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价键 共价键的本质和“离子键”的本质相同,也是由电子圈相吸引而成的,也是磁键。两个原子生成分子时,如果两个原子的电子圈的半径相

http://chemistry.31931.cn/view-1344-2.html

原创】 化学键的磁本质(上)(2)

  F=μ0e2v2/4πs2=10-7(1.6×10-19)2(2.2×106)2/(1.72×10-14)2 =4.19×10-5牛。

  看起来,两个氢原子之间的磁引力并不大。但这种磁引力对每个氢原子的作用效果(加速度)则是巨大的,大得令人惊讶。这个加速度的数值为

  a=F/m=μ0e2v2/4πs2m=10-7(1.6×10-19)2(2.2×106)2/(1.72×10-14)21.67×10-27=2.508×1022米/秒2

  两个氢原子在电子圈的磁力的作用下相互靠近,当靠近到一定距离时,原子之间的电斥力就会急剧增大,就像两个近乎刚性的小球相碰撞时所产生的巨大的碰撞力一样。这个巨大的电斥力使氢原子不能再继续靠近,这时候就生成了一个确定的氢分子。在氢分子中,两个氢原子核之间有一个大致稳定的距离,这个大致稳定的距离就是氢分子的键长。这种情况可用图3的能量曲线表示。 图3中的曲线分为两段,两段的交点为A 。A点左方的曲线,表示两原子之间的总能量为斥力能;A点右方的曲线,表示两原子之间的总能量为引力能;A点是两种能量的分界点。但在实际上,由于原子的振动,A点是一个不确定点;A点周围,是一个极小的不确定小区,原子就在这个小区内振动。A点到坐标纵轴的距离,就是两个氢原子核之间的距离,也就是键长。

  四、磁键的几种形态

  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把原子与原子相结合时的化学键分为多种类型,比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σ键、π键、配位键、共振等等。现在看来,这多种类型的键从本质上说都是电子圈之间的磁力吸引,因此应该称之为磁键。下面用磁键的观点,对各种类型的化学键进行本质上的剖析。

  1、离子键

  过去关于离子键的说法是:一个中性原子的电子被另一个中性原子吸引,生成了一个正离子和一个负离子,正、负离子在相互之间的静电引力作用下结合成了分子;离子键的本质就是静电力。但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电中性的原子,还有能力去吸引另一个电中性原子的电子呢?无可奈何的回答是:原子有失去一个电子或得到一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的“八隅体”的趋势。这种回答是令人失望的,因为它回避了化学键的力学本质。况且,“八隅体”本来是能够单独地、稳定地存在的,比如各种稀有气体原子的“八隅体”。而通过失去一个电子或得到一个电子所形成的“八隅体”,不是稳定了,而是更加活跃了,它必需结合成分子才能稳定地存在,它一点也不具有单独八隅体原子的化学稳定性。并且,一个刻意回避的问题又跟着过来了,人们不可能不进一步追问,这种“趋势”的力学本质又是什么呢?这仍然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事实上,一个处于电中性的原子,是没有多余的静电力去吸引另一个电中性原子的电子的;中性的原子之间的结合,只能是靠原子的电子圈的磁力吸引来实现的。所谓的“离子化合物”,只不过是形成磁键的两个电子圈严重偏近于某一个原子而已。因为“离子化合物”都是由两个电子圈半径(也是原子的半径)相差悬殊的原子结合而成的,所以它们的电子圈的磁矩大小相差也很大。磁矩小的电子圈会向磁矩大的电子圈靠近,这是电子圈组严重偏近於某一个原子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原因,造成了分子的强极性特点,而且这种分子的键长也很长。

