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新浪发展 sina01 sohu01

来源: 2011-02-03 11:10:25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新浪_巨人之痛


简析新浪发展简析新浪发展<<隐藏


主题创意 THEME DESIGN 英雄扼腕,美人迟暮, 新浪成长于中文互联网风起云 涌的年代,曾独立潮头,引领 风尚。但是在一个新人迭出的 江湖里,李彦宏、马云、甚至 陈天桥、史玉柱这些后辈精英 各自称雄时,传统的新浪已经 “落花流水春去也”。 新浪,巨人之痛 ■ 本刊记者 张建春 NEW ECONOMY “我本姓王,自然是中国网络之王。” 十年前的王志东,意气风发,睥睨天下,在 那个中关村一个碗上写着.com的乞丐都能拿到华尔 街千万美元风投的岁月里,没有人怀疑王志东和他 领导下的新浪将开创中国互联网的黄金年代。 在2000年4月登陆纳斯达克后的十年时间里, 新浪一直顶着“中文网站第一门户”的名头引领 风潮——尽管今天的腾讯、搜狐都声称自己是 “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这一威名来自于新 浪确立的“新闻门户”行业标准,它的海量资讯 所联系的世界,一直是中国人的信息焦点与话题 来源。 不过,这种稳固与互联网瞬息万变的风情实 在不大相称,尽管2009年《新周刊》年度中国首 页的奖项仍然颁给了新浪,但这就像是一场迟暮 者的精神游戏:新浪影响力还在,看新闻,写博 客的网民依然为数不少,但是在具体的市值、收 入、利润、产品开发上,新浪今天已经与“第一 门户”毫不沾边。 现在的江湖,已经不是新浪“独孤求败”的 江湖了,就像中国博客教父方兴东说的,“原来 是三个腾讯不如一个新浪,现在是三个新浪不如 一个腾讯。” 这并不是新浪最低谷的表现。 2009年第一季度,受金融危机影响,广告客 户大幅削减预算,一直以网络广告为主要收入来 源的新浪营收遭到重创,导致新浪同期的利润只 有腾讯的1/20,网易1/10,盛大1/8,老对手搜狐 1/6,巨人1/4,携程1/3。 “今天的新浪也许只剩下‘影响力’这个虚 名了。”IT评论员皮皮鲁说。 这一切,对于九十年代末的王志东和新浪来 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1993年12月,北大毕业生王志东怀揣着互 联网商业梦想在四通公司掌门人段永基的资助下 创建四通利方。五年后的冬天,王志东领导的四 通利方以小搏大收购美籍华人姜丰年创办的华渊 网,“新浪网”横空出世。借助98法国世界杯, 当时还是主打体育论坛的新浪广告收入就达到了 18万元,在那个谁也看不清互联网未来的年代 里,这一数字殊为不易。 随后新浪在一系列新闻事件的表现,彻底奠 定了“中文第一门户”的地位。 1999年5月8日,新浪网在国内率先报道“北 约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新闻中 心瞬间访问量达平时5倍以上。网络新闻“快速、 海量”的特性在新浪的主导下为大众所认知。在 随后CNNIC公布的《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中,新浪荣登优秀互联网站点第一名。 一年后,新浪网再度荣获综合与门户类网站 第一名,并蝉联 CNNIC调查最佳网站榜首。而 2000年对于新浪来说,最大的事件无疑是登陆纳 斯达克,成为中国第一家成功上市的门户网站。 “2000年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说,意义非凡, 三大门户上市,‘网络三剑客’更是点燃了知识 青年的财富梦想,人们的偶像从刘德华、张学友 变成了张朝阳、王志东。”皮皮鲁说。 新闻无穷动,新浪宅急送。在随后的十年 里,新浪以每天上万条的新闻展示,为长期信息 饥渴的国人打开了一扇与全球无缝连接的窗口。 尽管王志东曾表示“新郎不是要办成通讯社”, 不做老大很多年新浪已现老态,无论是它的管理机制,经营 手段,还是产品开发,都已经被其他门户网站抛 在了后面。它曾经以快速更新的海量新闻为荣耀 的本钱,也在被不断加入的新新网民所舍弃。今 天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新闻,而是不断更新的生 活方式。 最新发布的2009互联网市值盘点显示,新浪 市值为24.86亿元(截至2009年12月10日),在中 文互联网中排名跌至第八,四大门户网中排名跌 至第三,不及排行榜首的腾讯市值的十分之一。 而在整个2009年中,新浪最高市值仅为30亿 元,而腾讯、网易、搜狐分别达到了354亿元、62 亿元、32亿元。 NEW ECONOMY 主题创意 THEME DESIGN 但是“新闻”确实是新浪在十年时间里 为数不多的引以为豪的产品,也是新浪 利润来源的核心保证。 但这种模式在网络发展到了信息 无处不在的时候已经显得滞后,同一条 信息,新浪与网易、搜狐、腾讯有何区 别?没人知道,选择开始变得多种多 样。“新浪更像是一个传统媒体,只不 过载体由纸张变成了电脑。”资深IT观 察员梁枫说,“靠海量新闻吸引用户, 然后以用户数量忽悠广告商,这几乎是 新浪十年来亘古不变的运营模式。” 2 0 0 9年第三季财报显示,广告收 入,新浪在四大门户中排行第一,但落后 于百度,而无论净利润还是总收入,新浪 都是四大门户最低,仅为腾讯的1/20。 而与新浪同一年上市的另两家门户 网站搜狐与网易,很早就在探索“新闻 +广告”之外的盈利模式,最终网易押 宝在邮箱与网游——免费、亲和的邮箱 吸引用户,为新闻带去流量,网游则是 实实在在的利润来源。今天的网易,网 游贡献的利润已经占到公司总利润的百 分之八十以上。而搜狐在经历了早期与 新浪死磕新闻的模式后,与2005年开始 转型,转向产品开发和游戏,最终搜狗 浏览器与搜狗输入法大获成功,游戏收 入也成为重要收入来源。 至于后起之秀腾讯,一开始就避开 新浪模式,而是依托QQ这个中文互联 网用户最多的客户端,开发出全方位的 盈利系统,最终成长为互联网的巨兽, 四面出击,业务范围几乎无所不包。 “新浪盈利模式单一,注定了新浪 的衰落不可避免。”梁枫说。 2001年,也是三大门户上市仅一年 后,新浪就在短信、游戏两大增值领域落 后于丁磊的网易和张朝阳的搜狐,新浪 “第一门户网站”的地位开始受到威胁。 到了2005年,网易各项关键指标就 已经全面超过新浪——收入比新浪多, 利润比新浪高,利润率、现金储备也都 超过新浪。 “这也许是中国互联网上里程碑式 的事件,无人不知的新浪居然被打败, 多么的神奇。”梁枫评价说,“互联网 的竞争格局酝酿着某种温和但力量巨大 的变化,‘新浪模式’一统互联网江湖 的奇观已经成为历史。” 而一直被视为新浪直接对手的搜 狐终在2008年一季度总收入达到0.73亿 美元,而同期新浪收入为0.67亿美元。 近十年的博弈后,搜狐第一次可以堂堂 正正的说自己才是“中国最大的门户网 站”——尽管腾讯成就王图霸业,但老 一辈网民心中一度只有新浪、搜狐、网 易这“三大门户”。 “新浪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广 告之外的盈利空间,但无一例外的都失败 了,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梁枫说。 十年时间里,新浪曾经铺天盖地 地扩张,又风卷残云般的撤退:在线 旅游、网络游戏、搜索、即时通信、 C2C、网上招聘……新浪的身影无处不 在,但无一成功——直到2007年,新浪 的收入来源九成以上依然是广告和SP。 “广告比网游可持续”,这是华尔 街投资中国互联网后得出的认知,这一 充满了傲慢与偏见的理念将新浪逼进了 死胡同,庆幸的是,丁磊、张朝阳从未 对华尔街妥协过,网易与搜狐的成功也 狠狠地扇了华尔街一记耳光。而广告的 载体新浪新闻在今天也不再有优势,记 者随机调查了三十多人,仅有四人表示 看新闻首选新浪,大部分人选择了互动 性更强的网易、编排更符合阅读习惯的 搜狐以及新锐的腾讯。 今天的新浪,依然在“新闻+广 告”的模式上耕耘,新当家人曹国伟甚 至把新浪定义为“新媒体”。百度已不 再只做搜索了,腾讯也不再只有此前的 QQ,新浪却永远是新浪——如此单一 的选择,在中国互联网的世界里,是一 道独特的风景,当然,你很难说他到底 是坚持不懈还是顽固不化,而惨淡的财 务报表最能说明一切。 与搜狐,百度的战争新浪十年,大小战役无数,除了秒 杀博客中国、“毒丸计划”退敌陈天桥 等胜战外,新浪更多的是败走麦城,将 领地拱手让人。 四大门户,网易、腾讯与新浪并无 直接冲突——两者均为产品驱动,依托 邮箱和QQ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并非通 过大量的人工编辑新闻来吸引用户,但 是搜狐不一样,搜狐在2005年前,基本 上干的是新浪的活,奉“新闻+广告” 为圭臬,这一点,清华的张朝阳和北大 的王志东倒是志趣相投。而搜狐在转移 发展阵地后,很快新浪就招架不住了。 而百度,这个曾经寄人篱下,靠新 浪每个月30万的搜索技术费为唯一生存 来源的“流浪儿”,如今却成长为中文 互联网流量第一,广告收入第一,市值 第二的超级巨头——新浪引以为豪的广 告收入第一的宝座正是被百度夺去的, 而且2008年百度的广告收入已经比新浪 超出一倍还要多。 败给搜狐,新浪是战略失误,败给 百度,新浪是心态失衡。 “2000年对于中国互 联网来说,意义非凡, 三大门户上市,‘网络 三剑客’更是点燃了知 识青年的财富梦想,人 们的偶像从刘德华、张 学友变成了张朝阳、王 志东。” NEW ECONOMY 新浪如今已经走入曹国伟时代 与丁磊、王志东、马化腾等技术狂 人相比,物理系出身的张朝阳进军互联 网并无任何优势,这也决定了搜狐在发 展初期摇摆不定,缺乏坚持的方向。就 像前雅虎中国总裁谢文说的,“搜狐一 直是一个模仿者和跟风者。” 2005年前,搜狐与新浪几乎走过了 一条毫无区别的道路——依托2002年在 SP业务上一夜暴富的积累,在新闻+广 告的模式基础上,和新浪一样,开始全 面出击,大把大把辛苦赚来的钱砸在了 诸多前景不明的互联网产品上:新浪进 军远程教育、在线订票、电子商务、即 时通信、休闲游戏、搜索,搜狐则在网 上证券、游戏、WAP、在线地图、视频 等领域全方位发力,最终的结果呢? 两 者 都 死 得 很 惨 —— 这 些 新 兴 领 域没有一项成为两家公司的重要收入来 源,而且赔钱的居多。 但是张朝阳和搜狐很快就布局“华 丽转身”。 2005年后,新浪彻底淡出了网游领 域,但搜狐则始终坚持投入,在经历了 《骑士》、《刀剑》等游戏的失败后,张 朝阳又推出了《天龙八部》——这一次, 搜狐赢得很漂亮。