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来源: 片片红叶 2014-01-30 19:31:3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901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片片红叶 ] 在 2014-01-30 19:32:0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回答: test片片红叶2014-01-30 19:29:39
 




《三春景》又名《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传统唱段。全曲由九对句子,每个下句均是多层次的长句。早年只作为《南阳关》的“帽儿”演唱后成独立唱段。刘派、骆派的传人均擅演。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它的腔调流畅,节奏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歌词:

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哪),减去了辉煌。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呀,(这个)铃儿听不见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梁。架上的金鸡不住的连声唱,千门开,万户放,这才惊动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点着行囊,出离了店房,够奔了前边的那一座村庄。渔翁出舱解开缆,拿起了篙,驾起了小航,飘飘摇摇晃里晃当,惊动了(哪)水中的那些鹭鸶对对的鸳鸯,是扑楞楞楞两翅儿忙啊,这才飞过了(那)扬子江。 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敲得响乒乓(啊),他(是)念佛烧香。农夫清晨早下地,拉过牛,套上犁,一到南洼去耕地,耕得是春种秋收冬藏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念书的学生走出了大门外,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蹬着福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惶,他是走进了这座书房。绣房的佳人要早起,我只见她面对着菱花,云飞两鬓,鬓上戴着鲜花,花枝招展(哪), 她(是)俏梳妆。 牧牛童儿不住地连声唱。(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下穿水裤,足下蹬着草鞋,腕挂藤鞭,倒骑着牛背,口横短笛,吹的是自在逍遥。吹出来的(这个)山歌儿是野调无腔,(这不)越过了小溪旁。

骆玉笙简介:

“骆派”京韵大鼓的创建者骆玉笙,艺名“小彩舞”,她1914年出生在江南,自己根本不知道确切的出生地点。她刚刚6个月就被送给江湖艺人骆彩武做养女,“小彩舞”这个艺名最初就是这样得来的。
骆玉笙从小就跟着养父母漂泊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从4岁起她就开始配合养父演出杂耍。常常是骆彩武在变魔术的时候,把骆玉笙变出来,让她给围观的人唱上一段二黄。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正是需要关心与呵护的时候,而骆玉笙却已经在为衣食奔波了,有了伤心的事没法对别人说,有了高兴的事还是没人听,她只好用唱戏来寄托自己的喜怒哀乐。后来她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总是无限感慨地说:“哎,我是唱着长大的。” 艰难的生活摔打出骆玉笙坚强的个性,奠定了她走向艺术高峰的基石。在上海的大世界,南京的夫子庙,汉口的大舞台.
1931年,17岁的骆玉笙正式演唱京韵大鼓,就这样,继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白凤鸣之后的又一位名家——骆玉笙,从此出现在中国的曲艺界,并且在后来独领风骚达半个多世纪。
《剑阁闻铃》是骆玉笙的成名作,也是骆派京韵大鼓的代表作。
她演唱的《剑阁闻铃》, 那低回婉转的腔调, 如泣如诉, 使人如醉如痴似的, 当唱到“我的妃子呀……”,那份真挚深厚之感情, 一下子爆发出来, 令人回肠荡气。
浓郁的抒情色彩使《剑阁闻铃》明显地不同于其他流派。在骆玉笙之前的京韵大鼓,特别是刘派的曲目,大多以敷演故事为主,而《剑阁闻铃》却以抒情为主,用哀婉凄凉的曲调,极力渲染秋风秋雨中行宫的萧条寂寞,骆玉笙基于对唱词的反复品味,运用娴熟的演唱技巧,细腻勾画出唐明皇抚今追昔,悔、愧、怨、恨交织的复杂心情。使人听后如饮醇醪,不觉醉入其中,堪称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