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看《唐山大地震》,再论人生之苦难与幸福

(2010-08-15 17:13:54) 下一个

看《唐山大地震》,再论人生之苦难与幸福
   
   

   作者:郭知熠
   
   
   知道《唐山大地震》的票房很高,又据说其制作成本也很高。 还有一说,其剧情非常感人。但郭知熠先生还是没有很大的欲望去看。但老婆非看不可,也就随她看了。因此就控制不住要写下一篇“看后感”来。
   
   不过,郭先生懒得讨论什么剧情。说实话,这个剧情虽然感人,但也许我对它的期望太高。看后反而有所失望。只觉得这个剧情也不过如此。 因此,郭知熠今天写什么“看后感”,就多半是一些题外的话了。
   
   笔者曾对于人类的苦难以及幸福进行过很多的思考,甚至提出了我的关于幸福的理论。这个理论我在前一段时间作了很多的讨论。其实,这个理论的主要部分已经发表出来了,只是还有“相对幸福理论”没有发表,我什么时候再把它发表出来。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灾难。其实,郭知熠认为,这些灾难是完全无法避免的(我的意思是说,这个灾难被避免了,还会有新的灾难发生)。这是因为这个世界有一个看不见的统治者。这个统治者就是“上帝”,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
   
   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难道“上帝”会带给人类灾难?! 郭知熠认为确是如此。因为每一个人都必须死,那么,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死法:老死,病死(包括得艾滋病死),车祸死,坐飞机死,跳楼死,跳河死,战争死。 当然,还有自然灾害死。这个自然灾害死就包括地震。至于为什么人必须死,请参考郭知熠的《人, 为什么不能长生不死?》。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上帝”有什么坏心,他老人家不过是没有办法而已。不过,他老人家眼睛一闭搞一场地震, 就会有无数活生生的生命被无情地消灭。如果上帝也具有人的性情,他老人家一定会非常非常地难受。他老人家一定会惨叫一声:“杯具啊!”。可见,上帝完全不可能具备我们人的性情。
   
   郭知熠认为,灾难之后真正难受的是那些受难者的亲人们。所以,郭知熠认为我们应该为他们祈祷,而不是为死者。很多人因为失去亲人,一辈子不能够从这些灾难中走出来, 譬如《唐山大地震》中的女主角。
   
   我知道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建议什么人将它编成一个剧本,或者郭知熠什么时候据此而写一篇小说。有一对从上海来美国的夫妻,他们有一个独生子。据说,这个独生子非常孝顺。这个独生子在匹茨堡大学读博士生的时候曾与我在一起上过一门课。 所以,我是认识他的。 小伙子对于新生事物非常有兴趣,他学的专业好象是与医学有关的。这个独生子后来毕业后,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据说正准备结婚。非常可惜的是, 这位独生子在法国出差的时候,却心血来潮跑去深山中滑雪,最后终于因为迷路而冻死在山中。
   
   我们自然可以想象这对老夫妻在噩耗传来时的心里之感受。他们唯一的儿子死了,而且死得如此之惨。 他们痛不欲生,他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当教堂里的人劝他们信耶稣的时候,他们问:“信耶稣能够让我们的儿子复活吗?”。别人自然只能告诉他们不能。 他们说:“我们只要我们的儿子活过来!”。
   
   我不知道这对老夫妻的近况。但丧子之痛恐怕是他们心中永远也无法排解的心结。郭知熠每每想到此,就会生出无限的同情心来,也会生出无限的幸福感来。与这一对老夫妻相比,我该是多么地幸福啊。父母与我相伴,而且他们的身体都很好,我应该对他们更加孝顺才是啊。
   
   叔本华认为,我们人生一辈子都在苦难中。 因为我们一辈子都在欲望之中。当我们的欲望不能满足的时候,我们是在痛苦中的; 当我们的欲望满足的时候,我们又会陷入无聊的痛苦,因而新的欲望就会接踵而来。所以,人生就如同钟摆,我们总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两极之间摇摆。
   
   叔本华的说法自然是有道理的。如果按照我们自然的禀性,我们的人生基本上是如此。郭知熠一直在思考我们如何能够摆脱人生的这种无论如何都是痛苦的结局的方法。 郭知熠认为,我们必须进行所谓的“干预”。这个“干预”就是有意识地进行“比较”。读者诸君,如果你能够将自己的情形与这一对老夫妻的情形加以比较,你是否在充满同情心的同时,也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感呢?
   
   “比较”和“向下比较”是郭知熠关于幸福的理论的精髓。也只有如此, 我们才能完全摆脱人生永远是痛苦的局面。因为我们人的自然倾向是“向上比较”(这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所决定的),所以,“向下比较”必须是我们内心主动寻求的一个过程, 它不可能被自然地达到。
   
   有人因此而攻击郭知熠的“幸福理论”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个说法是明显错误的。因为这完全是对郭先生的“幸福理论”的误解或者曲解。当一个人看到别人的痛苦时,我们必须清楚,他并没有造成别人的痛苦,他只不过是从这种痛苦中,看到了他自己人生中的积极的一面。他只是将别人的痛苦作为“镜子”, 从这面“镜子”中, 他能够发现他自己生活中真正值得他珍视的东西。
   
   当我们说,从别人的失败中,我们可以得到教训。难道这种说法等同于“我们把成功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基础上”吗?所以,这个对于郭知熠之幸福理论的攻击是完全无法站住脚的。
   
   
   
   
   写于2010年08月15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