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欢迎大家来坐坐,聊聊
个人资料
悟空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换一个角度看吴京华的悲剧

(2008-11-22 11:21:47) 下一个


吴京华一案,众说纷纭,人们分析他的作案动机,预测他的判刑结果,有人声讨,有人喊冤,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海外华人会接二连三地置生命于不顾,走上不归路?

海外华人自杀、他杀的案件按人口比例来算,其数量和频率都是相当惊人的。从17年前的卢刚枪杀6人,到如今的吴京华,这些“视死如归”的人为什么不懂得对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有一丁点起码的尊重?

直接导致这些恶性案件的原因看起来不外乎是博士论文最高奖给了别人、毕业后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或是 裁员,投资失败等等。所有这些挫折难道都是消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的理由?

平心而论,美国和加拿大的生存环境并不糟糕,虽然说各种歧视仍然存在,但职场上绝不会堂而皇之地用来欺负人。对比目前中国的生存环境和歧视状况,如果中国也允许私人拥有枪支的话,“和谐”一定是一个笑话了。

生活的艰辛,社会的不公正每个人都会遇到,但不是每个人都会采取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所以与其责怪客观现实,不如从主观上找找原因,在我个人看来,这主观的原因,来源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理念出问题了。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眼下国内时髦的一句口号,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经历的残酷的竞争。既然是竞争就一定有输赢,如果一开始就被灌输了“不能输”,而以后也都是一帆风顺的“天之骄子”的“精英”,一旦遭遇挫折和不平,就很容易钻进牛角尖而出不来了。古人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不平”的大小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而这“剑”不是抹别人的脖子,就是抹自己的脖子了。

眼下国内学生自杀的年龄越来越小,连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会因为功课不好,或受到老师家长的责备服毒、跳楼自杀。大学生更是动不动来个翻窗跳跃或杀人藏尸(马加爵)让人扼腕。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而在青壮年中,自杀列为死因的首位。

中国的传统教育缺少挫折教育和爱的教育,而如何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更是一个全新的话题。眼下有的学校倒是开始所谓挫折教育了,但也无非是人为制造一些不必要的困难和孩子“对着干”,或是盲目让孩子去冒险,这样其实反而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与此同时,生命与死亡教育在中国教育中仍然是一片空白,有关人士呼吁:“教育学生珍视生命,珍惜自己的人生,是当前亟需针对青少年补上的一门课。 ”

西方的挫折教育是鼓励孩子接受挑战,当孩子失败了或者做错了,老师不是去责备,而是说:“Nice Try!”。至今,我都不知道如何用准确的中文来翻译这句话。你知道吗?

看来,这可能又是文化上的认识和差异。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从来都是信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做“人上人”。出了国门的读书人都是“天之骄子”,所以拿了博士学位,你让人家去洗盘子,送外卖?那岂不是受了齐天大辱——“士可杀不可辱”!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太把自己当根葱,没人拿你来蘸酱,心理就失去平衡了。

吴京华无非就是一时的经济困难(又有报道说他有十几处房产),在公司受了一点窝囊气,至于如此冲动吗?韩信可以受得胯下之辱,刘禅能乐不思蜀、就连李后主被俘还能吟诗作文,溥仪从皇帝到阶下囚不也都活的好好的吗?还有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哪个没有经历几次“失业”、“开除”?他们甚至都家破人亡了也没有拿刀子乱捅人或抹自己脖子啊!我等凡夫俗子有什么想不开的?

海外华人的这一系列悲剧,不管是杀人还是自杀,其实都有一些共同点。下面是我两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今天来看吴京华事件,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又一个天之骄子,一个脆弱的灵魂回归它的故地了(美国、加拿大双料博士蒋国兵日前在多伦多自杀身亡)。几日来心中颇为郁闷,总想写点儿什么,一来慰籍蒋博士在天之灵,二来反思自身的心路历程,以飨读者,籍以希望此类悲剧不再重演。

  蒋博士的死,在华人社区又一次掀起了极大的震撼,大家在悼念,惋惜之余,也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情绪。有的批评加拿大社会对华人优秀人才的忽视甚至歧视;有的责怪当事人不敢面对生活,逃避以及不负责任。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士,我想从另一个侧面来谈谈或许还不太成熟的感受。

  平心而论,加拿大社会是一个提倡平等的公平社会,虽然歧视仍以某种隐蔽的形式存在着,但并不足以埋没一个优秀的人才。问题在于,如何定义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优秀的人才又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让社会发现并承认自身的亮点?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蒋博士自身条件:湖北省的高考状元、清华的硕士、美国和加拿大的博士。如果我们拿这些来问问普通的中国人,特别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蒋博士一定是他们心中的楷模,学生们的优秀榜样了。据当事人的朋友介绍,蒋博士还经常看一些哲学类的书籍,并且钻研得很深。“他不喝酒、不抽烟、不近女色,近乎清教徒……”

  一个优秀的人才,必须融入社会,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智商固然重要,情商更不能忽视!天才绝不是人为造就的,一个普通人有再多的博士头衔,研究再深的哲学都成不了天才。爱因斯坦可以不顾社会甚至时空的存在研究他的相对论;比尔•盖茨可以不顾周围的环境设计他的电脑软件,因为他们是天才,社会能迎合他们,会迁就他们。逝者已去,我无意对当事人作出评判,但我想任何一个社会都不会对爱因斯坦和比尔•盖茨这样的优秀人才视而不见的。在如今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一个普通的人已经不能生活在自我的狭小空间作茧自缚了。其实,一个懂得生活,智商正常(不是超常!)情商稳定的普通人是最快乐的。我常常想,如果爱因斯坦生活在今天他幸福吗?比尔•盖茨的生活快乐吗?

