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微动力为什么重要?在过去,少数几个动力十足的人和几乎没有动力的大众一起行动,通常导致令人沮丧的结果

回到微博与Twitter的差别。

香港网友sidedick觉得,新浪微博像是「华人网络的名利场」。让他有这个印象的来源于那炫目的「名人堂」,和知名人士姓名旁,闪亮亮的「V」字标签。与Twitter偏重信息流本身的「去中心化」很不同,新浪微博的起步用了他们惯用的「名人牌」策略,请演艺商业学者媒体艺术各路名人到场,Follower在这里被称为「粉丝」,粉丝开路,争夺用户。

调查显示,去年影响较大的与微博相关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五成存在明显的「意见领袖」。他们的信息发布和评论,可以将某一事件迅速推至舆论高潮,甚至还可以设置议题,改变公共舆论议题走向。意见领袖主导了微博舆论的特点,使微博仍然显示出传统媒体的特性。

胡泳认为,这样的媒体特性,虽然能对中国的现实政治发挥一些积极作用,但却摧毁了Twitter模式理想的核心内涵,比如平等。

「粉丝模式,这一模式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众媒体的概念。在推特那里,用户就只有关注与被关注,并不存在所谓粉丝—偶像这一组不平等关系。」胡泳接受采访时表示:「它被赋予媒体属性,本身就会带上媒体的弊端。……我遇到有些新浪加V的人,他们很自得地说,『我们几十个人就可以主导中国很多议程,因为我们决定转发谁,不转发谁,我们可以来决定把哪些话题炒热。』他们说话当然夸张了,但是反过来说,他们这种自得的心态对微博发展是很致命的。我把整个大众传媒结构比喻为轮子的辐辏结构,新媒体之所以有力量,就是要打破辐辏结构。」

用一句网友的话说,如果只是停留在依靠意见领袖的境界,那么,「你有你的意见领袖,他有他的水军,你们不过是打一个时间差而已」。

而建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更健康、也更理想的力量,胡泳称之为「微动力」,则是胡泳认为微博最有希望的魅力之处。

「微,就是每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动力,指的不是别的,而是说,不论言语有千条万条,改变世界的其实还是行动。」在一次公开演讲,胡泳这样大声解释。

「微动力为什么重要?在过去,少数几个动力十足的人和几乎没有动力的大众一起行动,通常导致令人沮丧的结果。那些激情四射的人不明白为什么大众没有更多的关心,大众则不明白这些痴迷者为什么不能闭嘴。而今天,有高度积极性的那些人应致力于降低行动的门坎,让那些只介意一点的人能参与一点,而所有的努力汇总起来则将十分有力。」胡泳说。

微博是个绝佳的平台,已经发生的许多故事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按照一个公布的地址,给良心犯寄一张明信片,按照一个公布的不良政治官员电话,给他打一个电话,或者发一个短信。比如,上海大火之后,「头七」的那天,没有人号召什么,也没有人组织什么,有人发微博说要去献束花,有人看见了,说我也去,还有人说,我有事去不了,帮我带一束吧。就是这样,胶州路突然就出现了十几万人,和满满的鲜花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