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math01 ,一个物理体系的固有能量(角动量)不变,但其可测态矢量却是可以控制的有规律的变化

来源: 2011-10-01 07:45:3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1/2自旋运动必然会伴随物质波,由于质点沿垂直两方向同频率同振幅的简谐振动合成的运动轨迹是完美的圆,它就具有了封闭定域性,事实上它是完美的球体。数学中著名的庞加莱猜想一一三维空间的“球体”表面的“简单连接”就这样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也就是只有质点沿垂直两方向做同频率同振幅的简谐振动,才能形成封闭定域的完美球面波,球面的简单连接才能真正实现。这种物质波能体现量子神秘吗?它能宏观展现吗?其实在现有物理学框架内完全能做到这一点,谜底在迈克尔逊干涉原理。我们知道迈克尔逊一一莫雷实验在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为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假设提供了牢固的实验基础。我在《非阿贝尔正交群SO〔10〕之方法论》中已经谈到,迈克尔逊一一莫雷实验的确可以为光速不变假设提供实验基础,但它决不能否定光以太的存在,光以太事实上就是宇宙无源本底辐射,它是有源辐射的基础,也是时空的画布。现在我们探讨隐藏在迈克尔逊一一莫雷实验中更为深刻的物理本质,它就是被埋没﹙“迈莫”﹚了的物质波原理所在。迈克尔逊干涉与杨氏双缝干涉有着很大的区别,杨氏双缝干涉是由分波阵面分割法形成的非正交非定域的静态干涉,其相消干涉与相长干涉所形成的明暗条纹一清二楚径渭分明(在这里我希望物理学家们做一个类似杨氏双缝的正交干涉实验,即相干光束呈90度垂直,从理论上讲只要其光场时间相干性△φ=π,其干涉结果就不会出现明暗条纹)。迈克尔逊干涉是由分振幅分割法形成的正交定域的动态干涉(设有可移动反射镜),当来回平滑移动反射镜时,光程差可以始终在λ/2→λ→λ/2之间做周期性往复变化。其变化距离为±λ/2,其干涉因光场时间相干性△φ=π,从而抹平干涉条纹空间分布的差异(能量均分的真正物理本质所在),检测器所测光强的周期性平滑起伏运行变化特征清晰呈现。它与1/2自旋的“神秘”的态矢量变化规律如出一辙,1/2自旋的态矢量变化周期:负→正→负(0→360→0),迈克尔逊动态干涉光程差变化周期:λ/2→λ→λ/2(相消干涉→相长干涉→相消干涉),检测器所测光强变化周期:最小→最大→最小。检测器与量子态平方模等价,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物理体系(电子、质子),不同的动量幅度与不同的可测态矢量(光强大小)等价。这事实上就是罗杰·彭罗斯先生所说的每个粒子一下通过两条缝隙并且和自身干涉,不同“选择可能性”必须一直共存﹙相消与相长干涉所形成的﹚,并且用奇怪的复数权重加在一起的微观物理事实的宏观体现。罗杰·彭罗斯先生谈道的受薛定谔方程制约的决定性幺正演化U过程,与测量问题引起的非决定性态矢量减缩(波函数坍缩)R过程在这里并行不悖。量子概率起源于一分为二的正交性也一清二楚,希尔伯特量子空间正交性的物理本源就在于此,在这里所展现的主要是希尔伯特量子的动量空间正交性。波函数事实上既是几率波也是真实的波,几率或者说相位因子的物理本源就是一分为二的正交性所赋予的。1/2自旋的波函数演化过程就是1/2自旋态矢量的演化过程,其分振动的光程差实质就是相位差,相位差的变化规律是1/2自旋态矢量演化的物理行为基础。1/2自旋的动力学原理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凭直觉我认为它对人类的能源危机解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个物理体系的固有能量(角动量)不变,但其可测态矢量却是可以控制的有规律的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态矢量的变化改变当今普遍的刚性运动模式,譬如可以构造类似迈克尔逊光干涉的发动机。能源消耗的不可循环利用观念就这样被改变了,永动机虽然不可能真正实现(质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永动机),但也可以接近于它,能源危机解决有了真正的希望,人类的星际旅行梦想有了实现的理论基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