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读书笔记申晨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量子力学读书笔记
量子力学论文,量子力学读书笔记
量子力学读书笔记申晨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8 级物理学基地班 武汉:430079 【摘要】 :量子力学中一些概念,不是用经典力学的思想可以理解的。本文将从 电子的自旋、宇称、不确定关系和量子隧道效应,具体谈谈自己,在学习量子力 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 以及课下阅读一些相关书籍, 获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最后,简述一下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电子自旋 宇称 不确定关系 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发展 众所周知,物理的理论部分——四大力学:分析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 和统计物理。无疑,量子力学是其中最重要的,最富有挑战的,最不容易理解的 一门课。在很多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它很奇怪,不能用一些经典的 概念去理解。 正如哥本哈根派的代表尼尔斯 ? 玻尔曾经说过: “如果谁在第一次学习量子 力学概念时,不觉得糊涂,他就一点也没有懂。 ” 也正如量子电动力学的鼻祖理查德 ? 费曼曾经说过: “我想我可以挺有把握 地说,没有谁理解量子力学。……如果你能简单地接受自然界的行为可能就像这 个样子,那你就会发现她多么令人愉悦和可爱。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千万不要总 问自己: ‘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因为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一个谁也 逃不出来的死胡同里去了,谁也不知道它怎么会像这个样子。 ” 下面就从一些例子来看看量子力学给我们带来的新思维新概念。 1.自旋 开始,人们在实验室里发现了一些实验事实,它们无法用已有的概念和模型 很好的解释。比如:钠黄线( λ = 5893 A )原来以为是一条谱线,后来利用具有 高分辨本领的光谱仪进行测量,发现它分裂成两条线 5896 A )和(5890 A ) 的谱 ( 线组成;反常塞曼效应或复杂塞曼效应的发现;斯特恩-盖拉赫实验发现,让处 于基态的氢原子通过狭缝进入不均匀磁场, 最后在照相底片上出现两条离散的谱 线。这些实验事实,使用索莫菲等人引进描述电子轨道运动的主量子数、角量子 数和磁量子数是没有办法解释。 1925 年,乌伦贝克和哥德斯密特提出了电子自旋的假设,很好的解释了很 多实验现象。但是我们能根据电子的自旋,把一个电子设想成像一个旋转的小球 一样吗?不可以的。自旋角动量是没有经典对应的。 如果把电子看作一个带有电荷 ? e 的小球,半径为 10 ?14 cm(目前的实验数据 证明, 电子的线度远小于 10 ?14 cm ) 它像陀螺一样绕自身轴旋转, , 那么可以证明: 1 自旋为 h 的电子,在表面上的切向速度将大大超过光速!其数量级估算如下: 2 o o o h hc 2 v~ ~ ~ 137c μre es2 2.宇称 宇称的概念是 1927 年魏格纳解释原子光谱的选择定则时提出来的,后来被 用于光谱分析、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等领域。 时间平移、空间平移和空间转动这三种变换都是可以连续进行的。此外,物 理学上还有几种分立(不连续)变换的对称性,或称为反演不变性。大家熟悉的 物理中的三个守恒律: 空间反演不变性——P 守恒律 时间反演不变性——T 守恒律 电荷共轭不变性——C 守恒律 其中,空间反演不变性在量子力学中表现为 P 守恒,即宇称守恒。 ? 宇称是没有经典对应的力学量,宇称算符 P 标记,表示将波函数的坐标变量 ? ? ? 对原点作空间反演,即: Pψ ( x ) = ψ (? x) 。宇称算符是厄米算符: P = P + ,还是 ? ? 幺正算符: P ?1 = P + 。 ? ? ? 在空间反演x → ? x下,若算符F → -F,则F称为奇宇称算符; ? ? ? 在空间反演x → ? x下,若算符F → F,则F称为偶宇称算符。 ? 若体系的哈密顿算符 H 具有偶宇称(即空间反演不变性) 即: , ? ? H ( x, p ) = H (? x,? p ) ,则体系的宇称守恒。 想必, 大家很熟悉的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为此, 他们在 1957 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3.不确定关系(测不准原理) 海森堡的这个原理于 1927 年 3 月 23 日在《物理学杂志》上发表,被称为 Uncertainty Principle。