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math01 阿·热先生在《可怕的对称》从数学上讲,一个群只不过是可以通过乘法联系到一起的一组变换。我们首先对一堆以某种方
[原创]非阿贝尔正交群SO(10)之物理学方法论
<br/>谨以此献给2005世界物理年,希望有缘知音广为传播,它的力量足以撼动整座物理学大厦,尤其是基础理论方面,但愿人类理性悲剧不要再延续下去了。<br>
非阿贝尔正交群SO(10)之物理学方法论<br>
——关于东方哲学精髓与西方物理学的初步和谐<br>
王贤文<br>
关键词:方法论 直觉与逻辑 抽象思维 群论 整体观和一分为二 <br>
作用量 对称与反对称 确定与不确定 复共轭<br>
< br>
内容摘要:本文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去把握物理实在的认识论,用东方哲学精髓——整体观和一分为二的方法去思维。通过群论把物理实在的结构不变性——作用量与物理实在的结构变易性——广义协变性(连续对称性)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对称与反对称、确定与不确定、定域与非定域等性质相反的现象或概念通过群论的复共轭得到和谐。笛卡尔批评伽利略没有从终极原因去思考是完全正确的,对自然的认识不仅仅是寻求数学表述而已,它必须与物理解释达成和谐的一致,敏锐的直觉与实证的逻辑同等重要,它们都是认识抽象自然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br>
< br>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纷繁杂现,真有点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局面。物理学家们竭尽殚智,编织着自己的大统一梦,力图使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自洽相容。在看似繁荣的表象下,却是取舍不一的各自为阵。要想预见物理学的未来,正确的方法无疑是研究它的历史和现状。众所周知,经典物理尽管在许多世纪里,以决定性的方式使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得到非常精确的图像,但它仍有许多神秘之处。量子物理以既确定(薛定谔方程)又不确定(海森伯不确定关系式)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似是而非的图像,其神秘性就更不有说了。如果这些神秘性得不到澄清,要实现大统一梦想谈何容易!<br>
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进程中,以直觉思维为主的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论和笛卡尔的方法论在历史上起到过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深入发展,譬如笛卡尔关于宇宙的漩涡说的直觉就不可靠。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亚里士多德公理演绎法,经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数学系统化,再经过伽利略从物理方面进行变革,以经验及实验为基础,废除物理解释,追求数学描述的物理科学方法论终于形成。这种认识哲学和科学方法不仅成为牛顿伟绩的开端,而且渐进成为根深蒂固的物理学探索基础,至今长盛不衰枝繁叶茂。由于它的战绩辉煌,没有人对它置疑,即使二十世纪初期,薛定谔或玻尔等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科学家也只是隐隐觉得有必要向东方古老哲学吸取营养而已。其实,物理学中种种神秘性,就是放弃物理解释的认知哲学造成的后遗症。从亚里士多德引入不可定义概念到牛顿的超距作用,从十九世纪的光以太到二十世纪的波粒二象性,从质能转换、弯曲时空到概率幅度、量子线性叠加,种种概念模糊不清似是而非,几乎完全依靠个人的直觉思维去领悟。对二十世纪物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是以假设为前提的,从普郎克辐射到光速不变原理,从德布罗意波到薛定谔的波函数及玻恩的概率波莫不如此。另外对称性假设已经成为各种守恒定律的基础,作为其结果,应该存在大量守恒律。