是从军队开始的,我们的革命道路是从军队起步的,我们的事业是在军队里建设的,怎么舍得离开呢?”许光达说着激动地站了起来。

  “可是,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人啊。我想,你应该带个头。” 许光达的目光中带着一种十分真切的期望。

  “要说带头,还轮不到我这个小干部头上。”说完,邹靖华仿佛觉得自己不该这样说,“可是……谁让我是司令员的妻子呢。”她喃喃自语,“好吧,我脱军装。”

  “谢谢你对我的支持。”许光达激动地拉住邹靖华的手,“我知道,你这是为了我在干部面前说话更有号召力。”

  “可你知道,人家心里是多么难受……”邹靖华的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转。

  这位1938年参军的老战士,尽管心里难受,还是带头脱去了军装,转业到重工业部有色金属设计院政治部工作。

  他对侄儿侄女说:指望叔叔给你们安排好工作,这不可能;但叔叔婶婶支持你们念书

  他对儿子说:不许打着我的牌子到外面去唬人

  许光达兄弟多,侄儿侄女也多。亲属们为许家出了一个大官而感到自豪,有的也想沾沾光。

  一天,许光达接到侄女来信,信中说让五叔在北京给她找个工作。

  许光达不同意,当即就写了回信。信中,他批评了侄女不安心农村的思想,鼓励她好好念书,为建设家乡出力。“……当然,根据我的权力,给你在北京找个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可是,我在想,你是咱们许家女孩子中第一个念中学的。你是幸运的。你的几个姑姑不但没有念过书,还从小给人当童养媳,受尽了欺凌,那是社会制度不好。现在,咱们国家还很穷,尤其是农村,比较落后,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去改变农村的面貌。你是新中国的青年,应该有这样的志气。你还是安心念书吧。如果生活上有困难,我会想办法帮你解决。”

  邹靖华十分支持丈夫,同时也理解亲属们的困难。她对侄儿侄女们说:“你们指望叔叔给你们安排好工作,这不可能。但是,叔叔和婶婶支持你们念书。你们当中凡是通过自己努力考入中等以上学校的,叔叔婶婶就供你们。”果然,有好几个侄儿侄女念大学,都是他们供给的。

  同样,许光达夫妇对自己的儿子许延滨要求也很严格。从小学到大学,许延滨在学生家长登记栏中填写的都是邹靖华。许光达告诫儿子:“你不许打着我的牌子到外面去唬人。你在学校的表格中也不要填我的名字。一旦人家知道你是我的儿子,就会给你许多照顾。这对于你的成长并不好。”

  儿子也争气,严守父训,从不向外人泄露自己是大将的儿子。在“八一”学校念书时,每逢周末,学校门前经常有一些小车来接学生回家。而许延滨这个大将的儿子,总是背着书包,向公共汽车站走去。

  (选编自《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许光达》谢远学主编)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