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大郎的新专辑《山歌廖哉》7月19号上市了,第二天就有人把《罗刹海市》推到了我的抖音账户,推荐者神神秘秘地告诉我,该曲把英,峰,坤,松骂了个遍。
这年头最能吸引眼球的就是公众人物之间的恶斗,这招果然灵验,我立刻全神贯注地把整个曲子听了一遍。说来惭愧,当时我是看着歌词听的歌,可听了一遍后除了看明白了那两个拆字游戏以外楞是没明白整体意思。什么“7冲”,“焦海”,“黄泥地”...,当时感觉就好像当年的杨子荣遇上了山上的土匪 — 一旦不懂黑话是会死人的。万幸大郎专辑发行的第二天在网上居然就可以找到对《罗刹海市》的解读。阅后方觉没文化真可怕,没看过《聊斋志异》,不知道那些典故的确是限制了我的理解能力啊。最近看到一众网友纷纷点赞热评大郎,连平日在饭店颠大勺的大厨都在youtube,抖音上发视频逐字逐句解读该曲并抨击体制,文学修养之高精,哲学思想之深刻,实在令人感叹不已。由此可见该曲就好像当年某作家写的《文学苦旅》一样深入人心。
这年头没文化是很掉价的,特别是在大郎的新歌发行之后,谁要是不给大家分析解读一下,那是会显得很没文化的。在此我也想发表一下我对该曲的一些看法,目的倒不是想显示我多有文化(再次声明我是在看了别人解读之后才搞懂的歌词),主要是我想把一些和高度点赞该曲的大师和专家不同的意见说一下,故本文仅为浅评而已。
歌曲是人类艺术的一种形式,由音乐旋律和歌词组成。评价一个歌曲,不仅要看歌词,也要看音乐旋律,一个词曲皆佳的歌曲方为极品。
网络上的大师们对《罗》曲歌词的解读应该算是对该曲不错的诠释,笔者表示认同。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该歌词在(1)写作手法上的创新是在歌曲创作上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2)在思想性上具有一定的深度,以上两点为本曲仅有的亮点。
然而仅从歌词来给一首歌曲打分是不全面的。一首没有旋律的歌词就好像一段没有配乐的舞蹈一样顿失魅力。而一曲应景的旋律则会让歌词融入听众的血液里(旋律不必是优美的,但必须是应景的。比如说电影碟中谍的片头曲,该曲的旋律就算不上优美,但该曲的旋律给人制造出的紧张感与电影情节非常吻合。常看乐谱的人会发现,通常这一类旋律的特点是多运用夸张不和谐音程,每小节节拍数通常是5拍)。
再来分析一下《罗》曲中的旋律特点。其实该曲的特点也简单 — 东北二人转加电声,掺入了摇滚的元素,隐约还有点爵士的味道,仅此而已。
大郎的歌笔者听过一些,比较喜欢他对其它歌曲作者作品的演唱(唱功的确不凡),但对其原创作品有印象的仿佛就只有《2002年的第一场雪》。而仅就该曲而言,个人体验是并不足以打动人(仅就本人而言)。其实在旋律创作中是有一些固定的套路的,比如说前面所说的惊悚音乐通常采用5拍子节奏类型。再比如说一个主题音乐的结束通常是在主音,一个动机的提出,展开以及解决是与音乐是否应景息息相关的。之所以有这些套路不是没有原因的,比如说一个动机的解决如果是放在导音通常会让听众感觉不适。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旋律是有瑕疵的。大郎在旋律写作上比较洒脱,在处理上不拘一格,这 应该是他的特点。但一个好作品真的是要反复推敲的,记得罗大佑在谈到他的旋律创作的时候曾经说过他曾经为了一个旋律走向想了一个月(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啊,就是为了反复推敲下一个音高)。所以个人觉得大郎对于动机的提出,展开和解决的处理相对是草率了一些。故笔者对其之前的原创的评价基本上与英峰坤松一致(笔者属于没文化一类,所以对当马户或又鸟并不在意。呵呵,这就叫没文化真可怕,不要脸更可怕吧)。
以上对于旋律的表述也许不够通俗,其实要理解也不难。这么说吧,一首歌是不是成功,那就看它是不是表达了它想表达的意思。从旋律上来讲,如果不唱歌词,由乐队来演奏一遍旋律部分,把歌词部分的影响屏蔽掉,然后看效果。惊悚的音乐让你心惊肉跳了吗?抒情 的歌曲旋律足够优美打动你了吗?如果效果达到了,歌曲的审美就过关了。现在如果我们只放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旋律,作为听众,你觉得效果如何呢?
当然,对于作品的审美应该实事求是,这对作品或作者都是尊重,但对作者也应该有礼貌,坤松的表达和大郎的旋律一样,都略显草率了一些。
最近从国内的乐坛里看到3个不错的作品。个人认为词曲皆佳:
从《如果你要写风》体验什么叫清新
从《灯火中的中国》体验什么叫华美
从《人间星河》体验什么叫抒情
《罗刹海市》无疑是一个优秀作品,不俗的歌词因触动/迎合了人们的情绪碾压了平庸的旋律,这点由显其鲜明特点,大郎的唱功宝刀不老,更是给作品添加了姿色。
歌曲发行后,有些群体顿时高潮了,对立的两方纷纷用该曲映射对方,这也从侧面验证着该曲的成功。其实人类就是这样,从来看到的都是对方的问题,把对方看作马户和又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