然而实验表明所有这些守恒几乎都受到破坏,说明物理假设本身也许存在着严重问题,而这些假设依靠的是直观感觉,也就是直觉思维的体悟,所以整个物理学虽然只是追求数学表述,但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和假设却始终伴随着它,提供着似是而非的物理解释。基于上述讨论,伽利略的物理学方法论似乎有必要进行变革。笛卡尔的认知哲学是极其敏锐的直觉和对结果的演绎,但他更偏重于直觉,因为他说直觉比演绎更可靠。伽利略的认知哲学是经验及以实验为基础的逻辑演绎,经验从本质上讲已经包括直觉思维,事实上成为物理解释的基础。所以伽利略虽然口口声声要放弃物理解释,但始终要依靠包含直觉思维的经验做为其方法论的基础。通过对笛卡尔和伽利略认知哲学的比较,一种兼顾两者的物理学折衷方法论必然就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既需要敏锐可靠的直觉思维,又需要实证演绎的逻辑思维;既要追求数学表述,又要探寻物理解释。这种直觉与逻辑、经验与实证并重的认知哲学我把它叫做一分来二的既对称又反对称复共轭思维方法,它实质源于古老的东方哲学,它是华厦先辈们仰观俯察,探索自然的智慧结晶。这种既古老又新奇的哲学认知方法也许会为物理学带来又一个春天,正如普里高津所言,人类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正处于一种新理性的开端。在这种新理性中,科学不再等于确定性,概率不再等于无知。<br>
首先我们对直觉与逻辑思维做简单物理解释,人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有直觉和逻辑两种,我们认识自然既要依靠直觉思维的内省体悟,又要依赖逻辑思维的外在实证。譬如你看见一个装有东西的大包裹,凭直觉也许你会觉得它很重,这时你用手去提,却轻轻就提起了,原来里面装的是棉花。直觉思维主要通过眼睛、耳朵、鼻子三大人体器官直接感知周围的事物,融汇于大脑而产生的。眼睛的视网膜与光波的振动密切相关,耳朵的耳膜与声波(气体分子)的振动密切相关,鼻子的鼻膜也与分子的振动相关,它使我们产生颜色、声音、气味的感觉。所以直觉思维的本质起源于波动、振动或者广义运动,它是运动量产生的直接结果,它不仅与光子固有动量守恒定律相关,而且也是我们理解时间概念的首要因素,譬如我们可以凭直觉感知时间的变化--白天夜晚往复循环变化以及白天比夜晚的温度稍高从而觉得稍冷一些,所以直觉思维与动量、时间是一脉相承的。逻辑思维主要是通过手和脚两大人体器官与外部世界间接交流,融汇于大脑而产生的。手拿东西,可以感知物体的轻重(重量)大小(体积)。脚踏实地健步行走,可以感知道路的高低坎坷,路程的远近(距离长短)。在物理学中,力的概念一至相当神秘,虽然今天物理学家们把力的起源理解为由于一个粒子的量子交换结果,但事实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力是使宏观物体产生非固有运动--位移的运动量,它直接与人的手和脚相关,譬如一个身体强壮的人,可以挑起重达百公斤的砖石健步如飞,双手维持稳定性,双脚位置不断移动,我们就说他的力大得很。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重量是空间坐标定位的结果,地球表面的引力常数是有前提条件的,即物体与地心的距离是一样的(地表是标准球面),重量从根本上讲是位置量。所以逻辑思维虽然是手和脚与外部世界交流的结果,但它本质起源于空间位置(体积、重量的大小)--静止量。它不仅与物体固有质量守恒定律相关,而且也是我们理解空间概念的首要因素。所以逻辑思维与质量、空间是一脉相承的。直觉与逻辑两种思维的性质相反,但地位平等,二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人类的认识论基础。只有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人们才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各种自然现象。<br>
直觉思维与动量、时间是一脉相承的,逻辑思维与质量、空间是一脉相承的。对于直觉与逻辑、动量与质量、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呢?怎样才能把它们自洽的纳入一个系统(宇宙),为我们理解呢?阿·热先生在《可怕的对称》一书中的洞察是十分深刻而睿智的,他谈到“在上一世纪(指十九世纪)临近结束的时候,许多物理学家感到描述物理的数学越来越复杂。其实,物理学中所用到的数学不是越来越复杂,而是越来越抽象。上帝的思维似乎是抽象的,但并不复杂,而且他看来也喜欢群论,物理学的最后一个目标就是要决定自然选择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群”。