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比较
在个人手边的二十二个《幻想交响曲》版本里,我将它们归纳成三大类,第一类“法系”、第二类“英系”、第三类“美系”。
这样的分类虽然容易失之粗略,但依然有清晰脉络可循,可以勾勒出《幻想交响曲》的诠释体系。
第一类“法系”的归纳原则如下:指挥、乐团均来自法国的纯法血统派,其次为指挥是法国人但乐团不设限,或是法国团但是非
法国指挥(亲法)。第二类“英系”拜录音工业发达之赐,数量亦不少:指挥、乐团皆来自英国的纯英血统外,英国乐团但指挥不限,在这其
中如果指挥是法国人(如克路易坦/爱乐管弦)则归纳为“法系”(原因后述)。第三类“美系”录音也不少:主体为美国指挥、乐团,但是布
列兹/克里夫兰、孟许/波士顿则被归为“法系”,当然您要认定为“法美混血”,我也没有意见,只不过您若买这两版,肯定是冲着孟许与布
列兹是法国人才出手吧!不会因为看上的是波士顿、克里夫兰两个乐团。
“法系”幻想
在第一类“法系”中,首要讨论的当然是指挥、乐团都为法国人的纯正法派。在录音清单中我们发现主要有蒙都指挥巴黎交响管
弦(Pearl,1931)、孟许指挥巴黎管弦(EMI,1967)、马第农指挥I'O.R.T.F国立管弦(EMI,1973)三个版本。其中蒙都版因为个人手边没
有,而且录音年代久远,因此不予讨论。而孟许/巴黎管弦此版则是他个人三次录音中最圆熟的一次,同时也可以说是《幻想交响曲》版本中最
著名的一版。此版屡获唱片艺术名曲三百首选,弦乐声部厚实录音效果相当不错(虽然略逊孟许自己的RCA版)。初听时或许您会觉得此版无过
人之处,但是随着聆听次数增加、年代累积的情感沉淀,以及经过与他版相较后,您会深深感动于孟许的自然熟捻,他将法式管弦的语法表达
得既自然又有个性,各乐章充满独特味道,仿佛就是柏辽兹情感的写照,绝对是首要收藏版。
马第农版(EMI红黑系列)目前市面上已经不容易找到,个人相当羡慕潘光哲兄拥有此版,而且他的还是早期德版!据潘兄表示,
当初买该版是因为补曲是柏辽兹作品14b雷利奥。马蒂农的诠释甜腻感更张,不过表现稍嫌毛躁因而失之松散,。
“法系”接着讨论的是法国指挥领衔但乐团却不是,此类手边共有五款:孟许指挥波士顿交响(RCA,1954)、克路易坦指挥爱乐
管弦(EMI,1958)、孟许指挥匈牙利广电管弦(Philips,1966)、Jacques
Chalmeau指挥莫斯科爱乐管弦(EMI,1995)、布列兹指挥克里夫兰管弦(DG,1996)。
其中,孟许/波士顿版无疑是发烧友的最爱,TAS给予好评,就录音效果来说应《幻想交响曲》CD盘首选,此外孟许/匈牙利广电版
则已经绝版,单以孟许自己的三个版相比,RCA录音质感佳,例如第二乐章竖琴形体感鲜明,但是EMI版展现法国乐团特有的流畅性强,尤其在
弦乐群的部分,RCA、EMI这两版各乐章所花时间极为接近,算是各具特色。而Philips版音像较糊、音域平衡差、表现力弱,则不予推荐。
克路易坦也是法国指挥巨匠之一,此版幸好如今有2088重发才不致有绝版之虞,他在速度与呼吸的处理上有过人之处,乐团整体
相当调和,可惜的就是性格色彩淡了些,不属于第一级推荐。另外,Jacques
Chalmeau这位法国指挥毕业于拉赫曼尼诺夫音乐院,因此与俄国渊源不浅,1993年他在莫斯科展开指挥生涯。以内容上来说,本
片加强型CD多媒体的特性,比起其它只有声音的版本来说占了上风充满时代性,不过我们还是必须讲究诠释。就录音来说本片空间感相当好、
很Fresh,但是表情却显得急躁,虽然也许二十几岁的柏辽兹就是这样冲动,但音乐显得不够细腻。这个俄国团充满energy,不过声部呈现偏重
主旋律部,而且录音电平很大。其次,布列兹版也是相当令人期待的……,他最近在DG
4D的录音成功率相当高!不过本片可能就显得差了点。一贯布列兹细腻诠释的风格,冷、单薄的表现有点像在吃日本料理的生鱼
片。第一乐章就显得有些意兴阑珊,虽然他将高潮放在后头,但是就怕听者早已口味尽失。整体录音水准比不上他的马勒五、六以及史特拉温
斯斯基,第四、五乐章虽然充满张力,但强奏时质感略紧,不够自然。