  从个人的专业眼光看,这一起起悲剧的始作俑者不是北美社会,而是中国教育的失败!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脱节!正如上文所说的,许多人会公认一个普通乡镇的孩子考上清华,出国留洋,博士加身就是教育的成功了。我们的学校目前还以升学率来一考论英雄。难怪蒋国兵影响了他的家乡马湾镇的一代人,很多人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都拿他出来做例子,有很多孩子是以蒋国兵为榜样考上了大学。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就是考上大学,最好是清华北大。我们的传统教育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条下,把一些所谓有用的知识填鸭式地强加于孩子们。不管你有没有天分,感不感兴趣,学了再说。不好好学,自有棍棒伺候。传统私塾里对孩子们肉体的惩罚和人格的侮辱令人心痛地延续至今。扪心自问,海外的华人家长哪个不为自己的孩子一厢情愿地设计了“美好的未来”?是律师还是医生?眼下还要让孩子弹钢琴,拉小提琴。华人家庭聚会,孩子们表演“才艺”,家长们暗中较劲无不是一道餐前的开胃菜。于是乎出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家家琴声悠扬,户户笛声绕梁,可一旦你的孩子们决定要“以身许乐”,有几个爸爸妈妈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一哭二闹三上吊的?

  教育之本是培养发掘一个人的兴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具体地说是让孩子们树立一个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人生目标,并培养达到这个目标的各种技能。这个目标与金钱和社会地位是不应该有任何必然的联系的,所以孩子们的理想不应该是千篇一律、虚无缥缈的“科学家”或是“挣很多钱的大老板”。

  我想,蒋国兵一定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可是为什么他未能在两个博士领域内也有超人的成就呢?也许他的兴趣在于研究哲学,他可能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甚至应该去习武(蒋国兵自幼尚武,太极拳打得完全是专业水平,在清华读书时是校武术队的队长),说不定会是第二个成龙,李连杰。

  可惜,蒋国兵上了人人羡慕的清华。

  当今中国的教育,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多一些人文精神上对人性的关怀。蒋国兵的不幸,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不幸,而且是我们整个教育体制的不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悲哀!

  说到歧视,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不能避免的。公平地说,东方文化中歧视的成分比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西方文化对于不同的思想和人群中个体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中国人历来对人的高低贵贱都是泾渭分明的,连职业都分了三教九流。我的一位洋人同事告诉我她去了儿子的高中毕业典礼,我问:贵公子去哪所名校深造?这位母亲立刻兴奋地回答:“他进社区学院学木匠!他从小喜欢木工,做的小板凳可漂亮了!我为他感到骄傲!”我一时语塞,并为自己的浅薄而羞愧。

  唉!如果蒋国兵不读什么硕士博士,如果蒋国兵能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

  一般来说,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是不会走自杀这条路的,然而大多数人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场合心理上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可惜的是,我们的文化让我们总是刻意回避精神上的问题,或是由于对基本常识的缺乏,等到大难临头已为时过晚。可以这么说,没有哪个人在生理上是百分之百健康的,同样,心理上也很少有人是完美的。女士们想想,你是不是常有心头的重压要找女伴宣泄,或是疯狂购物或是一个人躲起来大哭一场?男人们有没有肝火上窜,迁怒于家人或者一个人疯狂地打游戏或者开车停在海边思绪万千?可以翻开电话本,找一找心理医生了。

  不错,生活是艰难的,压力无处不在。我们八十年代的“老留学生”哪个没有洗过盘子送过报?高学历的洋人打工的也比比皆是,为什么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不能打工养家糊口?说到底,还是一个封建的等级观念在作怪,自己把自己压垮了。

  生活其实是上天和人开的一个玩笑,甚至就是一场恶作剧。我们即使是无奈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要有面对生活的勇气。如果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生活有苦也有甜,它就好比做爱,有时痛,但还是快乐的。哪怕生活成了强奸,你若无力反抗,就享受它的快乐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秦兰燕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非常赞同!

吴京华说穿了就是心胸狭隘,没肚量,“士可杀不可辱”.刚被解雇了几个小时就拿枪去杀人. 哪怕自己先冷静下来思考一夜,第二天再决定怎么办,也不至于这样了.

另外“士可杀不可辱”指的是宁愿"一死"(被杀头)也不愿意受辱,常表现在民族气节之类的重大关头, 可不是为自己个人的鸡肠小肚去杀别人. 杀人凶手根本算不上"士"了.

“士可杀不可辱”
泉水 回复 悄悄话 那么中国教育的问题又是什么造成的呢?

为什么那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要移民海外呢?

除了珍惜生命,中国要补的课程多啦。人权落后和公民权利易受侵犯的地方谈珍惜生命是不靠谱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