凭借这一款游戏,搜 狐在2008年就攀升到网游业第六位,其收 入甚至高于潜心经营网游的完美时空和 金山。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搜狐的 网游收入开始超过广告,也正是在这一 年,搜狐在利润、净收入上全面超过新 浪。而接连失去2006年世界杯网络视频 版权、2008年奥运会互联网赞助商的资 格,更是被解读为新浪的全面溃败。 另一方面,搜狐在技术研发上加大 力度,进军搜索和客户端领域,最终, 搜狗以2.9%的份额成为中文第三大搜索 引擎,而搜狗输入法,目前更是狂飙直 上,位列中文输入法用户数量第一。 从2004年开始,张朝阳便一直对外 界强调技术驱动和产品导向,但由于搜 狐在市场推广方面曾经留下的深刻印象, 很少有人相信张朝阳的技术。不过,当 2006年流畅的世界杯视频在搜狐上完美呈 现后,人们开始相信这个清华毕业生的 坚持和执着。《天龙八部》、搜狐博客和 搜狗输入法的成功,则是对搜狐的技术 积累最好的肯定。至于新浪,一家门户 NEW ECONOMY 主题创意 THEME DESIGN 新浪曾经的灵魂人物王志东 网站的高层对记者直言,“新浪的研发 能力和技术能力应该是最弱的。”实际 上,在互联网界,有不少人认为,新浪 在王志东退出后,逐渐蜕变成一家彻底 的媒体公司。技术能力的缺失,直接决 定了新浪后来迟迟难以突破旧有的业务 围城——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搜狐成功 地转向“网游+客户端”的方向后,新浪 却陷入了业务上的全面被动与落后,唯 有拼命收缩死保网络广告。 2005年,看到了QQ和MSN的垄断 形势,新浪宣布放弃即时通信领域,新 浪UC成为笑料。而在随后曹国伟接替 汪延先后担任总裁和CEO后,新浪也基 本放弃了汪延时代投入巨资尝试的网络 游戏。至于新浪的爱问搜索,传言在 2006就停止研发,曹国伟上任后,采取 的是和GOOGLE合作的方式,本身不再 投入研发和推广资源。 在“大小S”(Sina和Sohu)你追 我赶的八年时间里,新浪布局的新业务 基本颗粒无收,而搜狐依托“网游+客 户端”的转型后来居上,由一个人工编 辑的媒体公司,变成了一个由产品驱动 的互联网公司——这与网易、腾讯的思 想不谋而合。 2008年12月22日,新浪与搜狐同时 召开发布会,新浪宣布并购分众,打造 “广告业巨头”,而搜狐则是发布了耗 时半年研发的搜狗浏览器1.0,至此, “大小S”已经彻底分道扬镳,奔向完 全不同的道路而去。 这就是互联网资深观察家程苓峰说 的,新浪向左,搜狐向右。 至于百度的厚积薄发,皮皮鲁把它 解读为新浪“养虎为患”。 “我第一次使用百度时,便是在新 浪的页面找到入口的。”皮皮鲁回忆说。 2000年,百度成立时,并没有如今的域名 www.baidu.com ,而是依附在门户网站上, 为其提供站内信息检索服务,新浪便是 百度最早的客户之一,每月向百度支付 30万元左右的费用。作为一家年收入上 亿的公司,30万是一笔小钱,但就是这 样一笔笔的小钱,让百度活了下来。 对于早期的互联网来说,门户意义 远远大于搜索意义——信息匮乏是第一 个要解决的问题,而当信息已经多到泛 滥成灾,网民的需求也多样化时,门户 那一套编辑把关为网民提供资讯的手法 就渐渐力不从心,从网民个性出发的信 息检索才慢慢打开市场。 可惜,新浪并没有看到这个巨大金 矿,但低调的百度看到了。 2001年,李彦宏决意脱离门户检索 服务,自建独立站点,不必通过门户而 直接地为网民服务,同时开展“竞价排 名”服务。 