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楓》
我對周杰倫不了解,曾經電視上、電台裡老聽到他的歌,比如《雙節棍》、《菊花台》、《七里香》等等,可是我都不是很喜歡,直到2024年,在YouTube看到一組視頻,所用背景音樂都一樣,覺得很不錯,網上一查,是周杰倫的《楓》。從此稍微關注了一下周杰倫,發現還有兩首不錯,《聽見下雨的聲音》、《明明就》。這三首都是愛情歌曲,看來還是愛情歌曲容易出現好歌,而且大部分歌手主要精力還是在愛情歌曲上,比如李宗盛、齊秦、王傑、陳百強等等,周杰倫其實也如此。
先看歌詞,
烏雲在我們心裏擱下一塊陰影
我聆聽沉寂已久的心情
清晰透明 就像美麗的風景
總在回憶裏才看的清
被傷透的心能不能夠繼續愛我
我用力牽起沒溫度的雙手
過往溫柔 已經被時間上鎖
只剩揮散不去的難過
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
我點燃燭火溫暖歲末的秋天
極光掠奪天邊
北風掠過想你的容顏
我把愛燒成了落葉
卻換不回熟悉的那張臉
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
為何挽回要趕在冬天來之前
愛你穿越時間
兩行來自秋末的眼淚
讓愛滲透了地面
我要的只是你在我身邊
被傷透的心能不能夠繼續愛我
我用力牽起沒溫度的雙手
過往溫柔 已經被時間上鎖
只剩揮散不去的難過
在山腰間飄逸的紅雨
隨著北風凋零 我輕輕搖曳風鈴
想 喚醒被遺棄的愛情
雪花已鋪滿了地
深怕窗外楓葉已結成冰
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
我點燃燭火溫暖歲末的秋天
極光掠奪天邊
北風掠過想你的容顏
我把愛燒成了落葉
卻換不回熟悉的那張臉
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
為何挽回要趕在冬天來之前
愛你穿越時間
兩行來自秋末的眼淚
讓愛滲透了地面
我要的只是你在我身邊
歌詞相當長,羅大佑那個時代的歌,一般200~300字以內,我還賞析過的歌,比如《祈禱》、《雪絨花》、《菁菁校園》都不到 200 字。而且通常每首歌兩段旋律,一段用作主歌,另一段用作副歌。而這首歌有三段旋律,分別如下,
A:
烏雲在我們心裏擱下一塊陰影
我聆聽沉寂已久的心情
清晰透明 就像美麗的風景
總在回憶裏才看的清
B:
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
我點燃燭火溫暖歲末的秋天
極光掠奪天邊
北風掠過想你的容顏
我把愛燒成了落葉
卻換不回熟悉的那張臉
C:
在山腰間飄逸的紅雨
隨著北風凋零 我輕輕搖曳風鈴
想 喚醒被遺棄的愛情
雪花已鋪滿了地
深怕窗外楓葉已結成冰
其中B是副歌,整首歌的旋律結構是,
A
A
B
B
A
C
B
B
其中A重複3遍,C只有一邊,B重複4遍,一共有8段,比較獨特的是C,正常的旋律結構,應該沒有C,而是A或者B。不過C在整首歌中顯得特別,由於好聽,因此給整首歌加分不少。當然,最好聽的還是副歌部分B。
首先,我還是認為這首歌的質量不能和羅大佑、王傑等人的頂尖水平相比,周杰倫的唱腔沒有問題,能高能低,變換自如,但是,我不太喜歡這種夾著嗓子,又要放又要收的唱法,聽起來不自然,還顯得「油」和「痞」,不真誠,也許那些高音不用這些技巧很難唱好。相比其他歌,周杰的在這首歌裡的表現還算比較輕的,吐詞也相對清楚一點。當然,也許是我跟不上時代,不是周杰倫的問題。不過,這首歌的整體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尤其旋律,所以,我還是很樂意賞析。先來認真解讀歌詞,
烏雲在我們心裏擱下一塊陰影 —— 三個關鍵詞,烏雲、陰影、我們,其中「我們」暗示了唱歌的場景是兩人在一起,「我」唱給「你」聽
我聆聽沈寂已久的心情 —— 大概是久別重逢,所以「我」重新打開沈寂已久的心
清晰透明 就像美麗的風景 —— 用「風景」比喻「心情」,比較新穎
總在回憶裏才看的清 —— 再次強調是回憶
被傷透的心能不能夠繼續愛我 —— 這裡的心,應該是對方的心,也就是「我」曾經傷害過對方
我用力牽起沒溫度的雙手 —— 這裡的手,應該是對方的手,再次證明兩人在一起
過往溫柔 已經被時間上鎖 ——對方的溫柔已經不再
只剩揮散不去的難過 —— 對方只剩下難過
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 —— 很妙,比喻倒置,一般說法是「思念像楓葉」,用實物(楓葉)比喻虛物(思念),而這裡是用虛喻實。倒置的目的大概是為了旋律的方便,如果是「思念像緩緩飄落的楓葉」,則要重新設計旋律
我點燃燭火溫暖歲末的秋天 —— 歲末的秋天,有點奇怪,秋天不會出現在歲末,也許台灣情況不同,或許不必較真,就認為到了晚秋
極光掠奪天邊 —— 有點奇怪,台灣不會有極光,難道場景在靠近北極、南極的地方?