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都是抽象的,它们都是抽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以抽象的思维来理解我们的宇宙,宇宙就是一个群,而且事实上正如许多物理学家们所料想的一样就是群SO(10)。从数学上讲,一个群只不过是可以通过乘法联系到一起的一组变换。我们首先对一堆以某种方式联系的对象作明确规定(定义),对象也就是群的成员,即“元素”。这些元素按照变换规则组合起来,此规则必须具有三个性质:A、封闭性,如果两个元素按照变换规则组合起来,它必是生成群中的另一个元素。B、恒等性,必然有一个元素(称为单位元或单位变换),它使任何与之组合的变换都保持不变。C、反演性,每个变换具有一个逆变换,它消除了原变换中一个元素上的作用。群论的精髓在于我们可以把两个表示(概念、定义),通过规定的组合规则胶合到一起从而得到其它表示,从十维定义出发,把两个定义胶合在一起,其群表示为:10○×10=1○+54○+45。<br>
在这里我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以便对群的概念做简单而全面的理解,譬如一对新婚夫妇,其实就是把女和男两个性别(质)相反的人(概念或定义),通过婚姻法及社会习惯、道德舆论(组合规则)胶合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小家庭(群),其群表示<br>
就是: 女○×男=家庭背景○+有夫之妇○+有妇之夫<br>
或者: 女○×男=有女有男○+女·(女中有男)○+男·(男中有女)<br>
女或男的定义就是纯粹而抽象的,女就是女,男就是男,其定义是具有绝对意义,用物理语言讲就是具有物理实在的结构不变性——作用量的不变性。有夫之妇或者有妇之夫的概念就只具有相对意义,用物理语言讲就是具有物理实在的结构变易性——广义协变性(连续对称性),婚姻是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作用前的女人在两性交往上是纯粹自由的,作用后的有夫之妇虽然从本质上讲还是一个女人,但是在两性交往上就要受到组合规则——婚姻法及社会道德的约束,丈夫的身影始终伴随着她,即使性观念相当开放而风流成性的有夫之妇,在潜意识下,也会对异性交往有所顾忌。作用前的男人,在两性交往上也是纯粹自由的,作用后的有妇之夫,虽然从本质上讲还是一个男人,但是在两性交往上就要受到组合规则——婚姻法及社会道德的约束,妻子的身影始终伴随着她,即使性观念相当开放爱拈花惹草的有妇之夫,在潜意识下,也会对异性交往有所顾忌。群的封闭性在这里体现为家庭背景、有夫之妇、有妇之夫虽然都是群(小家庭)的基本独立态,但每一个都是由两个元素按照变换规则组合在一起的结果,也就是它们实质都是二合一的结果。小家庭做为一个群(一个整体),它也是由女和男两个元素胶合而成的。群的恒等性在这里体现为家庭背景就是单位变换,可理解小夫妻的家庭生活、工作等环境,它为夫妻生活提供表演节目的舞台,它既可以与有夫之妇组合在一起,也可以与有妇之夫组合在一起,而且不改变有夫之妇或者有妇之夫的性质,所以单位变换也叫不变变换。群的反演性在这里体现为有夫之妇与有妇之夫互为逆变换,有夫之妇消除了原变换中男人的作用,男人只不过是有夫之妇的影子而已。有妇之夫消除了原变换中女人的作用,女人只不过是有妇之夫的影子而已。<br>
在这个小家庭(群)中,有几点我们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第一、一个小家庭有什么样的表示(基本独立态)完全是由群结构决定的,即女、男的概念(定义表示)以及婚姻法及社会道德准则(组合规则)所决定的,譬如有夫之妇就是根据婚姻法规定及社会道德准则,一个女人只要结了婚,就只有与其丈夫过性生活的权利和义务,她是不能随便与别的男人过性生活的,她是一个有丈夫的妇女了。用数学语言讲就是一个群可以有什么样的表示完全是由群结构决定的。例如,SO(10)=10○×10=1○+54○+45,它有一个基本独立态为54维和一个基本独立态为45维的表示,但没有44维的表示。要异想天开的构造出SO(10)的一个44维表示并不是数学家或物理学家所能胜任的,也就是它必须符合严格的逻辑规则。第二、小家庭共有三类基本独立态:家庭背景、有夫之妇、有妇之夫,三类基本独立态共同构成完整的一个群(整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有其一必有其三的关系。虽然家庭背景做为不变变换,使我们总可以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来对待一个群[如SO(10)=55+45],即家庭由男和女组成。