百度自力更生,无疑是把自己摆 在了大客户门户网站的对手的位置上。 2002年春节后,新浪第一个发难,第一 个终止了与百度的合作。显然,心高气 傲的新浪并没把百度的新动作放在眼 里。很快百度便做出了回应——点击新 浪的搜索框,会弹出来一个对话窗口, 上面写着:“因新浪欠费,百度暂停对 NEW ECONOMY 新浪的搜索服务!” 后面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搜索 引擎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高速增长, 百度以势不可挡的劲头,飞速的成长壮 大,成长为如今中文互联网搜索领域绝 对的老大,连横行全球无忌的谷歌在中 国也不得不对其俯首称臣。 反观新浪,在错误地估计形势后, 不得已推出了新浪爱问,但不得善终。 作为核心利润来源的广告市场,也被百 度抢去了霸主地位,高昂的头颅无可奈 何地低下。更可怕的是,百度反过来还 入侵到新闻转载、内容制作等新浪坚守 的门户领域,进一步扩充版图。 在2009年“中国互联网社区大会 暨口碑营销论坛”上,江湖大佬周鸿炜 说,今后,中国互联网的霸主实际上不 是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而是 百度和腾讯——搜索与社区才是互联网 的未来,新浪,过时了。 权结构,“三大门户网站2000年上市时, 王志东持股是6.3%,而张朝阳在搜狐持股 33.6%,丁磊在网易的持股是 58.5%。” 梁枫说,“这导致了新浪的管理者对新 浪的管理以及战略无法长期执行。” 特别是时任CEO的王志东,作为 新浪网的实力派人物,也是实质创始人 和推动者,甚至一度是精神象征,其 股权经过引进多轮风投后从21%稀释为 6.3%,降幅最大。由此出现一个尴尬 局面,王志东在董事会没有主导权,沦 为职业经理人。 在王志东之前,新浪网第一任CEO 沙正治出身硅谷,在“新浪的核心发展 区域是中国还是全球,新浪到底是为了 上市还是为了做好产品和服务”等诸多 对未来有深远影响的决策上,与董事会 分歧巨大,最终,任期仅6个月后,沙 正治黯然离职。 随后王志东亲自挂帅,担任新 CEO,并一手推动新浪上市,王志东 在中国网民心中的个人形象被提到了 丁磊、张朝阳一样的境地,“网络三 剑客”的名头开始传播。随着新浪的迅 猛发展,王志东的个人声望也日益高 涨——他点燃了那些身怀绝技却默默无 闻的年轻人的创富梦想。 尽管王志东受到网民的狂热追捧, 但是新浪成立之初的股权结构还是为后来 王志东“黯然销魂”的退场埋下了伏笔。 在新浪上市的前五大股东中,姜丰 年等台资自成一派,最早的投资人段永基 与公司创始人王志东均有很高的话语权, 但在新浪的发展思路上早有不合,此外一 股势力是海外的投资力量。大家各自都有 小算盘,没有谁有绝对话语权。 2001年,互联网第一个泡沫来临, 新浪无可避免地遭到重创。在应对措施 上,王志东与董事会发生巨大分歧,最 后遭到了其他投资人的联合驱逐,被迫 “悲情离开”——如同一幕悬疑剧,早 上还照常到公司上班的王志东下午就收 到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终止他公司总 裁、首席执行官的职务,随后,画像被 摘掉,邮箱被注销。 那天的《华尔街日报》煽情地惊 呼:一个英雄刎颈了。 任期不到两年,王志东败走新浪, 在资本层面没有实质性控制力显然是最重 要的原因。假设他在股权控制上与丁磊一 样保守,互联网的格局会不会重写? 对于这个问题,梁枫给出的答案 是,“那是一定的”。 