“法系”最后一组有三个版本,分别是Ataulfo Argenta指挥巴黎学院管弦乐团(Decca,1955)、马克维契指挥巴黎Lamoureux管
弦(DG,1961)、杜特华指挥蒙特娄管弦(Decca,1984-1994)。西班牙指挥Ataulfo Argenta虽然最擅长的是自己国家的音乐,但他与法国乐
坛渊源颇深,因为他第一次重要的国外演出便是巴黎乐团给的机会,替他建立起国际声望。这版Classic Sound听来声音有点干,仿佛走味的咖
啡般有点苦涩。虽然是大师Wilkinson录音,但是转制结果却令人失望。马克维契虽然生于俄国但却在法国受音乐教育,因此法国等于是他的第
二故乡,而他还是巴伦波因的师傅呢!此版Dokumente已经绝版,不过我个人与潘光哲兄都认为,如果可能的话到二手市场搜寻本版吧!在马克
维契独树一帜的手法下,细腻的氛围、自然的步调是那样的珍贵,除了孟许两版之外这是我的最爱。杜特华虽然是瑞士指挥,但是他的蒙特娄
管弦却在加拿大法裔人口最多的魁北克省,因此他与法国音乐关系匪浅。不过他的主打曲目大多与安塞美重叠,而录音效果则普遍不如他。以
幻想为例,刘顾问表示安塞美的LP版,光是第三乐章的英国管与双簧管唱和就令人听出耳油,而杜特华的录音便差安塞美一气,更何况本版双
CD的重刻版。
英系幻想
“英系”在《幻想交响曲》之所以形成一股势力,除了唱片工业之助外,与法国一海之隔同属欧洲文化也是主因。纯种英系有两
款:巴毕罗里指挥哈雷管弦(EMI,1959),柯林·戴维斯指挥伦敦交响(Philips,1963)。巴毕罗里与哈雷的关系默契我们就不用再强调,
他的《幻想交响曲》市面也不好找。整体而言气氛相当不错,沉稳、深刻,不过可惜的是鼓声敲击的大动态时,有失真现象产生。柯林·戴维
斯的味道感觉上似乎与《幻想交响曲》不太相符,但是他灌录的柏辽兹管弦作品却频频得奖。除了伦敦交响外他与皇家大会堂管弦(Philips,
1974)也有录音,两版无论诠释的圆熟或是录音,都属皇家大会堂管弦为佳,虽然正价版早已不再发行,不过现在可以在Duo系列中找到,而且
转制效果不差。
“混血英系”则分德、英混血以及美、英混血两种,德、英混血有华尔特(德 - 法 -
美)指挥爱乐交响(M&A,1948)、卡拉扬指挥爱乐管弦(EMI,1954),克伦培勒指挥爱乐管弦(EMI,1963)三版。其中华尔特
最有意思,他老人家在规画为美籍前曾经入籍法国(很多人忽略),因此他与法国也有一段亲密时光,只不过M&A此版是在他规画美籍后两年才
灌录的。录音效果当然不用说,虽然质感不算刺耳,但是现场杂音过多,属于文献级收藏。卡拉扬早期这版就可以听出他掌握乐曲的过人之处
,第一乐章的梦境感相当精采,可惜的是录音的鲜度不好令人扼腕,否则此版绝对是经典之作,不在乎录音者值得考虑。克伦培勒的慢板潘光
哲先生相当推崇,其实他的其它乐章也相当精采,虽然表情上克老一点都不法国,但是厚实的声底、对比强烈的表现,的确让他的幻想比起他
人多了几分自信与畅快,与孟许两版、马克维契同为第一级推荐。
美、英混血有史托考夫斯基(英 - 美)指挥新爱乐(Decca,1968)、普烈文(德 -
美)指挥伦敦交响(EMI,1976)两版。这两位指挥其实都与英国相当有关系,只不过日后他们都规画为美籍,而且两人都是发烧
录音专家。从CD听来,普烈文版虽然已经是强音系列重发,但他绵密的层层铺陈依然清晰可辨,圆舞曲的气质像那春日艳阳般爽朗,暖暖甜甜
的感觉,没有太多阴沉负担。因此,对入门者而言,我推荐这版《幻想交响曲》,没有怪异个性好接受。而史托考夫斯基版在Kingsway录音,
空间感相当好就算转为Phase4依然丰润,不过托老的诠释您是否喜欢,可就见仁见智!光是第一乐章弦乐群的那一声突然强奏,恐怕就有很多
人敬谢不敏了,不过我还是建议大家将本版听完,再度体验怪老子管弦美感,不管对不对就是很过瘾。
美系幻想
“美系”的版本扣去法国指挥/美国乐团的两版,剩下的四版都是纯度甚高的组合: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Sony,1968),梅塔
指挥纽约爱乐(Decca,1979),V.
