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官方为第三次改革争论划上了句号(ZT)

(2006-08-22 18:01:54) 下一个
6月5日,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发表锺轩理的署名文章,强调要坚持改革方向,这篇文章也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关注,有的报道认为,该文是代表官方发言,希望为一年多来国内有关改革的争论划上句号。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简·马卡尔尼(Jane Macartney)报道,中国政府内部的经济改革派与反对飞速向资本主义靠拢的新左翼份子之间的激烈内部辩论,最终于近日再度曝光给公众。 自1949年来就充当中国政府代言人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个不允许对已经进行了28年的市场经济改革进行质疑的评论。标题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作为中国的党的宣传工具,发表如此醒目的文章,只有在党的领导人胡锦涛许可下,才有可能。虽然,文章中提到了目前新左翼份子的迫切忧虑的几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扩大等,但是文章的宗旨是要排除对于改革步伐的反对。 胡锦涛觉得有必要发表这篇文章,也显示出中共内部在这个问题上对立关系的紧张程度,无疑,这是自1989年引起保守派激烈反弹以来,就经济改革方向最激烈的争论。 文章作者的笔名也暗含深意,代表着无所不在的中共宣传部,与此同时,也显出新左翼份子在民众中获得的支持的程度。 包括乡村农民、都市蓝领工人和失业者在内的数千万中国人已经对使得数百万人致富的改革感到越来越不满。怀旧情结、思念毛泽东时代的平均主义状态,如今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左倾的经济学家左大培指出:“我认为改革已经超出大多数人民可以容忍的程度。” 中国问题观察者说,类似《人民日报》的这种权威评论只有在争论白热化、党的领导觉得他们没有选择,只能把内部分歧公之于众才能结束争论时,才会出现。数月来,这种有关改革方向的争论,一直在以流行的内部争论的方式,秘密的进行着。 但是,这种争论还是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损伤。今年3月份,一项预订由人大会议通过的产权法律,在最后时刻因为此前受到一名默默无闻的学术界人士攻击,说该法案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原则,而没有被提交人大代表讨论和表决。这名学者指责起草该法案的司法专家把“富人的汽车和乞丐的拐杖”相提并论,如果获得通过,该法案原本会首次给予普通中国人的私有财产以明确的保护。 但是,左倾派也分几类,有的是担心党的领导正在削弱;有的是关注内部腐败和自由市场造成的不平等,这篇文章并不一定能够完全扑灭左翼份子的异议。同时,《人民日报》这篇文章也向执政党的基本思想表忠,说中国永远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但是,文章要强调的是:过去28年的伟大成就显示了改革是中国繁荣昌盛的唯一道路。没有改革,中国就没法发展,而且已经取得的成就也难以保持。 金融界一直批评政府让中国建设银行上市,从外资合夥人处获取巨额资金的做法。原国家统计局局长说,近年来,外商已经在中国经济里站稳脚跟,中国应该采取行动防止越来越多的国营企业成为跨国公司的猎物。 但是,《人民日报》的传达信息非常清晰:改革的迫切性和复杂性都要求我们有绝对的决心才能推动改革。我们必须在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改革应该是推动力,发展是目标,安定是大前提,“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据中国媒体报道,《人民日报》的一名前副总编认为,这是中国围绕改革的第三次争论。第一次争论是1980年到1984年,围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展开。第二次争论是1989年到1992年,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展开。第三次争论是2004年到现在,围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医疗、教育、住房改革、贫富差距等问题展开。前两次争论都是由邓小平出来讲话,肯定改革的方向为终结。第三次争论还没有完,但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已经明确指出,将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北京的世界和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说:“这场争论十分激烈。但是,我认为这个(《人民日报》的评论)是最后的答案。”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