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财经观察 1220 --- ZT 由宏观调控看空银行

(2008-08-06 20:22:33) 下一个

Subject: 由于宏观调控看空银行是对银行业的不了解 zz

我一直很深的疑惑,金融业在世界各国都是能够分享国民经济增长的行业。总体来说,各国当地银行的业绩平均增幅是不可能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但是到了国内,中国宏观调控在起到了经济周期下行阶段气垫作用的时候,竟然大声疾呼,中国银行要完蛋了。到了前两天看了一部份关于银行业的争论才明白这些主流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呵呵,因为宏观调控会让中国经济下行,然后由此导致中国经济产生问题,导致银行在产业链中产生大量坏账。宏观调控的逻辑错误上篇文章已经说了,这里就说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是否会产生大量坏账。

很多人一提宏观调控产生坏账,就那上一轮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来作为依据。银行产生了多少多少坏账,具体数据倒是很翔实,什么几万亿总额,占银行资产多少多少百分点等等。问题是拿着这些东西做依据的人没一个真正深入了解这些坏账的形成原因的。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尤其是在信用社会里面,银行业最大的风险控制应该在道德风险上面。在不产生道德风险的时候,最差的银行风控水平流程都可以产生很强的抵御风险作用。而上一轮的经济周期所谓的中国银行坏账,是由宏观调控导致的从紧调控政策引起的?大错特错,上一轮经济周期是中国真正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银行逐步的开始了市场化运营的转型期。而上一轮的坏账率和坏账总额产生的根本原因乃是职业道德缺失和旧有体制的不合理。

这并非经济宏观调控使得银行经营产生风险导致信用成本上升。在上一轮经济周期的宏观调控之前,中国银行的市场运营并不是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基本理念的。而是以银行经营者的亲疏远近,政策导向等脱离市场化运营的职业道德缺失与银行业体系的体制缺失造成的。根据市场化优胜劣汰的原则,很明显可以选择在经济周期下行阶段最有生命力的企业放贷。而不是像中国原先银行体系那样,行长批条子,政策性国企解困等原因进行放贷。那个时候的坏账是基于脱离市场化运营导致的银行不断积累的大量道德风险,一旦进行市场化转型,这些问题自然要进行暴露和修补。

试问大量如此靠裙带亲疏关系发放的贷款如何能够保证放贷企业的生命力?如何能够保证资产质量?这就很容易解释了为什么上一轮经济周期中银行业的坏账总额如此巨大了。但问题在于,这些坏账是上一轮经济周期的宏观调控造成的?当然不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坏账乃是长久的制度性缺失不断积累的道德风险导致的,只是在上一轮经济周期集中暴露了而已。不能因为问题暴露的时间和上一轮经济宏观调控时间一致就想当然的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划上等号。以上不是说宏观调控对经济紧缩政策对银行业贷款没影响,而是根本不可能像很多人所想当然的那样骇人听闻罢了。还是那句话,很多问题站在门外感到特别美好或者特别恐怖,而实际上了解了就会知道,这个世界没有无解的问题。过于大惊小怪只是因为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罢了,如果知识储备不足还要一鸣惊人,那么就会产生这种似是而非的言论了。





用连锁零售企业的眼光分析银行企业——安居甲天下
连锁企业做为现代服务业最经典的业态形式,其天生就与资本市场有着最为密切相关的“血缘”关系。在我的心目中,国外的顶尖的、同时国人又耳熟能详的连锁服务型企业有沃尔玛、麦当劳、星巴克、7——11等等,国内的优秀连锁企业有苏宁、国美、李宁、百丽、俏江南、小肥羊。顺便提一下浴足的良子,我不知道这家企业是不是真的直营连锁,反正它太赚钱了,我在北京、杭州、西安、深圳等地良子店里,到了晚上900后,老板点钱都点到发抖,太好生意了,但与店里的人交谈,很难得到准确的企业信息。 