Kojian指挥犹他交响(RR,1982/3),马捷尔指挥克里夫兰管弦(Telarc,1982/5)。
伯恩斯坦较为人知的应是他的EMI版,事实上此版依然有浓烈伯恩斯坦风格,因此伯恩斯坦很有可能人来疯的第四、五乐章自是不
可错过!软软QQ的中低音,让您的音量可以开大一些,铜管群的吹奏空间回响不错,因此整体音场辽阔,《幻想交响曲》的气质伯恩斯坦果然
相当投缘。梅塔虽是印度人,但以美国为发展中心,从他过去擅长戏剧化表现的纪录看来,颇令人期待。与伯恩斯坦版同为纽爱,梅塔的凝聚
力就差一点,细节的处理较为拘谨,少了一份潇洒的贵气,整体表现平淡。
Kojian与马捷尔版都属发烧录音,Kojian还是TAS入榜片,不过请您注意当年HP选的可是45转的LP喔!根据刘汉盛的说法︰CD转制
之后,效果大概减损了三分之二。因此如果您已经觉得CD录音很棒,那么听到45转LP的音质表现后,您可能会爽到双腿发软。马捷尔版的弦乐
群相当漂亮,尤其是大提琴、铜管的部分,可惜的是鼓声太过Over了!
有趣的三个现象
最后,谈谈三个有趣的现象。老一辈的德奥指挥几乎在《幻想交响曲》上交了白卷,导致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在此曲的录音比
起其它交响曲少上许多(或者应该说这里个乐团的法国交响曲录音不多)。从录音清单上来看,柏林爱乐只有巴伦波因、李汶、卡拉扬三版,
维也纳爱乐则只有柯林·戴维斯、海汀克两版。因此严格说来只有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DG,1975发行)是唯一纯正德奥风格的《幻想交响曲
》。该版表现如何呢?那股雕工之美,是法国指挥都做不到的境界,自始至终卡拉扬都掌握着听者的注意力,如果我是柏辽兹,当年演出《幻
想交响曲》给史密逊听时,我一定请卡拉扬担纲指挥。不过,整体而言卡拉扬重视精巧结构却忽略了狂妄洒脱,因此这版《幻想交响曲》听来
工整却没有太多幻想空间。
其次,《幻想交响曲》发烧录音竟然不多!归咎原因,七○年代发烧录音时期,大牌指挥对幻想的兴趣缺缺大概是主因,其次便
是LP转制成CD的耗损。像这样讲究音色表现的曲子,发烧级录音竟不超过五张,看来下个世纪的指挥还是有突破的空间。
最后,面对柏辽兹这位浪漫主义前辈的杰作,喜欢改编的李斯特果然忍不住技痒改编了钢琴版,就像他改编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
一样。以录音而言目前有Nikolai
Petrov(Russian Disc)、Idil
Biret(Naxos,1992)两版,有兴趣试试的朋友当然要买容易找、又便宜的Biret版。柏辽兹与李斯特两人相遇于1830年(幻想首
演前),柏辽兹回忆当时情景:我与李斯特聊起歌德的浮士德,他承认尚未读过,但是不久后他就跟我一样喜欢浮士德(李斯特写有浮士德交
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可以说是李斯特交响诗的重要启迪,而李斯特改编的「钢琴版幻想」不仅展现他的改编功夫,更象征着这两
位音乐巨匠惺惺相惜的友谊。我们无缘与柏辽兹、李斯特做朋友,但是透过唱片录音神交一番,也是不错的选择。
摘自台湾CDHI杂志
ZT伯辽兹的交响幻想曲 版本比较
所有跟帖:
•
好多幻想阿,多谢转贴,马上就传加迪纳的版本
-Sting-
♀
(0 bytes)
()
03/15/2005 postreply
13:12:29
•
谢谢无非网事的介绍!~
-nes-
♂
(0 bytes)
()
03/15/2005 postreply
14: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