但是单位变换也是极为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它为有夫之妇和有妇之夫提供表演家庭节目的舞台,比如在一个成功男人的家庭生活中,家庭背景既为妻子操持家务、尊重并支持丈夫的事业提供舞台,又为丈夫事业发展、尊重并体贴妻子操持家务的辛劳提供舞台。第三、群作用前的女与男或者群作用后的有夫之妇与有妇之夫的概念性质是相反的,即女与男的性别相反。作用后的有夫之妇(妻子)与有妇之夫(丈夫)的概念性质不仅相反,而且互为逆变换。家庭背景、有夫之妇、有妇之夫三类基本独立态虽然共同加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群,但是它们的加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加法。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女人加另一个女人就可以等于两个女人,两个男人加三个男人就可以等于五个男人,在这里之所以可以直接叠加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概念定义(性质或本质)是相同的,它们的结果是确定性的。群加法的元素(基本独立态)之间的概念定义(性质或本质)是不同的或相反的,它们是不能按一般意义上的加法相加的,只能处于复共轭状态。它们相加的结果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确定性是指小家庭不管如何变化,只要它是一个完整的家庭,都只能由女人和男人共同组成。其不确定性是指这一对家庭夫妇可以传承后代,其发展生育有无穷多的可能性组合,假若他们生育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那么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女)人加一个(男)人就等于五个人。<br>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应该对群论比较了解了,现在我们从物理学方面作一些简单探讨。从十维定义出发,在微观上我们可以定义玻色子和费米子的概念及群组合变化规则,宇宙微观粒子场的群表示为:SO(10)=10○×10= 1 ○+ 54 ○+ 45<br>
或者: 玻色子○×费米子=背景场 ○+ 玻色子场 ○+ 费米子场<br>=本底无源辐射场 ○+ 有源玻色子场 ○+ 有源费米子场<br>
=非定域场 ○+ 定域场 ○+ 定域场<br>
=以太场 ○+ 光子场 ○+ 物质场<br>
狄拉克表示和群表示结合=∣0>∣0>○+∣0>∣1>﹢∣1>∣0>○+∣0>∣1>﹣∣1>∣0><br>
在二十世纪物理学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宇宙大爆炸膨胀模型,其三大理论证据之一就是宇宙本底无源辐射(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遗迹,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为在1964年发现本底辐射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大爆炸膨胀是一个物理假设,其推论之一就是应该有爆炸的遗迹存在,但是遗迹的分布均匀性却存在着膨胀过程问题上的逻辑矛盾,爱伦·古斯又弄出个“超级”暴胀理论。物理学似乎始终走不出弗·卡约里先生在物理学史中谈到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这种现象实质是由旧理性的伽利略方法论所造成的。群论可以完全抛弃物理假设,从抽象的直觉-逻辑思维,从定义及组合规则出发符合逻辑的推导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十九世纪的以太场在这里就获得了新生。对二十世纪物理学产生巨大影响的著名物理实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物理内涵就有必要重新探讨了,由于那时还没有发现背景场,所以它只能证明光速(光子场)与物体运动速度(物质场)的非叠加性而已,从上面的群表示中可以看出以太场、光子场、物质场之间都具有非叠加性,它们本质上处于平等的复共轭地位,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假设就可以从群表示中逻辑的推出。由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直接否认以太场的存在问题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记得群的单位变换使任何与之组合的变换都保持不变。关于定域与非定域的问题也是令物理学家们颇为头痛的,事实上定域意味着确定性,非定域意味着不确定性。在小家庭的群表示讨论中,已经说明它既是确定的又是非确定的,所以对于宇宙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它既是定域的又是非定域的,关于证明绝对定域或绝对非定域的物理讨论及实验已经完全没有必要搞下去了。<br>