下面的问题是,银行业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典型的连锁企业呢?众所周知,银行总行下面的各种类型的分支机构网点,如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都是企业直营的,不存在全资加盟或部分加盟的情况;所有的业务流程都是统一的,考核指标也是统一的;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都不是企业法人,只有总行才是法人,也就是说只要分支机构出了事,理论上总行负全责。比方讲,我们到民生银行办业务,不管在北京、上海、广州还是成都,我们进去的这家民生店,应该讲是没有区别的,唯一的差别就是在我们耳畔响起的是京腔、沪语、白话和川音,话谈到这里,我想我认为银行业是典型的连锁企业了。 

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沃尔玛和百思买(一家主营家电零售的企业,与中国的苏宁、国美相似)一直是两只大牛股,在我国,苏宁自2004年上市以来到今天,肯定是绝对涨幅第一,这几年能穿越大熊市的大牛股如烟台万华、盐湖钾肥、贵州茅台、张裕a、万科等都还是不如它。为什么呢!但斌先生对沃尔玛有一个分析值得我们高度借鉴:那么到底是什么推动沃尔玛在过去30年上涨了1343倍的呢?我们的理解:一个是业务规模,以1996年到2005年为例,沃尔玛从3054家店增加到6141家;一个是内生性增长,同店纯利从100万美元增加到179万美元,所以导致沃尔玛上涨这么多倍的根本原因,是业务规模和企业内生性增长,不是我们说的“庄家”,而是企业本身。 

于是我按照对零售商业的研究办法去研究银行业,选取了营业网点数目、年度月平均存款余额(注意:绝对不能用年末存款余额这个数字)、拨备前利润、净利润等数据,进而计算出单个营业网点平均存款余额、单个营业网点拨备前利润、单个营业网点净利润......;选取的对象为民生、招行、浦发、兴业、中信、华夏、深发7家单位,时间从2002年度开始,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大部分企业年报能找到。但在研究年报中发现,民生在2005年以前从来没有对风险贷款做过拨备(会计科目:资产减值),兴业也同样如此,这是我无法接受的!并且兴业在2007年报以前的各份年报中都不能提供准确的平均存款数据,只有年末时点数据,再有其存款中还包括了财政存款、同业存款、央行借款等项目,非常不规范。华夏找不到2002年年报数据,中信找不到2006年年报,深发的利润极不真实,好几年不良贷款率很高,但拨备很低,严重违背了谨慎性原则,最后完整的、各类数据没有挑剔的只有招行了。 

20022007年,招行营业网点从328家发展到576家,网点平均存款余额从8.02亿增长到13.72亿(这里的存款:企业活期+企业定期+储蓄活期+储蓄定期),单个营业网点拨备前利润从0.1114亿元增长到0.4205亿元,单个营业网点净利润从0.0529亿元增长到0.2646亿元,这一增长速度,尤其是利润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它已远远高于沃尔玛的成长。这个分析法最大的好处在于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招商银行盈利不单是总体规模上的,而且其单位赢利边际能力一直保持大于1的速度,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研究苏宁、国美,它们能否做到总体盈利能力的加强的同时,并且单店的盈利能力也持续提高呢?至少我的了解(有可能不一定很准),早几年前,麦当劳、肯德鸡、马兰拉面、金象药房、海王星辰、大娘水饺、天福茗茶等单店获利能力已开始逐渐下滑,而同样是银行业,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在调整关并其各自下属的营业网点。 