北風掠過想你的容顏 ——「北風」說明冬天已到,「想你的容顏」就是「我的容顏」
我把愛燒成了落葉 —— 這個比喻有點奇特,「愛」燒過之後變成「落葉」,大概是「我」苦苦請求對方
卻換不回熟悉的那張臉 —— 對方還是傷心,不願回首
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 —— 副歌重複
為何挽回要趕在冬天來之前 —— 上一段說明冬天已來,「我」的挽回太遲
愛你穿越時間 —— 因為愛「你」,不因時間變遷而改變,或者是,愛你已經很久
兩行來自秋末的眼淚 —— 現在是冬天,說明「我」的挽回從秋天就開始,或者說從秋末哭泣到冬天
讓愛滲透了地面 —— 眼淚掉在地上,滲透到地面,說明淚的多,以淚指愛,比喻愛得深
我要的只是你在我身邊 —— 直抒胸臆,希望對方回來
在山腰間飄逸的紅雨 —— 很妙,「紅雨」指飄落的楓葉,繼續意指秋天過去,但不懂「山腰」在此處的意思
隨著北風凋零 我輕輕搖曳風鈴 —— 冬天逐漸過去,這裡的「搖曳」、「風鈴」意象不明
想 喚醒被遺棄的愛情 —— 「我」依然想挽回
雪花已鋪滿了地 —— 到了隆冬
深怕窗外楓葉已結成冰 —— 這句容易懂,「楓葉結成冰」比喻「愛情徹底失去」
經過這番整理,歌詞大意是,「我們」感情出現了問題,「我」把「你」傷害了,「我」從秋天起就向「你」苦苦請求,但傷害太深,對方不接受,一直到隆冬,也無法輓回。不過我認為有很多瑕疵,用詞造作,意象凌亂。比如,主歌第一段,把「沈寂已久的心情」比喻成「美麗的風景」。「沈寂已久」怎麼會「美麗」?結合後文,更是「難過的心情」,怎麼會「美麗」?又如,副歌第一段,「我把愛燒成了落葉」,「落葉」代表著事物的逝去,「燒」是一種毀滅的行為,合起來的意思是,「我」要放棄對「你」的愛,而根據上下文,「我」是執著的,是「你」要放棄。還有,「極光掠奪天邊」也難以理解,「極光」、「天邊」分別代表什麼?它和前後句的關係是什麼?副歌第二段,「為何挽回要趕在冬天來之前」也比較莫名其妙,不清楚是質問對方,還是反問自己,還是自問自答,因為後面有一句「深怕窗外楓葉已結成冰」,似乎可以做答案。總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讀,如果這些解讀指向同一個意象,就很妙,但是,指向混亂,甚至矛盾,就弄巧成拙。
最嚴重的是主歌的另一段,原歌詞的第6段,相當混亂,第一句的「山腰」在文中指代什麼?「紅雨」可以理解成「飄落的楓葉」,這沒有問題,但是,它和下一句的「北風凋零」是什麼關係,只有北風強勁,才能形成「紅雨」吧。而且,根據後面的句子,時間正在進入隆冬,那麼同樣應該「北風強勁」。「北風凋零」一般指冬天過去,開始進入春天。「我輕輕搖曳風鈴」意象也不清,「風鈴」代表什麼?「搖曳」這個動作又代表什麼?「雪花已鋪滿了地」,也來得陡峭,前面是「紅雨」,那麼飄落的是楓葉,那麼鋪滿地的應該是楓葉。「窗外楓葉已結成冰」,這裡的窗外,說明歌者在屋中,與前面的「北風掠過想你的容顏」矛盾,被「北風」吹,說明在屋外,而且前面還有「山腰」,也給人印象置身山裡野外。「楓葉結成冰」也不通,能夠結成冰的是「雪花」,作者的意思大概是雪在楓葉上結成冰,是不是改成「窗外楓葉已結了冰」更合適?這一段,明顯將愛比喻成「楓葉」,楓葉的飄落表示愛的失去,楓葉的結冰表示愛的完全失去。但是,前面「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飄落的楓葉」像思念,也就是愛本身,而不是愛的喪失,所以意象再次混淆,甚至矛盾。整整這一段,都比較混亂,提個稍微嚴重的說法,像是AI創作的歌詞。每一句的意思能夠獨立理解,可是句子之間的關係是不清楚,前言不搭後語,聽者獲得一堆似是而非的詞語,拼湊出一個支離破碎的意象。