微观粒子的波函数具有对称性和反对称性,它是置换对称的结果,玻色子的波函数具有对称性,费米子的波函数具有反对称性,我们可以把这种定义加入其群组合变化规则,则群表示就为: <br>
对称○×反对称=既对称又反对称○+ 对称为主(反对称为辅)○+ 反对称为主(对称为辅)<br>
物理学家们冥思苦想的超对称,即把玻色子和费米子联系在一起的对称,实质上只要把其定义加入群组合变化规则就轻意办到了,它就是既对称又反对称。我们的宇宙本身就处于这样一个既对称又反对称的大背景中,大自然的基本对称事实上就是既对称又反对称。阿·热先生谈到的困扰终极设计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对称与多样性问题通过群变换的既对称又反对称复共轭就轻意解决了,所谓酒瓶的智慧——自发对称破缺是根本不合乎逻辑规则的,它只具有统计学上的概率意义。<br>
我们知道超弦理论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的物理学界是相当流行的,但始终存在着种种数理逻辑上问题,其实从群SO(10)去构造是相当简单的。我们定义两种性质相反的弦,比如开弦和闭弦,在给定群组合变化规则后,其弦振动群就可以简单的表示为:<br>
SO(10)=10○×10= 1 ○+ 54 ○+ 45<br>
开弦○×闭弦=亦开亦闭弦○+开弦(有闭弦的影子)○+ 闭弦(有开弦的影子)<br>=背景弦振动○+玻色子弦振动○+费米子弦振动<br>
这样一来,我们整个宇宙的基本弦振动模式就只有三种,也就是只有三种弦的基本独立态。<br>
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波粒二象性可以说一直困扰着物理学界,爱因斯坦与玻尔的长期争论从本质上说应该源于此。其实从群SO(10)去构造也是相当简单的。我们定义两种性质相反的物理实在,比如波动性和粒子性,在给定群组合变化规则后,其群就可以简单的表示为:SO(10)=10○×10= 1 ○+ 54 ○+ 45<br>
波动性○×粒子性=波动性·粒子性○+波动性为主·粒子性为辅○+粒子性为主·波动性为辅<br>
=电矢量·磁矢量○+ 光子[电矢量为主磁矢量为辅] ○+质子[位置量(质量)为主角动量为辅]<br>
=动量分量·位置分量○+动量分量为主·位置分量为辅○+位置分量为主·动量分量为辅<br>
=3K辐射○+有源辐射○+物质波<br>
=背景○+玻色子○+费米子<br>
我们知道微观粒子具有离散性特征,它实质就是指独立性。在普朗克假设中,能量振子就是这样的,它具有非连续、分立的“量子化”特征。通过上面的群表示,普朗克基本作用能量子实质就是3K辐射,其频率与3K辐射玻色子的电矢量等价,其普朗克常数h与3K辐射玻色子的磁矢量等价,同时普朗克常数h也与接近于绝对零度的背景低温等价。在量子力学中占有相当地位的海森伯不确定关系式完全可以通过上面的群变换逻辑的推导出来,不确定性必然是大于或等于群表示中的基本独立态——背景辐射玻色子的动量座标分量与位置座标分量的乘积。可以说令物理学家们困惑不已的波粒二象性通过上面简单的群变换表现得一清二楚。<br>
现在我们从宏观角度用群论作一点简单讨论。在我们身边存在一个令天文学家们十分头痛的问题,在太阳系的系统内,太阳本身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7%,角动量只占0.73%;而其他九大行星及所有的卫星、慧星流星群等总共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3%,但它们的角动量却占99.27%。这个奇特的现象,天文学上称为太阳系角动量异常分布问题,各种学说对这种异常分布的原因束手无策。其实用群SO(10)去构造是相当简单的,我们把太阳系一分为二,给予角动量与质量以相反的定义,事实上在物理学中角动量和质量的量纲也是不同的,在给定群组合变化规则后,其群就可以简单的表示为:<br>
SO(10)=10○×10= 1○+54○+45=太阳系背景○+行星等星体○+太阳本身<br>
角动量○×质量=角动量·质量○+角动量为主·质量为辅○+质量为主·角动量为辅<br>
通过群表示,我们可以轻意的理解所谓的异常分布问题,事实上只是正常分布而已。<br>