有如下两个我们熟悉的式子: h 2 h ΔE Δt ≥ 2 ΔpΔx ≥ (1) (2) (1)式子,表明:假如我们了解一个电子动量的全部信息,那么我们就同时失 去了它位置的所有信息;或者说,我们不能同时测到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就 像中国古人所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们只能同时获得一个比较模糊的动量和 比较模糊的位置。 在宏观的世界里, 我们察觉不到这样的现象, 是由于 h 非常小, 只有 6.626 × 10 ?34 焦耳秒,即使 Δp 和 Δx 的数量级差不多,也就是都在 10 ?17 这个 数量级上。所以这种效应只在电子和光子的尺度上才变得十分担心。 (2)式子,只要能量 E 测量得越准确,时刻 t 就愈加模糊;反过来,时间 t 测 量得越准确,能量 E 就开始大规模地起伏不定。 我们知道 t 测量得越准确,E 就不确定。所以在非常非常短的一刹那,也就是 t 非常确定的一瞬间,即使真空中也会出现巨大的能量起伏。这种能量完全是靠着 不确定性而凭空出现的,它的确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但是这一刹那极短,在人 们还没有来得及发现以前, 它又神秘消失, 使得能量守恒定律在整体上得以维持。 间隔越短,t 就越确定,E 就越不确定,可以凭空出现的能量也就越大。下面是 两张图: 左图是一张曝光时间无限长得到的真空的“像片” ,此时真空显得很简单; 右图是曝光时间很短的真空的“像片” ,真空显得很复杂。 从这个式子出发,我们后来就有了介子理论。而费曼图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有了 巨大的作用。 我们还有一些下面结论: A.某粒子的寿命和它的能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值; B.原子核内不可能有电子! 如下估算可以证明: Δx ?Δp ≈ h Δ x = 0 .1 n m , Δ x = 3 fm , Δp2 ΔE = ≈ 10 eV ; 2m Δp2 ΔE = → G eV ! 2m 实验:核中飞出电子的能量约为 MeV 数量级. 所以,核内不可能有电子。 C.激发态存在能级宽度,谱线具有自然宽度。 4.量子隧道效应 我们很熟悉的一个经典中的结论,物体不能跑到比它的能量高的势场中去。 但是在量子力学中,粒子有穿过比它的能量高的势垒的概率,这样的现象,称作 隧道效应。粒子穿透势垒的概率随势垒高度 U 0 和宽度 a 的增加而指数地衰减。 根据这个隧道效应,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在这之后,又陆续发 展了一系列新型的扫描探针显微仪器,如原子力显微镜(AFM) ,磁力显微镜 (MFM) ,扫描粒子电导显微镜(SICM)等等。这些显微镜能以极高的分辨率 研究样品表面的形貌和物理化学性质,还成功地被用于操纵单个原子或分子(如 已实现对氙原子、铁原子、硅原子、硫原子、一氧化碳分子、有机分子和水分子 的搬运) 。而这些标志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时代即将到来。 最后,我们再来简要看一下量子论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这些初学者全面 把握量子的全局。 1900 年,普朗克(Max Planck)提出量子的概念。 1924 年,路易斯 ? 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光子的粒子行为与粒子 的波动行为应该是对应存在的。 1924 年,玻色(S.N.Bose)提出光遵循一种建立在粒子不可区分的性质(即 全同性)上的一种新的统计理论。 1925 年, 海森堡 (Werner Karl eisenberg) 玻恩 、 (Max Born) 约尔当 、 (Pascual Jordan)提出量子力学的第一个版本,矩阵力学。 1925 年,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 1926 年,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提出量子力学的第二种形式,波动力 学。 1927 年,尼尔斯 ? 玻尔(Niels Bohr)提出互补原理,试图解释量子理论中 一些明显的矛盾,特别是波粒二象性。 1927 年,海森堡阐明测不准原理。 1928 年,狄拉克(Paul Dirac)提出了相对论性的波动方程用来描述电子, 解释了电子的自旋并且预测了反物质。 在量子论的发展中,物理学家相继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下面就简单介绍 一下六个比较有影响的解释。 1.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解释是量子论的主流解释,它是以玻尔为首的一帮科学家作出 的,他们大都曾在哥本哈根工作过,许多是量子论本身的创始人。除玻尔之外, 还有海森堡、波恩、泡利、克喇默斯、约尔当,也包括后来的魏扎克、罗森菲尔 德和盖莫夫等等。其三大核心原理:概率解释、不确定性原理和互补原理。概率 统计和不确定性原理摧毁了经典世界的(严格)因果性,互补原理和不确定性原 理又合力摧毁了世界的(绝对)客观性。在这里有了“坍塌”和“观测者”的概 念。它虽然如此奇特,难以想象,但是它却可以解释量子世界一切不可思议的现 象。