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ndk 非相对论的情况下,描述粒子波动的Schrodinger Eq.在Planck常数h趋于0的时候,可以近似成为经典

先说“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如何近似成为经典力学”
首先,量子力学有三种量子化方案:波动力学,矩阵力学和路径积分。
对于波动力学,非相对论的情况下,描述粒子波动的Schrodinger Eq.在Planck常数h趋于0的时候,可以近似成为经典力学中的哈密顿-雅克比方程,即为S方程的零级近似。相对论的情况,描述粒子波动的Dirac方程可以先在低速下近似成为S方程,然后再近似成哈密顿-雅克比方程,就回到经典力学。

对于矩阵力学的情况,当h趋于0的时候,所有力学量都显得是对易的了,即回到经典力学中力学量都可以同时确定的情况。

对于路径积分,h趋于0的时候,路径的几率分布给出唯一的路径方程,既是粒子经典运动轨迹。

LZ的问题最好是用路径积分,原则上说这种方法可以直接给出粒子的各个运动轨迹的几率分布,在取经典极限即可得到所要的x=vt的那条路径。

最后说一点,自由粒子波函数就是LZ写的那种形式,归一化不是问题,这种波函数可以采用“箱归一化”的办法,归一化成为δ函数,随便找一本介绍量子力学的教材都会说明这一点~


17楼

原来我6楼的想法是比2楼的想法还菜得多的想法.
昨晚解了一下势场为0的量子力学方程。
初步得到如下结论:
(1)势场为0的通解是:

ψ(x,t)=[A₁e^(ipx/h)+A₂e^(-ipx/h)]e^(-iEt/h)
比Ae^[-i/h(Et-px)]要复杂些.

(2)自由粒子的能量与动量确是可以连续取值的.

(3)所有势场与时间无关的量子力学方程都是定态方程,想得到一个与时间有关的几率分布,在任何时候都是徒劳!

(4)一个完全自由的不考虑结构的质点,无论它的能量多大,也只能是满空间分布!

(5)为什么宏上看不到这样的自由粒子呢?个人认为宏观上没有完全自由而又不用考虑结构的粒子.

敬请批评指正.


18楼

所有势场与时间无关的量子力学方程都是定态方程,想得到一个与时间有关的几率分布,在任何时候都是徒劳!   
------------------------------------------- 
我又犯胡涂了!理想地说,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与氢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差不多.太阳的引力场理想地说是定态的.理想地说量子力学方程对于这个系统仍成立.从这个角度来看,地球在太阳附近某个位置出现的几率与时间无关?这太可笑了!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19楼

既然在宏观下方程仍成立。那么在势场与时间无关时,方程必然是定态的,也就是说,由方程得出的粒子的几率分布必然是个与时间无关的函数。一方面宏观粒子的分布与时间有关,另一方面由方程的定态又得出粒子的分布与时间无关。这种矛盾,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或者说,有什么桥梁使得与时间分布无关的粒子,当延申到宏观时,又与时间有关了呢?  
 
教材官科这样说:表征宏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方程都必须是非定态的!(真是不看书不学习不行!看看书才发现这个问题原来......) 

但我这民科头脑还是转不过弯来:理想地说.太阳的引力场是定态的呀! 有什么理由认为宏观运动总是非定态的呢?

越来越湖涂了!


220.248.62.*

20楼

所有势场与时间无关的量子力学方程都是定态方程,想得到一个与时间有关的几率分布,在任何时候都是徒劳!    
-------------------------------------------  
我又犯胡涂了!理想地说,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与氢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差不多.太阳的引力场理想地说是定态的.理想地说量子力学方程对于这个系统仍成立.从这个角度来看,地球在太阳附近某个位置出现的几率与时间无关?这太可笑了!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  
1)量子力学对氢原子的处理结果,空间几率分布与r有关,当h趋于零时分布趋于狄拉克函数,并且其中心r满足一定的方程(由能级决定),这一方程就是退化后的经典轨道方程。
2)粒子在空间的运动情况,需要给出初始条件,如果采用半经典处理,这一初始条件必须是(1)在t=0时局域于某点附近的波包(粒子性),(2)要给出此时动量的平均值,因此平面波是无法作为初始条件的。
3)由于存在外场,一般而言坐标和动量不再是守恒量--不同时刻位置和动量的平均值并不相同,在t1时刻位置和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r1和p1,t2时刻为r2和p2,在经典近似下可以认为粒子在t1到t2的间隔中从r1运动到r2,这样结合1)中给出的轨道就给出了经典描述。


21楼

这里涉及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对应的问题。一般来说,h很小时微观粒子的相位对应着宏观意义上的作用量,但空间的概率分布依旧是存在的,不会一下子集中到一个有确定位置的波包里面去。

楼主所说的,物质波波长很小时候的情况,可以类比到光波,光波波长短时候近似可以用光线模型描述,但光依旧可以是一大片,而不必被局限到很短很细的一小段光上去。

所以说,电子即便动量很大,也不是一下子就变成了经典的小球,还是有些微妙的不同。这种不同来自于量子力学中最为有趣的概念之一——测量。

我们考虑一个自由粒子,可以看做平面单色波(严格来说都是波包,但是近似未尝不可),这是一开始的状态。现在我们引入测量,我们知道对其位置加以测量后,状态变为位置本征态,这是一个收缩得无限小的空间波包,比如说位置在x0。无限小比较令人费解,不过没事,这个波包立即就会开始展宽,而其中心同时也会以一定的速度移动,波包移动速度将是相速度的两倍(也就是说,和经典力学中的速度一致)。比如速度为v,经过时间dt(很小的时间段),波包中心移动到了x0+vdt,注意到这一项和dt一次方相关,而具体理论计算告诉我们,波包标准差将增加一个和dt^2成正比的项,比vdt这一项小很多。这时如果我们再进行一次测量,粒子基本上会保证出现在x0+vdt附近,也就是说波函数成为处于限定在x0+vdt处的一个波包,其新位置与老位置“平均而言”移动了vdt。

这样,如果我们不断对粒子进行测量,粒子就会以波包的速度移动,并从直观上说,有了轨道的概念,这也就是宏观物体的情况,于是一切就正常了。

总而言之,h趋于0的所谓经典极限只是量子力学向经典力学过渡的一部分,而测量是另一部分。两部分同时起作用,量子力学的奇异性质才会被消除,进而过渡到经典情形。


22楼

问题的关键即是经典的自由粒子不是用平面波来表示,而是一个波包,而这个波包的整体以类似经典的形式轨道运动,即经典波包的概念,一般来说,一个波包随时间演化很快就扩散了,但是简单的要求相位的变化率远远大于振幅的变化率,这样在一个区间内,经典波包演化后还是经典波包。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