关于用东方的哲学精髓一分为二的直觉-逻辑思维和群论去理解物理学,就简单的谈到这里。在这里需要指出量子的概率起源、物质波及夸克的构造、微观粒子家庭三代、四种力的统一、精神与物质及时间与空间等深刻的物理学基本问题,也只有通过新的理性思维方法才能得到完美的解决,不客气的说我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物理学终极理论——非阿贝尔正交群SO(10)的构造,它不仅赋予宇宙以明确的数学表述,而且还赋予宇宙以清楚的物理解释。笛卡尔批评伽利略没有从终极原因去思考是完全正确的,对自然的认识不仅仅是寻求数学表述而已,它必须与物理解释达成和谐的一致,敏锐的直觉与实证的逻辑同等重要,它们都是认识抽象自然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这种新的理性思维方法不仅可以对整个物理学,甚至对整个数学或哲学予以重构。数学中排中律、悖论、完备性及相容性的根本解决有赖于此,哲学上西方先民追求的逻各斯、东方先辈探寻的儒释道皆可纳入其中。虽然说是重构,其实正如弗·卡约里先生在《物理学史》结尾时所言,只不过是对古老和谐的上溯而已,它事实上凝聚着无数东西方先辈们的共同智慧。<br>
最后做一点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四川荣县的农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从学校出来后,大部分时间在成都务工,做过洗衣工、保安、售货员、部门经理、炒股者、皮鞋匠。怀着对自然的好奇与敬畏之情,务工之余就喜欢看书,对文史哲数理化都有所涉猎,是成都市各大新华书店的常客。崇尚事事洞明皆真理,坚信大道理小道理是一个道理,万事万物皆殊途同归。最近几年我对物理学达到疯狂的地步,完全沉谜其中不能自拔,几乎没有工作,自我生存还依靠妻子,对父母、妻女我深感愧疚。今年4月19日是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00周年纪念日,在此前夕我发表几篇关于非阿贝尔正交群SO(10)的论文,以对我这几年来的疯狂告一总结。虽然有温总理关注穷人——农民的经济学大背景,但不可能出现物理学家或正宗物理学工作者去关注一个农民的物理学。在他们眼中,民间所谓的科学探索都是二三流科普书籍论文惹的祸,严谨高尚的科学是他们的专利,何况我还是一个处于民间探索最下层的农民。希望借此认识一些真诚的朋友,我的联系电话:08136901630、13881914727,电子信箱:WANGXINGWEN66@163.COM,同时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农民还是务农、打工好,何必去做白日梦呢?我十分感谢后面参考书目的作者们,是他们给予我心灵一次美妙的旅行。尤其是阿·热先生、罗杰·彭罗斯先生、M·克莱因先生、弗·卡约里先生,对于他们博学及敏锐而深刻的洞察,我佩服之至。时至清明,饮水思源,根是不能忘记的,在此略表对先辈们的缅怀之情。华厦民族之所以成为四大古文明中没有断层的文明,之所以自称为龙的传人,很可能与上叠纪地球的主人相关。近几年疫情不断、地震海啸频繁,人类也许应该自爱一些,狂傲、偏见、自以为是也许已不合时宜。高低贵贱原本一家,宽容博爱才真高尚。<br>
< br>
参考书目:<br>
《可怕的对称》[美]阿·热著 荀坤、劳玉军译 湖南科技出版社<br>
《皇帝新脑》[英]罗杰·彭罗斯著 许明贤、吴忠超译 湖南科技出版社<br>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美]M•克莱因著 李宏魁译 湖南科技出版社<br>
《无之书》约翰·巴罗著 何妙福 傅承启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br>
《大学物理教程》程国均编著 科学出版社<br>
《物理学史教程》李艳平、申先甲主编 科学出版社<br>
《物理学史》[美]弗·卡约里著 戴念祖译 范岱年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br>
《数学史》[英]斯科特 著 侯德润 张兰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br>
《物理学--基本概念及其方方面面的关系》[美]阿·特霍布森著 秦克诚、刘培森、周国荣译 科学出版社<br>
《原子核物理学》[美] 原子核物理学专门小组等 科学出版社<br>
《引力、宇宙学和宇宙线物理学》[美]引力、宇宙学和宇宙线物理学专门小组等科学出版社<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