哥本哈根解释一直是被当做量子论的正统。 2.多宇宙(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 ,简称 MWI) MWI 是由休 ? 埃弗莱特在 1954 年在自己的两篇论文中提出的。在这里,波 函数从未坍塌, 而只有世界和观测者本身进入了叠加状态。 在电子的双缝试验中, 当电子穿过双缝后,整个世界,包括我们本身成了两个独立的叠加,在每个世界 里,电子以一种可能出现。宇宙随着每一次量子过程分成两个,每个宇宙对应一 个可能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宇宙又进一步分裂,直至无穷。它的每一 个分身都是实在的,只不过它们之间无法相互沟通而已。 3.隐变量理论(Hidden Variable Theory) 最初是由德布罗意提出,由于当时理论的不成熟,遭到了众多的批评。1952 年,大卫 ? 玻姆(David Bohm)复活了德布罗意的导波,成功地创立了一个完整 的隐变量体系。他的隐变量理论是德布罗意导波的一个增强版,只不过他把所谓 的“导波”换成了“量子势” (quantum potential)的概念。在这里,电子或光子 始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粒子,不论我们观察与否,它都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 但是,一个电子除了具有通常的一些性质,还有所谓的“量子势”“量子势”是 。 一种类似波动的东西,按照薛定谔方程发展,在电子的周围扩散开去。-但是量 子势所产生的效应和它的强度无关,而只与它的形状有关,这使它可以一直延伸 到宇宙的尽头,而不发生衰减。当一个电子向一个双缝进发时,它的量子势会在 它到达之前便感应到双缝的存在,从而指导它按照标准的干涉模式行动。如果我 们试图关闭一条狭缝,无处不在的量子势便会感应到这一变化,从而引导改变它 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如果你试图去测量一个电子的具体位置时,你的测量仪器 将先和它的量子势发生作用,这将使电子本身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不可 预测的,因为主宰它们的是一些“隐变量” ,你无法直接探测到它们。 4.系综解释(the ensemble interpretation) 这是把量子论看作一种纯统计的理论:它无法对单个统计作出任何预测,它 所推导出的一切结果,都是一个统计上的概念!换句话说,在这里,我们的世界 不存在什么“单个” (individual)的事件,每一个预测,都只是平均式,针对“整 个集合” (ensemble)的。没有坍塌,电子永远只是粒子,不确定性原理也只是 被看作一个统计极限,而不理会单个电子到底能不能同时拥有动量和位置。 5.自发定域理论(GRW) GRW 的主要假定是:如何系统,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的,都不可能在严格 意义上孤立,也就是和外界毫不相干。它们总是和环境发生着种种交流。为一些 随机过程所影响。 GRW 的计算是完全基于随机过程的, 而并不需要引入类如 “观 测者使波函数坍塌”之类的假设。GRW 还抛弃了能量守恒。最后,薛定谔方程 是线性的, GRW 使用的密度矩阵方程实际上把整个理论体系变成了非线性的! 而 6.退相干历史(Decoherent Histories,简称 DH) 在量子力学中,具体可以采用费曼在 1942 年发明的“路径积分” (path integral)的办法,构造一个“退相干函数”来计算所有的退相干历史。按照 DH 的解释,假如我们把宇宙分得足够精细,那么实际上每时每刻都有许许多多的精 细历史“在同时发生” (相干) 。但是一般来说,我们对于过分精细的历史没有兴 趣,我们只关心我们所能观测到的粗略历史的情况。因为互相脱散(退相干)的 缘故,这些历史失去了联系,只有一种能够被我们感觉到。 量子论在奇妙的气氛中诞生,在乱世中艰难地成长起来,一位位伟大的物理 学家为它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直到今天,我们还是不能完全地大声说:我们真正 了解量子论!还是让我们继续在前人的路上走下去,或者自己勇敢地开辟一条新 路,去更加接近量子论的本质。 【参考文献】 : [1]刘连寿 [2]汪德新 [3]杨福家 《理论物理基础教程》 《量子力学》 (第三版) 《原子物理学》 (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10 2008 08 2008 0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李政道著,朱允伦译 社 1992 10 《对称,不对称和粒子世界》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5]陆埮,罗辽复 《物质探微,从电子到夸克》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07 [6]曹天元(Caopo) 《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 沈阳,辽宁教 育出版社 2008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