回到旋律,三段旋律的優美程度比較是,B > C > A,A可以說平庸。B整段都很精彩,最出色的是第一句,也是整首歌最好聽的一句,「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B1中隨後的「我點燃燭火溫暖歲末的秋天」和B2中隨後的「為何挽回要趕在冬天來之前」再次重複這段旋律,這是好歌的一個訣竅,好旋律就要多重複。全歌第二好聽的一句是C的第一句,「在山腰間飄逸的紅雨」。隨後的「想喚醒被遺棄的愛情」相似,相當於一次重複。如果具體到詞,分別是「緩緩飄落的」和「飄逸的」。這兩處旋律和詞義恰好得到膠合,「緩緩飄落的」五個字唱得很「緩」,「飄逸的」三個字唱得很「飄」。周杰倫的這些旋律與歌詞有類似之處,彷彿處處都是即興而作,相互間並沒有做很精心的搭配,水平高高低低,質量參差不齊。很多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周杰倫在這首歌中的「即興」展現出來的優點遠勝過缺點。這裡主要說優點。首先,這首歌本來就要表現無法挽回愛的慌亂和難過,即興增加這種氛圍感,有點痛到「胡言亂語」的地步。其次,唱腔中那點「油腔滑調」和高音處氣息「似斷非斷」與旋律的隨性也符合,給人「裝著不在乎,其實很在乎」、「裝著不痛、其實很痛」的感覺,極大增加了感染力。第三,最重要的,即興容易獲得奇崛的效果,我在賞析《雪絨花》和《菁菁校園》中說,它們的旋律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正」,正正規規、正正統統的好旋律。而周杰倫的旋律很多都有一種「奇」的感覺,奇最大的優點就是「銳利」,能夠把歌曲的情緒如尖刀一般送進心靈最深處,因此很適合表達刻骨銘心的、創巨痛深的感情,這首歌正如此。
事實上,周杰倫的即興創作能力確實很強,我看過他的訪談節目,有一次,應主持人的要求,即興對一段文字哼出旋律,幾乎沒有任何時間的遲疑,脫口而出,勝過許多作曲家苦心孤詣、絞盡腦汁數月而得的作品。還有一次,即興彈奏鋼琴,當然會覺得有點「奇」,甚至有點「怪」,但完全不覺得雜亂無章,而是一段別具一格的旋律。
最後說兩個題外話,一是周杰倫和其他優秀音樂人的比較,我認為還是不如羅大佑這一代中的最優秀者,或者說,華語歌壇的水準到周杰倫這一代,還是下降了。我覺得不奇怪,很多藝術都有它自身的規律,有起步,有高峰,有衰退。我認為,台灣流行歌曲,從劉家昌、左宏元、劉文正、鄧麗君、馬兆駿這一代算起,彷彿唐詩中的初唐,已經蔚為大觀,廣受歡迎,到羅大佑、李宗盛、葉佳修、齊秦、蔡琴、王傑、周華健、張雨生、童安格、陳志遠等等這一代,則是唐詩中的盛唐,再往後直到現在,包括周杰倫、五月天等等,則是唐詩中的中唐、晚唐。明顯水準還是差一些。文化藝術並不總是進步,我再舉一些例子,中國人的哲學似乎再也沒有達到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的水平,中國人的書法,王羲之之後,1700年過去了,也無人敢說超越,甚至接近都沒有人敢說。回到流行音樂,中國大陸一直處在較低水平,還未出現過高峰,現在還處在整個週期的初級階段,也許未來能夠達到超越台灣的高峰。
第二個題外話,我認為歌曲的量化分析大有可為,也就是可以嘗試用一些數據、數字來刻畫、總結一首歌的特點,也便於歌之間的比較。首先從文本而言,可以統計字數、詞數、句數、段數,其中重複的有多少,不重複的有多少,高頻詞的數量等等。其次,從旋律的角度,總時長,有多少段旋律,各自時長多少,旋律的重複度,核心旋律的時長、音階數等等。有了這些數據後,然後嘗試能不能用數字來揭示一首歌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發現旋律動聽的奧秘,揭示詞和曲契合的規律,探索歌曲美的本質。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