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史和音乐史上,唯一为一首歌曲建立纪念馆的,就是“喀秋莎”了。
在世界史和音乐史上,唯一为一首歌曲建立纪念馆的,就是“喀秋莎”了。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苏德战争爆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曾经横扫欧洲大陆的强大德军,长驱直入,直逼莫斯科城下。
莫斯科城里,新编的苏军近卫军第三师仓促开赴前线。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唱起了这首《喀秋莎》。姑娘们用这首爱情歌曲为年轻的战士们送行,这无疑在小伙子们的心里引发了强烈的感动。在歌声中,近卫军第三师的全体官兵向唱歌的姑娘们行了庄严的军礼,他们含着激动的泪水,伴着这歌声走上了前线。几天后,在极为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中,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狠狠打击了德国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为苏军组建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后,《喀秋莎》的歌声伴着浓浓的战争硝烟,顺着战壕一路飞扬。歌声从莫斯科流传开去,一时间,北到列宁格勒,南到基辅,在一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在前线,也在后方,在整个苏联,到处传唱着这首歌曲。
苏军对柏林外围开始进攻。那正是一个梨花盛开的季节。前进中,许多部队齐声唱起了《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二千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声。
苏军士兵终于来到了柏林城下。他们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攻城臼炮轰击柏林,每一颗炮弹都有半吨重;炮弹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
"为每一个燃烧的村庄复仇!"
"为每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复仇!"
"为每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复仇!"
与这些臼炮一起怒吼的,还有成千上万蔚为壮观的"喀秋莎"火箭炮。这些喀秋莎都是在万里之外的兵工厂里,由苏军士兵的母亲、妻子和女儿制造出来的,许多普通的俄罗斯妇女手上结起了厚厚的茧子,这一切都是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自己的民族能够获得生存的权利。
战争结束了,但被战争夺取的二千六百万生命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曾经象征着战无不胜的德军军旗被成捆地抛在斯大林脚下,希特勒德国灭亡了。而伟大的《喀秋莎》却永远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