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此时大量的企业聚集到不生产的状态。这恰好就是经济危机的状态

来源: 2011-09-14 15:54:3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6c39601017ye1.html?tj=1

经济学史上伟大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总结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的所有成果之后,于20世纪初终于将微观经济学的大厦建立完毕。马歇尔将企业(黑箱)之间的竞争类比于微观世界的原子竞争,他甚至几乎发现了将所有微观个体加总后的宏观经济规律——“玻尔兹曼分布”(当然这只对了一半)。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尽管马歇尔已非常清楚完全竞争市场的结构特征,但却并没有能够将微观的完全竞争个体加总之后的宏观经济行为正确的推导出来。他错误的认为此时完全竞争宏观经济体服从“玻尔兹曼分布”。当然,马歇尔失败的原因是,建立完全竞争市场宏观规律的理论——“玻色-爱因斯坦分布”还没有被建立起来。

而“玻色-爱因斯坦分布”在1925年建立之后的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居然爆发了。这次经济危机使得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彻底的偏离了正轨,即凯恩斯将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引向了一个歧途。凯恩斯几乎彻底的抛弃了他的老师马歇尔所建立牢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尽管凯恩斯对治理经济危机的疗方是正确的,但是那只是对于危机之后的非平衡态合适,对于平衡的经济系统是不再适用的。所以凯恩斯主义造成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涨。

费里德曼和卢卡斯20世纪70年代关于自由主义的革命,终于使得世界经济向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自由市场的确没有问题,金融衍生品也不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等到需要时金融衍生品又会恢复,毕竟高风险高收益。

2010年9月份在美国的《Physical Review E》发表了一篇经济学论文《Competitive market for multiple firms and economic crisis》。这篇论文重走了马歇尔当年的路线,主要是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公理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利用微观经济学推导出宏观经济规律。

有意思的是,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来说,在微观经济的情形时是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这时的效率是最高的;但是一旦将众多的微观个体加总而过渡到宏观经济的景象时,就出现问题了。对于完全竞争的宏观经济体,这时的市场效率是最高效的,但是却并不稳定。

具体结论是:一旦一个完全竞争的宏观经济体趋于充分就业,此时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根本的原因是,尽管完全竞争的经济个体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由所有这些完全竞争经济个体所组成的宏观经济体将服从一种称之为“玻色-爱因斯坦分布”的规律,并且“玻色-爱因斯坦分布”会导致一种奇异的现象:“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此时大量的企业聚集到不生产的状态。这恰好就是经济危机的状态。

在现实社会中,金融市场是最有效率的一种市场,它也是最有可能接近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这是期权定价预测如此精确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危机总是始于金融市场崩盘的原因所在。以前的经济学家总是为世界上没有出现完全竞争市场而感到遗憾,其实他们并不用遗憾了,因为在每次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他们都看到过完全竞争市场——那就是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的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