王志东偏好技术,因此王志东时 代的新浪采用、引进的都是国际上最先 进的理念与技术,信息服务一年增长10 倍,带宽也在国内独一无二地超过300 兆。新浪也第一个在国内引进风险投 资,第一个引进期权制度,财务透明, 请国外著名公司做审计的互联网公司。 而确立新浪主攻中国大陆,以“新闻” 为门户核心,主抓网络广告的模式,也 无不带着王志东烙印——只可惜,王志 东壮志未酬。 频繁“政变” 2009,曹国伟一小步,新浪一大 步 —— M B O 后 , 曹 国 伟 站 在 了 与 丁 磊、张朝阳、马云一个级别,新浪找回 了久违的“姓氏”。 在中文互联网不长的历史中,企业 与个人紧密相连,几乎一体。网易的丁 磊、搜狐的张朝阳、腾讯的马化腾、阿 里巴巴的马云、盛大的陈天桥、百度的 李彦宏……唯独新浪例外,“新浪是谁 的?这个问题谁也答不上来。” 像一个魔咒般,在曹国伟前,新浪 几乎每隔两年就会人事震荡一次,四次 的悲剧英雄分别是沙正治、王志东、茅 道临、汪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施政风格, 谁都没能坚持到自己充分发挥能力的时 候,新浪的发展因此磕磕绊绊,缺乏长 远规划。”梁枫说。 每次新浪传出“政变”的消息,理 由几乎一样:业绩不佳。 在梁枫看来,这要归咎于新浪的股 搜狐、网易是大股 东创始人掌控,注 重长远;新浪是职 业经理人掌控,注 重业绩,也就是眼 前的财报。 至于后来的茅道临、汪延,其轨迹 像是王志东的翻版,不同的是,缺少了 悲情的意味。但相同的是,谁都想按自 己的意愿来打造新浪,谁也没有成功, 而新浪就在摇摇摆摆中拾步向前,只不 过势头已经不再生猛。 王志东的继任者茅道临,擅长资 本运作,在他手上,新浪季度销售收入 NEW ECONOMY 主题创意 THEME DESIGN 从最初的500多万美元跃升至1800多万美 元。茅道临的主打思路是寻求新浪在资源 上与传统行业的接轨,于是相继提出了 新浪企业服务Sina.net、为个人服务的新 浪在线Sina online等,但都未能带来任何 收益。与阳光卫视的资本运作,被视为 接轨传统电视媒体的代表作品,但最终失 败,新浪颗粒无收。而最后购并讯龙,有 如临门一脚,亡羊补牢。2003年,当新浪 股价跌至三大门户最低时,茅道临无奈退 出,将帅印交给了年轻的汪延。 与长袖善舞的茅道临相比,汪延更 务实,但思路迥异。正是在汪延时代,新 浪布局全方位出击,将触角伸到互联网 的上下游各个领域——这是新浪的第四任 CEO,也是新浪的第四套发展模式。 但是汪延很快就尝到了败绩,他力 推的新浪网络游戏业务《天堂》、《天 堂2》持续亏损,最终甩卖;由他负责 的无线业务,被TOM全面超越;至于 他一直津津乐道的搜索业务,“由于技 术不过关,发展一直举步维艰,搜索收 入在新浪收入构成中基本忽略不计。” 在电子商务、在线旅游等多个业务领 域,汪延也表现不佳。 最终,在2006年5月,曾担任新浪 首席财务官(CFO)曹国伟接替汪延出 任CEO——这并未能阻止新浪的颓势, 尽管新浪依然在稳步前进,但相比各路 江湖后辈,新浪的步伐已过于迟缓。逆 水行舟不进则退,2006年新浪收入在中 国互联网排第三,但3年后只排第五, 利润则只能勉强进前十。 马云曾说:“天不怕,地不怕,就 怕CFO当CEO,财务官当CEO有问题, 财务官的职业是检查,是控制,所以财 务官当CEO会缺乏远见。” “管理层职业化,给其带来的是不 重视长期投入,一贯地短期投机给新浪 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梁枫说,“由 于新浪股权太分散了,没有真正可以对 新浪未来负责任的股东,他们更多的是 考虑怎样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皮皮鲁则对此评价道,“搜狐、网 易是大股东创始人掌控,注重长远;新 浪是职业经理人掌控,注重业绩,也就 是眼前的财报。” 