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第一篇:引力与光 第二章 相对论(1)

http://hi.baidu.com/xiaokuo/blog/item/bc5d2ddf27b1f412632798b5.html

 

 
查看文章
 
黑洞>第一篇:引力与光 第二章 相对论(1)
2007-05-02 08:32
<黑洞>第一篇:引力与光 第二章 相对论(1)

相对论(1)
波动说的疑难
     麦克斯韦的理论统一了电和磁,看似简化了物理学,实则使问题更为复杂,因为它
使伽利略和牛顿的宇宙图像孩起祸端、通过对电磁场的仔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立即提
出了两个简单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最终导致了20世纪的两大理论物理成果;鼻子力学和
相对论。
     第一个问题是,辐射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麦克斯韦的理论把电磁辐射纯粹作为波来
处理,但是辐射可转移能量和动量的能力强烈地显示出其粒子性。到19世纪末,已有一
系列实验提供了辐射的不连续性的证据。
     在两个世纪之交,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提出了一个假设,即电磁波(尤
其是光)只能以一种能量包,即所谓量子的形式被发射或吸收。然而直到1905年,爱因
斯坦才首先把光量子看作真实的存在,现在称为光子。为解释光电效应,也就是金属板
被足够高频率的光照射时发出电子的现象,爱因斯坦假定辐射足由其能量与频率成正比
的真实粒子组成,这些粒子把能量传给金属中的电子,从而使电子射出。爱因斯坦复活
了牛顿的光的微粒论,这个理论曾被拉普拉斯用来推测巨大的暗星球对光的捕获。力学
与电磁学之间的明显对立直至对年后,即量子力学指出所有物质和辐射都具有波粒二象
性时,才得以消除。
     第二个问题是,电磁波在什么媒质中传播?正是这个问题导致了对时空结构的探索,
从而产生了相对论。
      
运动与静止
     相对论,这一在20世纪物理学里居于中心地位的辉煌成就,其思想并非由爱因斯坦
首创。相对性原理作为物理定律的基础已有3个世纪之久,这通常归功于伽利略,而实
际上给出正确表述的是笛卡儿。
     在对自然界的研究中运用相对性原理,意味着可以合理地期望对物理现象的表述不
依赖于观测者的位置和运动。如果各个观测者得到的物理定律具有同样形式,他们所取
的参考系就是等价的。
     伽利略已经注意到这样两个人所作的观测的等价性:一个在一条停靠港口即相对于
陆地静止的船里,另一个在一条沿直线匀速驶离港口的船里,每人都从舱里1米高处释
放一只球,则两球都竖直下落,经历的时间都是045秒。
     伽利略知道,由于地球是圆的,驶离港口的船在作圆周运动。受圆形为完美的古老
思想影响,他因此断定圆周运动是物体的自然状态,与静止不可区分。笛卡儿也认识到,
均匀手动,即无限直线上的匀速运动,与静止不可区分。现代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坐在
停着的火车里看旁边一列开动的火车,会觉得自己的车在朝相反方向开动。
     这些现象都很简单,然而包含着深刻意义,因为它们表明静止与匀速运动之间并无
差别。静止是一种惯性状态,与之等价的匀速运动就也是惯性态。
     惯性原理可以表述如下:一个自由物体,即不受任何力的物体,以恒定速度运动。
     地球本身几乎是一个理想的惯性参考系,因为对于通常实验室里时间不长的实验来
说,地球绕太阳的转动可以近似看作以30公里/秒的恒定速度沿直线运动。考虑到地球
的自转,可以通过选定指向遥远恒星的方向来建立地球惯性系。
      