谈到招行,我还想谈这样一组数据,就是在总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储蓄存款占比。几家银行比较,招行从2002年~2007年,活期存款占比基本上保持在55%,大体上比兴业低一些,这个数据能反映出招行、兴业的获取资金的成本是同行中最低的。储蓄存款占比这一块,招行最高,大体上在40%左右,其它银行全部在20%以下,差距很大。我个人非常看重储蓄存款占比这一数据,这是因为今后银行间的比拼,主要是零售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的竞赛,这是由人的工资收入的刚性所决定的。同时,人的财富管理的复杂性,其业务可以延伸到基金、保险、黄金交易、外汇交易、国债、企业债、房产投资、以汽车消费为主的消费贷款等,而这一切业务使得各个门类的专业公司无疑都得利用银行门店这一平台来开展,对他们而言这是经济上的最佳选择。再有,财富管理的时间是持续的,跨代的,比如买保险,你每年都得买。假如你是中产阶层,你为了后代有稳定的生活保证,你有可能为后代买他作为受益人的类似年金的投资保险产品。比较一下民生,它目前搞的事业部,有冶金、交通、能源、地产,再加上贸易、中小企业两部,实际上还是在搞企业的存贷款业务,建租赁公司也只是把单纯的对企业赚取存贷利差业务变成了综合收费业务,即延长了融资服务的产品链,这并没有在零售业务上有什么大的举措。所以我说,从战略上我没有看到民生超越招行。 

备注:安居甲天下就是在东财网老股民用Ljjtt8写作的同一位,由于在sina发言,ljjtt8已被人注册了,所以就用了现在的名字。

连锁店和银行业有本质的不同——道听途说 论点
ljjtt8先生,一个银行每年的经营没有拨备计提是不可能的。前面十年民生先生对于数据的整理要充分很多。利润表里面2003年之前民生银行用的贷款呆账准备的科目记录的。

另外,连锁店和银行业有本质的不同,连锁店的经营模式上,其店面的经营选址理念不同之外。其店面的营业波动是不会造成很强波动的,这就是消费连锁行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也是连锁店消费行业高速扩张的资本,因为其对现金流的回笼有着很强的确定性。银行业不一样,银行业本身是利用金融杠杆的高风险行业。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而现金流对于银行来说也不具有那么强的衡量价值以及高速扩张的基础。打个比方,连锁店一个店面经营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店面的现金流和利润,这个利润的损失和盈利计算非常简单。可是一个银行的一个网点经营不善,可以导致十几个网点甚至上百个网点的利润消失。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并不相同,一个连锁店的店面对人才的要求并不高,而是要求店面营业人员的素质与培训。总体上以产品消费以及服务取胜,一个店面的人才数量要求并不高。而一个银行网点则不同,每个网点开设都有着严格的制度要求也人才要求。因为一旦出现损失绝对不容易弥补,但是以国内类似分封制的分行制度来说,这种风险是很难规避的。这就是国内现有分行制先天性缺点,很多分行的亏损如果不是出现事故,根本不会被发现。这次民生银行事业部改革暴露的很多损失,说是事业部改革的阵痛,其实是由于改革而导致以前掩藏起来的问题暴露出来而已。 

