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使

孩子是父母眼中的天使。
个人资料
正文

小天使(2009-58)穷人家孩子的自卑

(2009-05-12 23:57:42) 下一个
看了腾哥转的这片文章:The Harvard disadvantage:
(http://www.boston.com/news/education/higher/articles/2009/05/12/the_harvard_disadvantage/)

其实对我很有感触,毕竟自己亲身经历过。只是我那个年代的中国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没有现代美国如此强烈,所以,大学的时代留下的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心底留下的一些痕迹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但这些残缺不全的印记往往是我引导女儿的依据。

我的大学是在每月23块5毛钱的助学金下度过的。家里唯一寄过一次钱是大一的寒假。没有回家的路费,只能在学校过寒假,妈妈把家里的油烟菜米钱省下来,寄了16块5毛。学校的学费书本是免费的,助学金只需吃饭和暑假回家的开销。够不够,当然是够吃饭了。但买衣服和生活必需品后,其他需要钱的活动就基本免谈了。你可以问怎么会没有感激呢, 我能告诉你当然有。但人心理上的自卑是不可避免的。我相信大学时代的我比我女儿这一代心理上要成熟得多,心理的承受力也强得多,但当你为钱所困,只能以借口来搪塞一些同学的邀请和活动时,我唯一能安慰自己的是书本了。

穿过同学的衣服,生病也接受过同学的捐助,你也许不相信20年后,和老同学提起旧事,他们中大多数依然不知道的,或者他们只是有一些我和他们不一样的依稀印象。这和那篇文章里描写的从穷人家(家庭收入6万以下的,其实10万以下的也没有多少差别。)出来上哈佛的学生至少在心理上没有什么两样了。不是简单的不和群或者嫉妒,而是一种自卑。最后的出路当然是逃避和寻找别的寄托了。

对于我女儿这一代,我们这些作父母的毫无疑问可以比我的父母那一代作得更多些。对我来讲,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学会感激/感恩。培养这种感激之心就是让孩子在学校里少一些生活上的攀比。当孩子面临别的富裕家庭出来的孩子有这有那,她没有时,她也许不能处之泰然,但她至少知道父母和学校都在为她尽心尽力。

这有两方面的东西要作:首先是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经济现况, 让孩子对父母所作的一切有感激之心。我和女儿一向是敞开谈钱的事。我的目的除了让她知道家庭理财的重要外,也让她知道父母在她上大学的事情上是尽力支持的。所以女儿清楚知道老爸老妈的退休账户有多少钱,她上大学后老爸老妈得做出怎样的牺牲。在弟弟上私立的问题上,老爸也和女儿有交流。记得女儿的第一反应是“Dad, You don;t have to. I went through all the public schools system and I turned out fine.”在保证不减少对她的支持的情况下,说明了弟弟面临的不同问题,才让她感觉老爸老妈的决定是深思熟虑。

第二是对学校的感激。我在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上是提前3年准备的,对EFC的计算和调整,都一一和女儿说明。所以我所作的调整都一定是合法和合理的。在女儿拿到学校的资助后,虽然数量比我计算的要少,在我自己估计能负担的情况下,也没有让女儿再找学校(估计当时也没有时间了),而是明确告诉孩子学校没有义务来帮她。这么慷慨的资助她该感激,以后应该回报。

但正如许多这里的父母所说,让孩子去好学校,除了好的教育环境外,还有一个network值得利用。要利用network,孩子的社交是不能少的。所以,我也一直提倡在孩子的零用钱上,父母不能太节省,不必老是让我们当年是怎么来美国的作为“行为准则”。象Harvard新生的 group hike,作父母的还是要花这些钱。周末见到的老朋友,女儿在Harvard,就说实在不敢让孩子在野地里过几夜,但又不想让孩子失去这种可以深交朋友的机会,最后选择了让孩子去比较容易的group--白天hike,晚上在旅馆里过夜。所以,适当给孩子在零花钱上宽松一些,就会让孩子有更多的社交机会,也会让孩子少一些因家庭经济不宽裕而带来的自卑,更有力孩子变得阳光一些。

我们生活在一个离不开钱的社会里,而他/她们这个年龄还不会对人性的弱点有多少体会, 作父母的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引导他/她们一步一步走进社会。这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作父母的一种乐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