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纽因演奏,西尔维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 (EMI CZS 7 67310 2)
耶胡迪·梅纽因在他演奏生涯全盛时期所录制的这版贝多芬的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直是众目所瞩的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有影响的版本。
乐曲的主部,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即将音乐中那种还有忧郁色彩的阴霾感觉把握得十分适度,定音鼓的四下敲击及随后弦乐低声部的呼应,表现出庄严而内敛的情绪。29小节的过渡句,采用了重音晚到的演奏手法,使音乐变得坚定而又适当进行了夸大。42小节4个八分音符的每个音符逐渐加长的演奏,巧妙地完成了向副部的过渡,袅袅余音霎时间令人喘息亦不敢生。51小节当主旋律出现时,弦乐声部的演奏穆慕而富丽。呈示部(89小节),独奏开始的属七(分解)和弦,梅纽因把这组音符奏成两个八分音符的节拍,成为对“四下鼓声”的另一种方式的呼应,其表现的着力点在于突出性格。在接下来的三连音下行音的演奏中,梅纽因明显打破原有的由弓法造成的自然分句,采用了一种近乎“语言”的分句法,到 100小节为止,听起来像是“朗诵”的效果。181小节之后清丽、从容的气质与音色,与定音鼓再次的四下敲击形成极大跨度的对照。直到180小节,听众可以清楚感觉到梅纽因尽可能避免在演奏中使用下滑音换把方式,在诠释音乐中的演奏手法,更多是采用多样的“波弓”(连断弓 PORTOT)。
一乐章结尾部的“华彩乐段”,梅纽因选择的是克莱斯勒版。梅纽因以不同于其他人的宽大弓法,整段气势宏大,技巧精妙,和声、弦律线条非常清晰,展现的是音乐的完整性及其对贝多芬音乐诠释的延伸。
二乐章梅纽因的演奏堪称典范之作,这一组G大调的变奏曲经梅纽因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家之手,仿佛成了“一对情侣在春天的阳光下的对话”。乐队的10小节主题的演奏,呈现出涌动着巨大的兴奋与内敛的热情。45小节起,梅纽因演奏中的密不透风的弓法,逼压得听者不得不屏住呼吸。84小节起梅纽因选择了乐队第一小提琴最靠后的四人来与他作轮奏的伴友。梅纽因对这首乐曲二乐章的诠释,已经完全脱离一般演奏者对小提琴特质的“卖弄”。但不幸的是,梅纽因“右手颤抖的痛疾”已经开始困挠他的演奏了,在衔接三乐章的“华彩乐句”中,已表现得十分明显。
三乐章的主要演奏特点,在于梅纽因始终保持了不做高难度技巧表演的演奏风格。因此,这首“回旋曲式”的终曲的演奏十分迷人。主部主题那著名的10小节“G弦上的舞蹈”,梅纽因演奏得不温不火,听不到撞击弓法的痕迹。在雄浑的伴奏之上,决定乐团风格的是抒情而优雅的独奏小提琴歌唱式的领奏。结尾部的“华彩乐段”,梅纽因没有删去克莱斯勒写的大段技巧部分,梅纽因在此为“技巧”留下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整体演奏得大气磅礴、气势雄浑,而又不失其一惯的细致的乐句划分。