ljjtt8先生,银行业对比来说,中小股份制银行对比较为妥当。如果真把工行中行拉进来,就中间业务的绝对值和绝对发展速度来说,工行和中行比招行民生都要强。这个是几十年一百来年的底子,不是短时间可以追上的。中间业务不等于零售业务,这个业务之间的区别我曾经详细说过。可能先生并没有看,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对于银行业的投资都要小心谨慎。绝对不能和商业消费类的股票一样进行乐观和放心。事实上,连锁店消费类企业,安全性和稳定性都比银行业要好。但问题在于银行业属于升级改造行业,中国金融服务业空白太多。人口基础太大造成了市场的纵深非常大,也使得潜力要高过欧美太多太多。同时,中国进入了人口红利期和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期,这个才是银行业这个高风险现今高歌猛进风险较小的原因。
看十年,看数据是对的,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这个数据不同行业看的角度要不同。以银行业来说,经营就要看经济周期中低潮期的经营数据,或者说相对低潮期的经营数据。很多朋友看这个文章的那组数据有一个很大误区,就是看到数据里面兴业招行逐年增长的净利润增长率。但是问题在于银行是不是一个追求过高增长的行业,虽然银行业在中国现今应该算是高增长行业。但是问题在于不能因为这种高增长就忽略银行业的本质。要知道任何一家最差的杠杆都是十几倍,银行本质上还是经营风险的行业。这就是为什么银行业国际上市场价格都用市净率来进行衡量很少用市盈率的。现今国内银行可以因为高成长给予市盈率,但是要有一个基本认识,就是以后必然要回归市净率衡量模式的。以兴业为例,这组数据给出的年份跨度逐年缩窄,越接近现在增长越高,而且增高的比例有些恐怖。为什么?如果是缩窄的年份是逆向的呢?一个银行业的复合增长率很显然稳定性更重要。尤其是其在经营环境相对偏冷的时候,中国经济在最近15年最冷的是97,其次就是2000——2004,因为,这个时候中国经济97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并且开始实施软着陆。不过这个宏观调控的经济软着陆被称为硬的软着陆,经济在这次软着陆之后直到2001年才真正见底,并且开始回升进入新的经济上升期。这期间对比现在的经济环境其银行业的经营要有参考价值的多。
ljjtt8先生,我个人认为连锁店的类比并不恰当。连锁行业其本质是利用品牌开发销售终端行销商品,这里面连锁店模式的资产资源有三,一,产品,二,品牌,三,终端资源。这里面的东西看起来和银行业类似,但是本质逻辑却有不同。因为其实真正使得连锁模式不同于其他模式的是其内在经营模式的逻辑性和所在行业特殊性。不然连锁企业为什么和跨国企业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跨国企业不叫连锁企业呢?根据沃尔玛和麦当劳等连锁企业你找一下,可以发现,这些连锁企业因为产品产生吸引消费者的功能,加上宣传成为品牌,因为品牌可以吸引其他区域消费者,产生扩张的潜力和确定性,因为扩张发展布局终端资源,最终终端资源由量产生质变形成矩阵效应。然后终端资源回来可以产生自身产品的优化及成本降低,进而产生良性循环。可是银行业不同,银行业产品设计来自于资源和品牌。可是银行业品牌并不由产品来产生,它是由信用产生的。终端资源也对于产品设计和成本并没有帮助,只对产品销售有关系。这里面银行业对于金融人才的要求要比连锁企业强得多也依赖得多。还有就是受众的不同,大部分连锁行业产生在消费行业是有其根据的。这部分行业的基础在于稳定性的消费现金流和确定性的消费,而银行业的基础来自于资本的集中地,这个集中地本身不在大众消费者上(基础和服务体系不一样,这个限于时间篇幅我无法详细描述)。同样,银行的现金流不在消费,在负债。可是连锁企业的分析可以知道,连锁企业最让人看重的是可计算性的门店扩张和稳定性的门店盈利时间和现金。银行一个网点让你能有可计算性资本支出和稳定性的现今盈利时间与现金流吗?连锁企业负债稍高都是不可投资的理由,因为这说明其扩张是无效的。他的负债与盈利在确定性和可计算精确性上和银行的网点根本不是一个模式。连锁企业的门店选址之后,产品销售是有确定性的,这也造成了门店的盈利确定性。可是银行业,一个网点起来之后,可以说人才对于盈利的重要性比一个网点要更大。
总体来说,由于零售业务确实和消费行业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现代金融业把现代银行定位为金融服务业。但是其风险性,其经营模式,其整个核心的思考模式都并不一样。同样都是开在商业区,连锁企业考虑的是商业区办公楼内的人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以及消费群体的百分比等等。银行业考虑的是商业区的企业和办公人员的收入结构、理财结构及整体金融环境。连锁企业可以凭借百分比进行估算,可是银行业则不能像连锁企业通过品牌和门店张网以待等待群体百分比撞上来消费。同样,连锁企业也不可能派人去拉客户,派员工去和各企业联络感情。

ljjtt8先生,你券商和前面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的内容我没太懂你的意思。不好意思,每个人都有思维误区,我在你的内容里面没看懂具体的重点。但是你说的券商问题,我个人认为好像较为赞同事业部改革的模式。分支行腾出精力做零售潜力确实是很大的,但是这个和连锁企业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