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动能与“热”本质的疑点《大推动-经典物理重建与牛顿力学批判》雷元星著
作者:刘刚 帖子总数:55 发表于:2006-4-15 23:43:04 阅读:472 次
动能与“热”本质的疑点;雷元星先生著动能与“热”本质的疑点;《大推动》雷元星先生著九、动能与“热”本质的疑点 在牛顿力学体系中,“动量”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但牛顿对“动量”的定义却下得很随意,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定义和注释•定义2》中,牛顿的拉丁原文是这样描述运动之量的: “definitiones 2: quαntitαs motus est quαe oritur ex velocitαte etquαntitαte mαteriαe conjunctim. motus totus est summα motuum inpαrtibus singulis, αdeoque in corpore duplo mαjore αequαlicum veloci-tαte duplus est et duplα cum velocitαte quαdruplus.” “定义2:运动的量是由物质的速度和它的质量共同产生的,整个运动是其各部分运动的总和。因此,一个两倍大的物体,如果具有同一速度,它的运动量是两倍;如果具有两倍的速度,它的运动量则是四倍。” 牛顿所说的“运动的量”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动量”,它由质量m与速度v² 的积构成,即e = mv² ,最先提出“动量”概念的是法国人笛卡尔,他认为宇宙物质的运动总量是守恒的,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其运动总量e = mv。 后来,惠更斯(c•huygens,1629~1695)与菜布尼茨率先反对笛卡尔的mv,认为那是一种“死力”,他们主张e = mv² ,并在1686年称这一新动量为“活力”。显然,牛顿并没介入“死力”与“活力”两派的争论,而是直接采纳了e = mv² 的方案,至于这一方案是不是绝对正确,牛顿没作评论。1801年,托马斯•扬(thomas young,1773~1829)在英国皇家学院的演说中首次提出用“能”来表示这个“活力”,此后,人们不再把mv² 叫做“动量”(运动的量),而是叫做“动能”。1829年,法国工程师彭塞利(j•poneclet,1788~1867)引入一个新名词---------“功”,不久,科里奥利(g•g•de coriolis,1792~1843)在《论刚体力学及机器作用的计算》一书中明确称其为“运动的功”,并从数学上规定:w (功) = f (力)• s(距离),即功是牛顿力与物体位移距离的乘积。 1865年,德国的赫尔姆霍茨(h•l•f•von helmholtz,1821~1894)为使动能mα与势能mg相互换算,根据牛顿v² = 2αs的公式得出: w = fs = mα•v² / 2α = 1 / 2•mv² 显然,这里的“功”只是牛顿动量值mv² 的一半,赫尔姆霍茨正是用这个半牛顿动量建立了著名的“动能守恒定律”。 纵观mv、1 / 2•mv²、mv² 三个“量值”的演变过程,谁也不知道真实的自然界将作何种选择,从量值的大小来看,笛卡尔的“死力”值最小,惠更斯、莱布尼茨的“活力”值最大,赫尔姆霍茨的量值居中,既不死也不活,能很好地调和长达100多年的“死活”之争,故我们今天的教科书都在用这个半死不活的1 / 2• mv² 作为物体运动的量。可是,自然界是不是同意人类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呢?自然界的动量守恒点到底是mv² 、1 / 2•mv² 呢?还是笛卡尔的mv 呢?至今没有谁能说清。 可笑的是,物理老师对付学生却有很独到的办法,他们振振有词地教导说:“mv是动量,1 / 2•mv² 是动能,mv² 是能量,动量、动能、能量是三种不同的物理量,考试时要你答什么量,你就用什么量。”可也有学生不服气:“这不是在玩概念与算术游戏吗?m是质量,v是速度,质量同速度的积能积出这么多新物理概念吗?如果要宇宙间的运动量守恒,那这运动总量到底守恒在什么量值上呢?” 如果牛顿“动量”仅仅是牛顿本人的一种“观点”、“立场”、“取舍”或“意向”,那么这种“动量”就不是自然哲学的真实原理,它最多不过是某位大物理学家的一己之见,人们完全可以随意选择,不必过于认真。但是,偏偏牛顿力学的许多推论都离不开这一“动量”定义,它是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如果连这个“动量”定义都似是而非,那么牛顿运动力学的整个建筑就埋下了危险的隐患。 比如,热力学大厦就建立在牛顿“动量”定义基础之上,如果这个基础不稳,整个热力学体系将不堪设想。大家知道,“布郎运动”是现代热力学的基础,而“布郎运动”所描述的就是分子的运动,分子运动的动能大小是决定“热量”的一个决定性指标,如果分子的质量m是不变量,那么分子运动的动能大小就由其平均运动速度v来决定,v越大,其热量越大。但当我们面对v¹、1 / 2•v² 、v² 、三个速度值时,我们该取哪一个量值合适呢?虽然今天国内的教科书多取1 / 2•mv² 为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但没有哪一个权威科学家敢出来说mv或mv² 不对。 从广义来说,热力学就是研究“热运动”的学问,“热运动”就是气体、液体和固体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或“布郎运动”,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速度决定着液体或气体的温度,由于质量m是不变量,那么这种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速度就是分子的平均动能(1 / 2•mv² ),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气、液体的温度就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小,气、液体的温度就越低;从分子运动论的角度看,温度就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如果我们连分子平均动能的方程都不能确定下来,那么热力学的各条定律还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有人说,热力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与牛顿的“动量”定义无关。如果真是这样,牛顿力学当然也就不会影响到热力学,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道。但问题不是牛顿要去指导热力学,而是热力学要来找牛顿,因为没有“布郎运动”这种分子运动理论,没有牛顿的动量定义,热力学家没法解释“热”形成的原因。连“热”都没弄清楚,哪会有什么“热力学”呢?既然要用牛顿的“动量”来解释“热”,就要弄清牛顿“动量”的真伪,如果牛顿的“动量”错了,就应去找惠更斯或者赫尔姆霍茨,如果牛顿的“动量”是对的,就应说出“对”的理由,而不能不加证明地作出人为的取舍,意向与取舍不是科学所能容纳的概念。 《大推动-------经典物理重建与牛顿力学批判》雷元星著; 第二章:牛顿力学的危机;九、动能与“热”本质的疑点;《大推动》雷元星先生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布郎运动”,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速度决定着液体或气体的温度,由于质量m是不变量,那么这种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速度就是分子的
回答: 能带理论最能解释的就是光谱理论.是说电子在原子中只能靠离散的几种能量状态存在,电子在能带间的跃迁要吸收和发出相应能量,如果这些能
由 marketreflections
于 2011-02-23 14: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