  在通常情况下,无论是在物体中还是在溶液中,物质都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在“离子化合物”晶体中,由于分子的极性很强,致使分子之间的极性引力很大,从而导致分子之间的距离很短,短得和分子内的键长几乎相等,所以看起来就好像晶体是由离子组成的;但本质上并不是这样,本质上晶体仍然是由分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在“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原先处于固体中的分子,被水分子冲涮进入水中,但并没有变成离子,而仍是以分子形态存在的。如果对这种溶液加上电压,当电压很小时,并没有电流产生;当电压超过某一数值U0时,溶液中才开始有电流出现。这种现象就说明,当电压小于U0时,溶剂分子还没有被电离,溶液中还没有离子;当电压大于U0时,溶剂分子才被电离,溶液中才出现离子。U0就是电离电压,没有这个电离电压,分子是不会电离成离子的。

  当然,在特殊的条件下,比如温度很高、电场很强、粒子轰击等条件下,是会有离子存在的。

  2、共价键 共价键的本质和“离子键”的本质相同,也是由电子圈相吸引而成的,也是磁键。两个原子生成分子时,如果两个原子的电子圈的半径相同,则成键电子圈组就会居於两个原子核连线的正中间,所成的分子就没有极性;如果两个原子的电子圈的半径不同,则成键电子圈组就会偏近於半径小的原子,所成的分子就有极性,极性的大小取决于偏近的程度。

  一般地说,在元素周期表中,如果是左边的元素和右边的元素化合,则分子中的电子圈组会偏向於右边的元素;如果是上边的元素和下边的元素化合,则分子中的电子圈组会偏向於上边的元素。

  原子与原子之间可以只有一对电子圈成键,也可以有多对电子圈成键。由一对电子圈所成的键,即为单键,也就是过去所称的“σ键”。由多对电子圈所成的键,即为复键,也就是过去所称的“π键”。

  π键又有双键和叁键之分。双键是由两对电子圈形成的,每个原子各用两个电子圈成键。在氧气分子O2中,就是这样的双键。叁键是由三对电子圈形成的,每个原子各用三个电子圈成键。在氮气分子N2中,就是这样的叁键。O2分子和N2分子的电子圈结构(磁结构),如图4所示。

  由于磁能和距离不呈线性关系,所以,单键、双键和叁键的键能,也不是成正比例增加的。目前在技术上还无法测定电子的位置,所以对各种键的键能,目前还无法进行理论计算,只能靠实验测定。

  在通常情况下,复键最多只能达到叁键,这是由原子最外层的电子圈的结构特征决定的。这种特征就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圈的中心按正四面体排布的特征,下面还要细讲。

  3、共振

  在过去的化学键理论中还有一种“共振论”, 共振论试图解释电子不能配对时的化学键问题。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原子的电子圈结构,所以把它放到后面再细讲。

  4、金属键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很少,一般不超过两个,这些电子离核很远,所受核

  的引力很小。所以,可以把金属原子的结构看成是由两部分组成,即内部的原子实和原子实外部的一到两个电子组成。对于两个金属原子,如果只考虑静电力的作用,那它们是不会相互吸引的,因为它们都是电中性的。它们之间的吸引力,也是电子圈之间的磁力。两个金属原子靠电子圈的磁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金属分子。大量金属分子靠分子之间的引力往一起凝聚,当凝聚得非常靠近时,就会出现“电子胶”效应;也就是在原子实和原子实之间,任何瞬时只有一层电子相隔,这层电子的库仑力,像胶粘剂一样把两侧带正电的原子实粘在了一起,形成了金属晶体。电子胶效应只能发生在金属中,这是因为金属原子的最外壳层中,只有一个或两个电子,这就能使得原子实和原子实之间,任何时候都只有一层电子;任何时候都不会发生电子层重叠。如果电子层重叠了,重叠的电子层之间就会产生相斥作用;这种相斥作用不会使原子相互凝聚,而会使原子相互斥离。非金属分子也会靠分子间的力凝聚在一起,但由于它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目多,会使原子实之间相隔两层电子,所以不能出现“电子胶”效应。一般地说,金属中的“电子胶”的粘合力要比磁键的结合力大,因为“电子胶”的本质是库仑力。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