射手与火车
     惯性原理给予匀速运动的参考系以优越地位,这些参考系中的自然规律表现为“静
止”的形式。伽利略相对论,以及后来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都建立在所有惯性系
(包括静止参考系和匀速运动参考系)是等价的这个基础上。
     但是,仅仅确定惯性系的这种性质是不够的。有了一个惯性系中对某一自然现象的
描述,物理学家还必须能在任何别的惯性系中也作出描述,他们需要的是从一个惯性系
转换到另一个的具体方式。正是在这个关键点上区分了伽利略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喜爱的表述这些抽象概念的方式是拿一列以V二108公里/小时(对米/秒)
的恒定速度奔驰的火车作例子。现在有两个惯性系,静止的铁轨和相对于铁轨作匀速运
动的火车。设想有一个坐在车厢顶上的人朝火车前进方向射出一颗子弹,子弹相对于人
的速度是V’2800米/秒。
     运用伽利略变换公式从火车惯性系转换到铁轨惯性系,铁轨上的观测者测得的子弹
速度是I’+t=830米/秒。如果这个人再朝相反方向打一枪,则从铁轨上测量的子弹
速度是v’-v二770米/秒。与人们的常识一致,伽利略变换公式可以归结为简单的速
度矢量合成。
      
以太
     以太,这个经典力学的不幸产儿……
                         ——马克斯·普朗克

     如果所有恒速运动的参考系都与静止参考系等价,设想一个固定在欧几里德几何的
绝对空间里的参考系是很有吸引力的。对伽利略来说,这个绝对空间缚在太阳上,因为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牛顿则认为,绝对空间是以太,是亚里士多德的(气、水、火、土
以外的)第五要素,是一种弥漫于物体之间所有空隙的完全刚性的物质。
     电磁理论的建立似乎支持了关于以太的思想。很难想象一个波能够没有媒质而传播:
声波要有空气,水波要有水。光作为电场和磁场的一种振荡,也就必然需要一种振动的
媒质使之得以传播,于是可以把以太定义为电磁波传播的媒质。
     再来看火车上的射手。这回他用一支光枪,射出速度为30公里/秒的光弹。按照伽
利略变换公式,铁轨上的观测者测得的光速应分别是C+C一月皿皿.奶公里/秒(朝火
车前进方向发射时)和C-C=29999997公里/秒(朝相反方向发射时)。迈克尔逊
(Michelson)和莫雷(Morle力的实验,以地球来代替火车,以以太来代替铁轨,证明
了以上的推算是错误的。
      
判决性实验
     这些著名的实验是阿尔伯特·迈克尔逊(AlbertMichelson)和爱德华·莫雷
(Edward Money)在1881到1894年之间做的。他们本来的意图是确定地球相对于以太的
绝对速度,为此制作了一台非常灵敏的干涉仪,用来测量沿地球运动方向和垂直方向上
的两束光之间的差异。他们预期能由此将地球的绝对运动测定到每秒几千公里的精确度。
     迈克尔逊噗雷实验的原理可以用两条船的竞赛米比喻。两船的速度都是C,河水以
恒定速度C流动(图司。A船沿与水流平行的路线行驶一个来回,B船则由河的此岸驶到
彼岸,然后返回。每条船行驶的距离都是河宽的二倍。按照毕达哥拉斯定理,B船将获
胜。
     在迈克尔逊噗雷实验里,c是光速,v是以太相对于地球的速度,但是比赛结果却不
同:两条“光子船”总是准确地同时到达。要弄懂这个结果,要么得设想地球是完全静
止在以太中,要么以太根本就不存在。
     事后看来,如果我们严格遵照电磁理论,迈克尔逊和莫雷的结果并不奇怪。麦克斯
韦理论是与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明显矛盾的,因为其中的光速是不变的,完全与参考系
无关。无论光弹沿什么方向,铁轨上的观测者测得的光弹速度既不是3     0.03公里9
秒也不是299999.97公里/秒,而精确地是300000公里/秒。光速在任何方向上、在任
何参考系里都是完全一样的。
     伽利略相对论曾被认为是对惯性系中自然定律普适性的表述,而支配电磁现象的麦
克斯韦方程公然与之对抗。伽利略一牛顿的时空概念与电磁理论是不相容的,其中一个
必须被抛弃。
(未完待续)         

所有跟帖: 

"黑洞 作者:约翰-皮尔·卢米涅" -marketreflections- 给 marketreflections 发送悄悄话 marketreflections 的博客首页 (94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14:42:4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