2009年5月,在新浪工作十年的曹 国伟拿着“来历不明”的1.8亿美元成 功MBO,新浪从此走向了“曹氏”时 代——新浪多次动荡仍能稳步向前,低 调、沉稳的曹国伟功不可没。 “未来10年,新浪会朝着多元化方 向发展。”曹国伟在公开场合说,“包括 视频、电子商务、游戏、手机新浪网、 微博等业务,其中视频和电子商务是重 头。我们正在考虑视频商业化,而电子 商务一定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于新浪来说,这一切似曾相识, 担任新浪CEO三年的曹国伟已经打破了新 浪CEO两年一换的定律,这一次,他能否 破除新浪业务运营和盈利模式上的禁锢? 与前几任CEO不同的是,曹国伟已 经身为新浪第一大股东,话语权在手, 这也许是投资人和新浪的粉丝对现在的 新浪仅有的希望。 QQ用户随时接受新闻弹窗。 新浪在十多年的发展时间里,有什 么可以让人记住的产品?基本没有。 新 浪并非不重视,但是频繁的人 事变动,让每一项产品还未能长大成人 就面临夭折的境地,缺乏始终如一的恒 心。在腾讯QQ还是叫OCIQ的年代里, 新浪就开发了即时通信软件Sinapager, 但是连新浪员工都不爱用,随后的“聊 聊吧”昙花一现。到了网易泡泡、搜Q 再战江湖时,新浪收购当时崭露头脚的 UC,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原本潜力无 限的UC投入新浪怀抱后就此一蹶不振。 “新浪不像别的公司,丁磊、马化 腾、李彦宏的技术都是顶级的,他们在 各领域的技术应用上有恃无恐,新浪不 行,研发力量实在不敢恭维,而且很多 理念,现在看来也与主流的互联网浪潮 背道而驰。”梁枫说。 2005年,在新浪总编辑陈彤的运 筹帷幄下,呱呱坠地的新浪博客轻松击 败不可一世的“博客中国”,但可惜的 是,新浪博客并未能逃脱新浪一贯的运 营理念——新浪把博客这个原本属于 2.0阵营的东西,硬生生做成了1.0。 徐静蕾、韩寒、郭敬明、李承鹏、 洪晃……新浪博客的页面上精英的发 言铺天盖地,2.0时代最为核心的“互 动”理念,全转化为粉丝的追捧和呻 吟。草根,仅仅只是点缀。 互联网界有个很著名的观点,博客 的革命性就是把发表观点、影响舆论的 工具和权利从少数精英和媒体手里解放 出来,让大众、草根也有这个权利,从 而打破精英层对信息和思想的垄断。从 这个意义说,新浪博客又是一个失败的 产品——只不过它的颓势不在当下,而 在将来,全民皆网民的将来。 至于2009年火的一塌糊涂的新浪微 博,其本质操作手法与新浪博客并无二 致:整一大堆名人,然后忽悠一群群粉 丝去跟踪、膜拜。相比之下,腾讯的微 产品之殇互联网不是媒体,新闻干不过产 品——这是中文互联网发展颠扑不破的 真理。 网易有邮箱,搜狐有输入法,腾 讯有QQ,百度有搜索,盛大有游戏, 这些都是各领域数一数二的顶尖产品, 也是互联网革命意义的精髓所在。互联 网的核心就是以产品和技术为驱动,构 建用户群体,然后借助产品探索盈利模 式,但新浪不是,新浪是“以互联网为 渠道的媒体公司”。 网易和腾讯在新闻编辑上的投入, 远不如搜狐和新浪,但是在2007年,网 易的新闻流量超过搜狐,腾讯的超过 新浪,这是产品的力量——用户数量第 一的网易邮箱将用户指向新闻,腾讯的 0 NEW ECONOMY 百度已不再只做 搜索了,腾讯也 不再只有此前的 QQ,新浪却永 远是新浪。