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My Diary 115 --- 读书笔记:金庸小说

(2005-03-25 18:02:49) 下一个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14部金庸小说风靡了我前三分之一的人生。金庸先生曾经对他小说里所表现的人生观有十分发人深省的总结。他说:“在武侠世界中,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怨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便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汉唐之后佛法和道家思想盛行,中国人的思想也为之一变,佛道的出世和儒墨的入世并行。中国一般知识分子年轻时积极关心世务和大众,以天下为己任,当在现实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有的仍然衣带渐宽终不悔,有的不免趋于遁世与消极;当然,也有不少人向现存秩序投降屈服,以换取权势、名利。”

 

 

我想,金庸先生所说的“知识分子”,大概是指象我这类较倾向传统思想的一般知识分子。这样的人,在今日恐怕已属少数,至少,有一股浓厚的怀旧伤感。在上述引用的文字之中,金庸先生提出了四种人生态度:首先分成“出世”与“入世”两大项,然后在“入世”一项之下,又分为在入世而屡受挫折之下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转而遁世”的,以及“向现实低头”的三种。

 

 

在金庸小说里,这四种人生态度之中最得不到重视的是第四种。本来,以仁义为先,奋斗了大半生的人,最后向现实屈服,并不是不值得探讨的主题。有些人的屈服是不得已而值得同情的,例如祖大寿的降清便是;有些人的屈服则只值得鄙视,因为他们所做的是甘为名利抛弃原则,像张召重为清廷作走狗便是。可能金庸在写武侠小说的初期还是个充满理想主义的知识份子,像袁承志那样,对屈服的人根本不屑一顾。

 

 

差不多所有金庸小说都集中在一个人生观的两种结局:以天下为己任,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应飘然引退?还是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郭靖、乔峰是杀身成仁的例子,其他的金庸主角如陈家洛、袁承志、张无忌,都是飘然引退的例子。

 

 

两种选择之中,哪一种比较正确?金庸不讳言自己倾向飘然引退。他不是认为这比较正确,只是比较接近他个人的性格,不过,他也不认为这是一个较差的选择,因为追寻个性的自由,是有它积极、有意义的一面的。

 

 

 

附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狐外传                   笑傲江湖    

雪山飞狐                   书剑恩仇录

连城诀                       神雕侠侣                      

天龙八部                   侠客行

射雕英雄传               倚天屠龙記 

白马啸西风                碧血剑 

鹿鼎记                       鸳鸯刀  

              

 

2005325 多伦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