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

本帖于 2013-04-15 18:16:48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uanyuan88 编辑
回答: 回复:Sissel - Going Home万家述评2013-04-15 14:27:01

 



事实是 Dvořák在美期间,受当地印安人的音乐启发,产生灵感,创作了第九交响乐New World Symphony。

之后由他的这位名叫William Arms Fisher的美国音乐家学生,取其第二乐章的主题,改编成Going home,

最初为一首合唱曲。

和您万先生的理解正好倒过来?

给您参考。


 

 

朗费罗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同情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痛苦遭遇。《海华沙之歌》为他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关于美洲印第安民族的英雄史诗。诗人以印第安人传说为素材,精心创作了这部长诗。在宏大的史诗里,他描绘了印第安人领袖海华沙一生克敌制胜的种种英雄业绩,塑造出印第安人的民族英雄海华沙的光辉形象。

最终,歌剧《海华沙》并未作成。但其中的一些创作初稿后来就用在了《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中。1893年5月24日,这部交响曲创作成功。这部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到美国后写下的第一部作品。本来,作者并没有给交响曲加标题,但在公演前不久,琴妮•瑟勃夫人建议加上“新大陆”的标题,并得到了德沃夏克的同意。从此以后,这部名为《自新大陆》的交响曲便名扬四海。1893年12月16日,在安东•塞德尔指挥下,由纽约爱乐乐团首演于卡内基音乐厅。这部交响曲在美国首演时,可谓轰动一时。美国的报纸甚至把它称作“美国的交响曲”。但是,德沃夏克断然反对这种说法,并强调指出:他在国外创作的音乐作品首先是捷克音乐。他在首演的前四天曾对采访者说:“我没有使用过任何一个黑人或印第安人的旋律,我只是在作品中写了体现印第安音乐特色的自己的主题,我用现代节奏、和声、对位和乐队音色的一切手段来发展它们。”

《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被称为“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其中的音乐形象同《海华沙之歌》中的第二十章“饥荒”有联系,描述的是海华沙的妻子敏妮海哈在饥饿与瘟疫的双重威胁中死去,奄奄一息,与思念中的远方丈夫诀别时的痛苦心情。那种动人的感情强烈震撼了作曲家,他将自己的感受全部注入到作品里,因此从他笔端流出的旋律极其感人。这段旋律的歌唱性很强,又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故乡的情绪,因而引发了许多人在情感上的共鸣。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整部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并将它誉为“德沃夏克最受欢迎的交响曲”、“欧洲十大交响曲之一”和“捷克第一交响曲”。这部交响曲似乎成了德沃夏克的代名词。

这一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感人至深,很快便被作曲家们纷纷改编为思念故乡的歌曲。其中流传最广、最为优秀的,是德沃夏克的一位学生,美国音乐家费西尔改编的《Going home》的合唱曲,并被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中文填词是我国早期的音乐人李抱忱(1907-1979,生于河北,北京—美国—台湾)和他在燕京大学时的同学郑萍因(郑骞,生于辽宁,古典诗词研究学者,1906-1991),歌名被译为《念故乡》。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