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博产品“滔滔”更符合互联网主流价值 观——“全是草根网民的发言。页面朴 素,发言真诚,无做作,无喧嚣。这才 是草根的微博,开放的微博。” 这就像Facebook和Myspace的竞 争,最终的结果是,草根的Facebook轻 松击败精英的Myspace,稳坐全球SNS 社区老大的位置。 十年来,新浪在教育、游戏、垂 直门户、电子商务、在线订票、即时通 信、SP等业务和产品上,跟一帮国内公 司、韩国公司、美国公司做了十来次并 购、入股、合资、合作等动作,收益不 多,教训不少。新浪空间、新浪朋友、 网络游戏等产品新浪接连败——这些 2.0产品的本质是草根化、是开放,新 浪的骨子里“反草根”。 新浪现在唯一拿得出手的“产品” 莫过于“内容”,在缺乏产品盈利的情 况下,依靠“行业里最好的内容”吸 引广告,成了救命稻草。并购分众,意 欲打造仅次于央视的广告业巨头,则显 示出新浪的传统与坚守,不做互联网 公司,做的是“新媒体”,媒体靠什么 生存?广告,但媒体广告的增长相对平 缓,投资人对于互联网公司高市盈率的 期望如何满足?对于新浪这样的“新闻 性媒体”而言,成本的上升甚至很容易 超过广告的增长,在中国这个公认的潜 力巨大的市场里,新浪的选择很难让投 资人有足够的耐心等下去。 另一方面,新浪最好的产品“内 容”,也并不像中国互联网初期那样, 是行业内公认的标准。现在网民的选 择更多样,在一个没有独家新闻的时代 里,需要更多新潮的编辑手法去展现内 容——比如网易的回帖盖楼、搜狐的美 观页面、腾讯的即时弹窗,这些,都有 足够的理由让网民抛弃几乎一成不变的 新浪“内容”。 就像梁枫说的,“新浪的新闻现在 越来越正儿八经了,难看。” 的QQ,盛大的游戏,百度的搜索,淘 宝的电子商务,只要领导者不出现战略 失误,这些已经积聚大批用户的产品会 进一步垄断,唯独新闻没法垄断,这是 新浪最大的硬伤。 互联网的商业江湖里,潮起潮落的 速率相对传统产业更快,曾经不可一世 好的易趣、雅虎今天早已成明日黄花, 新浪单一、传统的盈利模式,还能维持 “最具影响力门户“的名头多久?所谓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互联网世界 里一切都变得透明,新浪的努力追赶有 目共睹,但积重难返,再次寻找明确的 方向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 2009年,新浪正式进入曹国伟时 代,对于外界关心的新浪今后的业务方 向,曹国伟并不讳言要多元化发展,但 他自己则“一直想努力把来自新浪、传 统媒体、网民自创博客以及社区、视频 等内容通道打通,”因为“这样可以提 高整个内容的关注度,从而提升新浪的 广告价值,把门户做得更好。”——这 一让人失望的判断,很好地回答了“新 浪向何处去”的命题。 “把门户做得更好”,十年一梦, 新浪又回到起点。 (编辑:张建春) NEW ECONOMY 新浪向何处去程苓峰曾说过,“新浪成功的方 式,完全是反互联网的。这是一个披着 互联网外皮的极端传统的公司。” 当新浪从传统媒体手里抢走了越来 越多的读者和广告份额时,新浪也在逐 渐远离互联网的核心。 根据CNNIC的统计,2009年中国网 民数量达3.84亿,当未来全民皆网民的 时代来临时,互联网会发生什么变化? 显而易见的是,网易的邮箱,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